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他信执政前泰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特点

医院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2-04-12 10:12:20

【摘要】自泰国改制至他信执政,泰国非政府组织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这五个阶段的非政府组织因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分别呈现出“救济式”、“自助式”、“政治参与式”、“安抚式”、“多功能式”以及“网络式”等特点。这些特点是源自国际、威权以及公众社会的三股驱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他信 泰国 非政府组织 发展特点

自1932年泰国改制,至2001年他信上台,期间发生了大小19起军事政变。①泰国公民社会在追求民主的曲折进程中成长。1973年“10·14”民主学生运动、1992年“黑五月”事件,都充分体现了泰国公众民主意识的觉醒。②泰国非政府组织,就在泰国政治民主化浪潮中曲线式壮大。

第一阶段:1973年以前,威权专制下的“救济式”与“自助式”

泰国改制后,虽政权反复,但国家最高元首的威权统治却始终如旧。在长期的威权统治下,非政府组织以最初级的“救济式”形态出现在泰国社会中。首家非政府组织“红色标志会”(“红十字会”的前身)于1894年由曼谷王朝五世王后绍瓦帕蓬西创办,主要从事医疗救济类活动。同时另一位王后素塔西尼娜个人捐建了“孤儿救助院”,为孤儿提供生活救济。1958年,世界女童军协会也在泰国成立“王后公益协会”,从事同类公益活动。

除以救济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外,此时还兴起“救济+自助式”非政府组织,工作重点从单纯救济转而出现专业化趋势。③1904年,成立“暹罗皇家协会”,主要活动内容为出版印刷品、修建图书馆等,主要成员为宫廷贵族中的知识精英。宗教方面出现“泰国礼拜六基督徒基金会”、“报德善堂”等。伴随泰国社会的进一步开放,1948年,朱拉隆功大学校友组建“泰国女子高等教育协会”,广泛吸收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精英。总理沙立元帅为推进私人领域间的合作,于1959年组建“泰国社会救援协会”,在1960年建立“皇家青少年佛协会”。

1961年,世界银行和IMF协助泰国制定第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后,政府经济政策开始重城市轻农村,关心农村社区发展的“自助式”非政府组织因而产生。④1966年“天苑中心协会”成立,参与解决社区发展中的各种问题。1967年,布依博士倡导建立“泰国皇家援农基金会”,深入农村与农民共商适合农村发展的经济方式;同时在法政大学发起“学人志愿者计划”,派遣大学生协助农村社区建设。此外,1972年由皇室牵头,在曼谷莲池宫成立“王太后基金”,支援山地民族的职业培训及儿童的教育等等。

为什么泰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第一阶段会出现“救济式”与“自助式”两类非政府组织呢?首先,无论是君主制时的王室,还是立宪制时的政府,都对“救济式”与“自助式”非政府组织采取扶持的态度。王室与政府支持此类非政府组织的建立,一方面为了宣扬民族宗教“善有善报”的思想,另一方面则进一步巩固庇护制传统。通过救济弱势群体和扶持自主发展,化解部分社会矛盾,为王室或政府决策做良性补充,稳定威权统治。其次,泰国非政府组织从一开始就得到国际力量的支持,包括:资金捐助、方法指导、人员培训等。⑤通过扶持泰国的非政府组织,达到济世救人、传教布道的目的,并进而渗透民主与人权观念。

第二阶段:1973年至1976年,反专制统治中崛起的“政治参与式”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时期,他侬——巴帕军政府残酷镇压泰共。政府的独裁统治及经济发展政策对城市的一边倒,激发了下层民众和知识分子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意识。1973年10月14日,不堪忍受政府独裁的人民发起了泰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主运动并取得胜利。各劳工组织、农民联盟随之成立,向政府争取包括劳工报酬、商品价格等各种权益。“政治参与式”非政府组织开始出现。最有代表性的是成立于1973年的“人民自由与权利联盟”,成员多为学者和律师,以“传播民主知识、唤起民众权利意识”为己任。此外还有“社会学评论会”,孕育了泰国众多知名进步思想家和作家,如:尼提·友西翁和素查·萨瓦西等。

除了新生的“政治参与式”非政府组织,“救济式”与“自助式”非政府组织也得到继续发展。1974年,泰国国家医药协会几位成员组建“医药会社”,为社会平民提供公平、安全、专业的医学服务。同年8月,“泰国祥和基金会”由新教徒建立,以援助从印度支那战场流入的难民。

在泰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这一阶段里,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取得较显著成就,但“重城市,轻农村”政策造成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在艰难的生活抗争中,下层民众维权意识逐渐萌芽,却没有政治话语权,很难通过代议制度得到反映和满足。从政府的角度看,这一时期无论是经济不均衡带来的社会问题,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泰国造成的影响,政府都缺乏强有力的解决措施。于是才有“政治参与式”非政府组织,引导民众介入国家的决策过程,替农民和工人阶层向政府争取权利,有的甚至将矛头直指政府管理模式以及贪污舞弊现象等。

