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当代大学生政治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医院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2-03-27 10:09:40

[摘要]大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政治观,不仅关系到其个人能否健康成长,更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分析当代大学生政治观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其主客观原因,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会有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观

[作者简介]卞玲霞(1963- ),女,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湖北荆州4341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7-0080-03

政治觀,是人们对基本政治问题,即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的社会政治关系、政治运行和政治发展等问题的总体观点和根本看法。政治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没有正确的政治观就等于没有灵魂。”① 政治观不同,往往导致对同一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产生根本的分歧。青年大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社会的精英,他们处于政治观尚未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面对时代所带来的急剧变化,他们能否确立起积极、科学、正确的政治观,这不仅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前途与命运。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观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政治观从整体来讲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普遍怀有爱国热情,关注国家和集体的发展,有较强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政治认知基本正确,政治鉴别力在不断提高,政治价值取向也能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但是,由于内外各方面因素的干扰,当代大学生在政治取向、政治理念、政治判断和政治行为等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和令人担忧的问题。

1.政治取向上的功利化倾向。中国知识分子是国民政治中热忱最高和政治基础最好的群体,而青年大学生又是其中最富有理想与政治激情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热切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民族的兴衰和繁荣。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关键时刻,他们都会挺身而出,表现出这个群体应有的政治热情和政治理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然而,当代中国大学生群体却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政治淡化倾向。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谈政治,更不喜欢学枯燥无味的政治理论。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于诸如“三农”问题、社会差距拉大问题、台湾问题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问题很少关注,并对政治持有一种冷漠、消极、逃避的态度,政治责任感明显缺失。虽然他们中也不乏激进的理想浪漫主义者,但相对而言,其主流意识则更重功利、重实效,社会政治关怀较少。当代大学生常常以个人的视点来看待政治问题,把国家、社会看做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客观外在条件和手段。可以说,他们对政治的看法更现实、更冷静、更加功利。

2.情感认同和理性思考之间的矛盾。列宁曾说过:“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政权。”② 而国家政权的核心是执政党及其社会政治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观的核心问题是对执政党、社会政治制度,以及由此确定的国家大政方针的看法和态度。如何认识国家、如何认识政党、如何认识我党制定的大政方针等问题,是大学生政治观中最基本的、起着指导性和决定性作用的问题。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基本的政治信仰比较稳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对国家发展的大局和趋势普遍看好,对党和国家坚持的改革开放政策高度认同。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他们对现实的真实感受。进入新世纪,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三步走”的前两步战略目标:跨入了小康社会、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社会基础设施向现代化迈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框架基本建立。面对这一系列辉煌的成就,在当代大学生心中油然升起的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认同还没有从情感上升为理智,即对中国目前发展的现实,相当一部分是情感上的认同,理智上还缺乏冷静的思考和理性的认同;还没有从一般的接受与认同上升到政治觉悟的水平,即从被动接受的客体变为主动建设的主体。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政治价值的评判和体验往往偏重于个人的感受而且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

3.对热点、焦点问题偏激情绪较高。热点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涉及国家的大政方针,引起社会有识之士的深入思考。大学生是社会人群中思想最活跃、反映最敏感的群体之一。一方面,他们以强烈的责任意识、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关注着社会的进程与发展,注视着社会的热点问题;另一方面,却又因其自身的经历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很难理出清晰的思路,把握问题的症结。思索与无奈交织常常演化出一种焦虑,甚至偏激的情绪。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腐败现象疾恶如仇,认为我们党虽然长期坚持各种反腐败斗争,但我党的党风仍未得到根本的好转,腐败现象仍经常可见,他们对党的反腐败能力产生怀疑、失望,甚至对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产生一定程度的思想动摇。他们认识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深刻革命,是各种利益格局的大调整,是触及人们灵魂的大变革,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阻力和复杂的斗争。加上市场规则尚未完全建立和形成,还存在着滋生腐败的温床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将是一场长期、艰巨、复杂的斗争。这种政治理想的失败很容易产生政治上的冷漠。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任何思维都是对现实存在的反映。大学生政治观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与其所处的客观现实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大学生自身的政治生活特点有直接的关系。

