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云南新文化运动先驱徐嘉瑞

医院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2-04-15 10:08:47

徐嘉瑞(1895-1977)字梦麟,白族,著名文史学家、教育家、诗人。被著名民族学家马曜评价为:“他是五四运动以来云南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又是最早研究和整理民族民间文学的先驱,是云南文坛无可替代的一面旗帜。”他一生从事教育和文学研究,生前为国家一级教授,历任云南省文化厅、教育厅长,省文联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及民间文学研究会常委,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云南省分会主席等职务。尽管他在各个时期都担任着繁多的社会工作,但是他一直笔耕不辍。他的著作涵盖了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研究、云南民族文化研究、旧体诗词与新诗创作、戏剧和戏剧研究、戏剧创作、杂文以及翻译等各个方面。“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云南各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哺育下培育出的一份富有云南乡土气息的文化硕果。”徐嘉瑞同志从旧社会走向新社会,从旧文学走向新文学,他忠诚于党的事业,积极追求进步,与时俱进。

在五四运动的滥觞之际,徐嘉瑞是最早的觉醒者和践行者。他是云南倡导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率先倡导白话文写作。他以独辟蹊径的方式研究中国中古文学的专著——《中古文学概论》而震动文坛,其成果辉煌于世。他在中国革命遭受到严重挫折的白色恐怖时期,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云南地方组织早期的党员之一。他被党组织安排在滇军中担任《民众日报》社长,掩护党的地下组织秘密工作。国民党在云南掀起反共高潮时,他转移到了上海加入郑振铎领导的中国文学研究会,积极从事进步文化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他以新诗、戏剧唤醒人民大众,激励抗日救忘,是云南“大后方”抗日文化团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云南省文学艺术界领导,为云南省的文化事业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青少年时期

徐嘉瑞,出生于云南省大理洱源县邓川。

他的父亲徐元华1883年被授邓川州学正,在邓川(邓川镇)娶了当地民家(白族)王有福的大女儿王氏为夫人,1895年生了徐嘉瑞。徐嘉瑞从小聪明,4岁启蒙读书,好在那时的邓川县城不大,从南到北只有一条小街,到学校读书不远。每天早上他背着装书的小背篼跟父亲去读书。因为他年纪小,读书成绩好,街坊夸他是“神童”。

1900年徐元华升授曲靖府教授,相当于当地中学的校长或教育主管。1901年全家人迁往曲靖,这时他六岁。他父亲教的是中学,学校里没有小学,只好亲自教他小学课程。空余时间徐嘉瑞便带领着弟弟天骝在城里玩耍,他不生事不惹事,如果别人欺负了他的弟弟,他就非把别人打得鼻青脸肿不可,他天生有倔犟的性格。徐嘉瑞在父亲的教导下读完了《四书》《五经》《十三经》《唐诗三百首》古文一百篇,这些文章大多数篇章他都能背诵。到了这个时候,他已经找不到书读了。1911年徐元华72岁时被解职,然后全家迁回昆明。解职的徐元华没有了经济来源,只好教一名富家小孩读书,每月挣八元钱维持生活。

也就是在1911年,徐嘉瑞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云南工矿学堂,学堂里气氛焕然一新,学生个个剪去了头上的发辫,刮成了光头。他努力学习,抱着毕业以后开矿山、当工程师的愿望。谁知这个愿望才上了几个月的课就破灭了,由于辛亥革命废除了帝制,新政府解决不了学堂的经费,废除了公费生制度,学生要自己缴纳学杂费、伙食费,并且把矿工学堂改成了工业学校。这迫使大多数贫困学生无法继续就读,徐嘉瑞也因为缴纳不起三块钱生活费被迫停学了。由于无钱读矿工学校,他只好另去投考昆明市立师范学校的公费生。学校的教学课程对于他来说,早已经烂熟于心,顿时失去了上课的兴趣,这时辛亥革命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

1912年17岁时,父母为他娶了媳妇——黎韵兰。虽然他有着许多理想和抱负,不想过早地结婚,但是考虑到父母年迈,有个媳妇为他照顾父母也好,只好了却父母的心愿,与黎韵兰结了婚。黎韵兰是曲靖人,出生于书香门第,是徐元华在曲靖时经过朋友介绍订下的婚姻。在结婚那天他做出了荒唐的事来,亲友们热闹了一番,拥着一对新人进入了洞房以后,各自喝酒猜拳去了。当喜宴散去以后,才发现新郎不知去向,害得全家人到处寻找,慌乱了一天一夜。第二天他的弟弟徐天骝带着家人到他常去的地方,在山上的一座寺庙里找到他。看见他躺在一个破旧的大簸箕里,还在呼呼酣睡。

矢志不渝

1913年徐嘉瑞以国文科第一的成绩毕业于师范学校。但是要谋得一个老师的职业,还必须通过督军府的教育次长(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长)认可。由于家庭贫困,他去拜见次长时穿的是结婚用的长衫,没有钱买马褂。使他没有想到的是,在拜见次长时竟以没有穿马褂受到了呵斥,被视为对上司不恭。徐嘉瑞心里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不等次长骂完,就愤然离去。

他的父亲知道了此事,深为儿子的受辱不平,心想就因为贫穷买不起马褂,受到如此侮辱,就像亲身经受一样,第二天就病倒了,竟至奄奄一息。徐嘉瑞看到苦读了一辈子的父亲,还落得无衣无食的惨景,竟为自己受人辱骂而气病在床,心中悲愤到极点。他对着病榻上的父亲百感交集,毅然咬破指头,写下血书“而忘若人之杀而父焉”九个字。意思是“你能忘了那个杀了你的父亲的人吗?”他于血泪之中饮恨咬牙,立下了艰苦奋斗,成就一番事业的远大志向,矢志不渝。他的父亲撒手西去之后,那份血书,他保留了一生。

1913年的秋冬之际,他的父亲徐元华享年73岁,与世长辞了。他将父亲留下的诗文和诗词抄本《咸同野获编》付诸出版。用这样的方法来告慰他父亲的在天之灵。他的父亲病逝后,家里的经济更加困难。为了有碗饭吃,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考取了昆明陆军医院的司药生,靠着每月13元5角的微薄薪水来维持家里生活。在做司药生工作期间,为了不在工作中出现差错,逼迫着熟悉药品的标识,他认真自学拉丁文、日文、英语。这样既熟悉了药品,对工作有利,又增长了知识。他挤出时间博览群书,昆明图书馆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经常到那里看书,为他后来走上文学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陆军医院工作了3年,由于他积极刻苦上进,被提升为军医课员。后来优选到云南护国军督军公署军医课工作,这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当时唐继尧需要文书人员,徐嘉瑞经朋友推荐到了唐继尧的秘书课工作。1917年9月,唐继尧宣布滇军改为“靖国军”,举兵入川,他作为军医课员兼秘书,随队伍开拔到贵州毕节驻扎。1918年唐继尧攻克重庆,半年后徐嘉瑞才回到昆明。這时他已经在文坛上初露头角,在《中华新报》上发表了一些诗文。1920年,他的夫人黎氏突然病逝,丢下了一双儿女,使他一筹莫展。

推荐访问:新文化运动 云南 先驱 徐嘉瑞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