第三阶段:1976年至1979年,极端独裁压制下的“救济式”与“安抚式”

1976年10月6日开始,直到1979年“66号令”出台前,独裁军政府借口清剿泰共,残酷镇压人民民主活动,迫害进步人士。与政府不同政见者,动辄被冠以“藐视王权”的大罪锒铛入狱。知识分子们走投无路,逃入丛林,走上武装反政府的道路。在3年的黑色恐怖中,各民间团体都受到很大程度的压制,只有“救济式”非政府组织尚能在政治缝隙中残喘,如:1976年成立的“教育之友基金会”和1979年由甘蓬捐资1100万泰铢成立的“《泰叻》报基金会”。此外,“安抚式”非政府组织开始出现。1977年,“泰国青年天主教协会”与“泰国和平与公平委员会”相继成立。1979年,苏拉老师联合宗教界人士创立“宗教与发展委员会”。这些追求和平的非政府组织的建立,为身处黑暗的人们提供了心灵的和平驿站。潘提亲王在菜园宫创办“泰国园艺协会”,扶植泰国园艺事业,使造型花木栽培开始成为泰国时尚,同时对人们的心灵起到安抚与疏导作用。

概观这一阶段,民众参与政治的意识受到极端独裁势力的致命打击。为了疏导民间压抑的情绪,缓解被极端压制后有可能爆发的社会矛盾,宗教界、王室创立“安抚式”非政府组织,加上还继续活跃的“救济式”非政府组织,对当时社会矛盾进行局部微调,以保证政权与社会的稳定。

第四阶段:1979年至1991年,军政权理智治理中的“多功能式”

1979年“第66号令”颁布后,密林中的知识分子放下武器,以“泰国民族发展促进者”的身份陆续回归,政治氛围趋于缓和,非政府组织也从被压制的状态下逐渐解放,向多样化迅速发展。

这一阶段,以扶助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为工作重心的非政府组织也为数不少。如“妇女之友基金会”,旨在推进社会男女平等,对民众进行相关价值观的普及。而“颂萨瓦丽妇女促进协会”,则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此外,特殊女性群体“泰国女尼修心基金会”由女尼芭披捐地创立,该会除了捐助女尼日常生活物资外,还资助她们到贫困地区行善修行。这一时期针对少年儿童的非政府组织有“泰国红十字会儿童救助基金会”,这是在诗琳通公主倡议下开设的红十字会分支机构,主要帮助孤儿重建家庭温暖。挪威的非政府组织REDD BARNA也在泰国设立分支,名为“儿童援助机构”,促进儿童融入国际社会大环境中。该时期针对残疾人的非政府组织有“科菲盲人基金会”,由国际力量协助建立,为盲人提供特殊职业教育与服务。此外还有针对难民、贫民的“缓解痛苦发展组织”,专门对战争中遭遇痛苦的难民和流浪者提供生活物资并医疗卫生方面的救助。此外还有环保非政府组织。如布颂医生创立的“泰国动植物保护王后基金会”和纳里萨拉亲王创立的“甘拉雅尼绿色世界基金会”,均为推动社会的环保意识、促进国家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思·那卡萨田基金会”则大力促进并支持野生动物与环境保护工作。这一时期还有医疗卫生方面的行业组织,如巴拉威医生推动建立“乡村医生基金会”,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社会民众传播医学知识。

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已不再满足单一工作重心了,开始出现多重心、多目标、多功能的复杂变化。1981年,资深发展家班屯创立“农民媒体计划”,一方面旨在促进农村社区发展,一方面又致力于对农民的教育。“促发展文艺学会(玛亚)”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文艺表演特长,以青少年教育、促进国家文化发展为双重重心。此外,问题婴幼儿的增多促进“甘拉雅尼贫民窟婴儿基金会”成立,该组织旨在帮助贫民窟母亲并资助贫困家庭。1984年,“妇女信息中心”(“妇女基金会”的前身)成立,以帮助社会弱势妇女群体。这两个组织既是对妇女的职业与家庭指导,又是对贫困人群的救济。1986年,欧拉潘医生创立“泰国职业医学与环境协会”,以促进职业医学的发展,并呼吁保护环境,让人们远离因所从事的职业与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疾病。同年又创立“职业病预防组织”,传播预防职业病的医学知识。这两个组织既有医疗卫生行业组织的功能,又有环保组织的功能。朱拉隆功大学工程学系的通猜博士创立“泰国环境工程协会”,作为协调工程学者与职业工程人员的机构,传播环境工程知识。“神眼计划”的创始人翠彩夫人把该计划发展成“泰国建设基金会”,呼吁社会各机构关注并参与维护社会生存环境。这两个组织同时具有工程专业组织与环境保护组织的双重功能。