1.新时期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是问题产生的社会前提。当今世界,由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不同,国际政治显示出多元化的特点,包括政治主体的多层性、政治内容的多样性、政治设施的多重性、政治文化的丰富多彩,它反映了不同社会制度和国家形态下,经济利益不同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在多元化复杂的政治格局中,处于强势地位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渠道向东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和民族宣传西方所谓的“先进社会制度、政治模式和价值观念”。当代大学生们政治观中许多东西,可以说就是受这种多元政治格局影响的结果。例如,有些接受了西方所谓“民主、平等、自由”等观念,但又缺乏辩证思维的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一个民族的政治理念、政制模式和政治体制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有更大的选择性和发展空间,他们感觉敏锐但嗅觉不灵,喜欢新事物但不辨是非,他们不懂得政治斗争的严肃性和风险性,拿政治、国法当儿戏。再如,有些接受了西方实用主义和存在主义,却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学生会单纯地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待人,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活动,人就是自己的表现,从而追求个人本位主义价值观,反对大众化、集体化,在实际生活中将自己独立于政治生活之外。从国内来看,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多样化。人们在增强自主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同时,内心也经历着巨大的矛盾、冲突、对抗与斗争。旧体制、旧观念受到巨大的撞击和整合,但新体制、新观念、新机制还未形成,这种新旧世界的交替注定了包括政治观在内的各种观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一个渐进而又曲折的过程。目前大学生中政治意识、政治态度、政治取向的矛盾与困惑就是在转型时期动荡不定的社会变化所引起的心理反应。同时,当前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也给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带来了不可小视的不良影响。这些问题的不断积累和沉淀一方面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另一方面对青年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2.当代大学生自身政治生活的特点是问题存在的主观原因。当代大学生年龄多在二十岁左右,正处于从学校向社会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政治生活和一般的成年人相比,表现出过渡性、内在矛盾性以及不成熟的特点。他们不能像成年人那样真正享有宪法所赋予的社会权利,没有更多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机会,但是,他们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政治需求却是其他成年人所不能相比的。他们情感丰富、爱憎分明,极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自己认为正确的和进步的事情,他们会热情高涨、满怀激情;对于错误的或丑恶的事情,他们往往会深恶痛絕、竭力抨击。而一旦政治行为遭受挫折,政治主张不被理解和接受,又很容易产生政治冷漠。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其政治观与社会上的成年人相比,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反复性和盲从性。社会上的成年人经过多年认识上的概括深化、情感意志的不断强化和实践中的反复体验,一般说来,其政治观显得深刻、稳定,而又自信。他们多是以既有的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去对待、理解周围的事物。但大学生不一样,由于社会经验尚待丰富、理论思维尚不成熟,对政治有一个尚需深化的过程,因而,在其政治观的形成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部世界影响和内心世界的冲击,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坎坷和曲折,哪怕是小小的个人挫折都会引起其政治观的动荡与反复。社会上的流行、同辈群体追求的时尚,都会对其政治观的判断与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解决大学生政治观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多方面的努力。既需要大学生们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又需要他们坚定情感意志,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1.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强化主流政治观的教育。理性的政治思维是政治观形成的坚实基础,而理性思维形成的前提就是对系统的科学理论的掌握。大学时期是学生政治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系统地接受正规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抽象思维逐渐发展起来,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机,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且又合理有效的政治理论教育,把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和科学政治理论传授给大学生。(1)一定要大力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旗帜鲜明了,立场才能坚定,思想才有武器。要让大学生真正体验到马克思主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要让学生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关于人类历史发展中最科学、最完整、最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它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最彻底的唯物主义、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融为一体,因而成为我国的立国之本和发展之本。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僵化的学说和教条,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当代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丰富和补充。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对我们政治观的形成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2)要强调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政治理论的教育一定要注意采用启发和引导的策略,避免直接的理论说教,提出问题时让学生思考回答,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说明,变单向说教为双向互动;同时还要与正确的疏导相结合,解惑释疑,疏通阻塞,扫清大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的障碍。在理论内容的学习中,还要适应形势、另辟蹊径、与时俱进,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地进行一些专题讲座,抓住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形势教育,并且在全面发挥课堂教学和新闻媒体教学优势的同时,运用现代化的手段、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技术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充分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机会。现代大学生主体意识、自主意识日益强烈,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望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主动者,渴望受到别人的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充分尊重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平等互动、真诚交流中推动思想政治观教育向纵深发展。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两条途径:一是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实践能力。自我教育是主体能够积极主动地把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意识加以理解、体验,形成自觉的政治行为过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的统一体。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当然,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需要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高校可借助于党支部、团委、学生会、各社会团体等载体,充分发挥其密切联系学生的组织优势,鼓励他们自主开展形式活泼、主题鲜明的组织活动,让大家在“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得到深切的政治体验,从而增强政治观的自我教育能力。二是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广泛的政治参与是政治现代化的显著标志。“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③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必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高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国有企业、参加支援边区教育、调查访问社区居民等社会活动,让学生通过社会活动进行考察、调查、分析和思考,以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提高他们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的能力,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对腐朽文化思想的抵制力。无论进行什么样的实践活动,教育工作者都要充分发挥理论诠释、指导现实的功能,要引导大学生把实践中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不断地纠正自己因为对社会观察不够主动而产生的思想偏差,不断地促进思想的成熟和政治坚定,从而把他们的政治理想与政治现实结合起来,把他们的政治热情引导和升华到正确的目标上来,从而实现以他们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改造社会、改造自我的目标,使他们真正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3.净化、优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教育空间。社会风气与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对感觉敏锐、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来说,整个社会风气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其政治观的选择。因此,我们要大力改善社会风气,为社会主导的政治观的宣扬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坚定无产阶级政治观。要改善社会风气,有三个重要环节:一是加大打击腐败的力度。用严肃的党纪、政纪约束各级干部,提高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二是重视传媒对政治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传媒应该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让大学生在选择正确的政治观中缓解本身存在的内在矛盾冲突。三是加强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政治制度建设,不断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广大群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

[注释]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②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5.

③中共中央党校编写组.马列著作选读(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5.

推荐访问:当代大学生 途径 政治 解决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