泰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这一阶段,随着政府的理智治理,社会政治氛围缓和,非政府组织迅速发展,不再满足单一工作重心,而是出现多重心、多目标、多功能的特点,包括了促发展、救济弱势群体、多目标、多功能的特点,包括了促发展、救济弱势群体、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医疗卫生等方面,几乎囊括了政府触角的盲点。之所以出现“多功能式”发展趋势,一方面因政府重视公众部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私人领域自治,并认真论证采纳非政府组织提出的政策建议;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蓬勃发展,推进了包括泰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对非政府组织的认同与支持。

第五阶段:1991年至2001年,理智治理中的“网络式”

继简单的非政府组织共同体后,1991年初,出现新型的联合模式——“多功能网络式”,也就是非政府组织网络的联合体。以加强非政府网络间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进一步整合利益和资源。首先出现的是有共同环保诉求的非政府组织环保网络,之后,农业发展网络、妇女网络、公民社会网络、民主网络等也纷纷组建。“网络”,成为泰国非政府组织的重要工作方式。

社区发展方面有:颂猜创建的“城市贫民发展培训中心”,为城市密集地带的贫民组织提供职业帮助。贤医生组建的“地方社区发展机构基金会”,以提高社区组织的能动性与影响力。1995年,苏拉老师成立“贤教育协会”,支持社会发展新道路的研究工作。派布老师创立“支持发展合作组织”,向国际组织和商业部门筹募资金以支持社会发展工作。此外,著名的农民非政府组织协调网络“穷人议会”,以争取贫困阶层的可持续发展权利为己任,以实现人权和穷人的发展权为目标,包括七个主要的网络:大坝工程网络、森林用地网络、公有土地网络、四区贫民窟网络、替代农业网络、因职业与环境患病者网络、地区渔业网络。

环保方面有:帕纳老师组建的“泰国环境法中心基金会”,从法律角度支持其他非政府组织在环保方面开展工作,并参与1992年国王关于环保谕令的起草。披集博士创立“环保与防止大气污染基金会”,呼吁人们保护环境。1993年,索莱达创立“象友基金会”,从事大象保护工作。1994年,“促发展媒体中心”扩大工作范围,成立“为了绿树的白纸计划”,发动城市中产阶级对废纸再利用,减少过度砍伐。

民主方面有:“民主促进委员会”,这是在差猜上将以非民主方式夺取政权后,相关组织为了反对此种非民主方式的统治而建立的。在1992年的“黑五月”事件中,该网络成为迫使素金达上将下台的主要力量。1995年,“穷人议会”促成“人民之友团”网络建立,为农民向政府要求公平、维护权利打开渠道。其他有代表性的民主网络还有“民主同盟”、“民主艺术家阵线”、“民主商人集团”等等。

纵观这一阶段,一方面,政府的理智治理和民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给非政府组织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发展机会。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间也需要加强资源共享,以增强运动力量与话语权,促进与政府部门的有效沟通。他们的规模不断扩大,目标与功能逐渐多样化,开始走向联合。

结 语

泰国的非政府组织经历了五个曲折发展阶段,非政府组织在泰国兴起、发展并壮大,源于三股驱动力共同作用。第一股是来自国际的力量。如文中所述,泰国的非政府组织从一开始就得到来自国际上的资金、技术与人员支持。这股力量一直在推动着泰国非政府组织向前发展。第二股是来自威权的力量。这股力量既包括王室,又包括军队或政党当权者。泰国王室一直支持“救济式”、“自助式”、“安抚式”非政府组织,而对“多功能式”和“网络式”组织则是有选择的支持,主要是地区发展、弱势群体扶助、教育、医疗卫生等等不涉及民主与政治参与的目标范围。从泰国非政府组织发展过程中王室的表现来看,王室这股威权力量主要扶助不涉及政治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而源于军队当权者和源于政党的当权者们,对“政治参与式”组织的态度不完全一致。前者更多的是压制、阻碍;后者则更多的是在理智、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将其纳入日常政治体制中,以期该类组织成为政权统治的补充。总体来看,这第二股来自威权的力量,还是缓慢地、始终在推动泰国非政府组织向前发展的。最后一股驱动力量,来自泰国公众社会。非政府组织作为社会各阶层人民利益的代表,需要通过“多功能”化与“网络”化增强自己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话语权,从而为公众社会争取各种权利,实现各阶层利益的整合。⑥

综上,非政府组织在泰国的发展之所以呈现出文中五个阶段的特点,是上述三股驱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④[泰]里奇·提拉维金:《泰国政治发展史》,曼谷法政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24、341页。

②任一雄:《东亚模式中的威权政治:泰国个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6页。

③郑准镐:《政策过程中NGO与政府关系研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论文,2004年5月,第9页。

⑤龚浩群:《泰国的非政府组织与公民社会的演进》,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6页。

⑥李章源:《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其驱动力解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论文,2005年6月,第13页。

推荐访问:泰国 执政 组织 政府 发展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