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让本土文化为小学美术课堂增彩添墨

医院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3-07-04 19:40:33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常能看到有的孩子即使很喜欢美术,在课余间也多是用笔、尺子和橡皮搭建飞机、坦克……或是沉迷于一幅又一幅的自創“游戏”图中。而在美术课堂上,有的学生只会跟着依样画葫芦——临摹书本的作品,有的学生把老师的范作稍加改变就觉得是创新了;若是让学生表达对作品的想法,孩子们的语言就很不自信,用得最多的是“很漂亮”“很好”“不好看”这些字眼。可见,学生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我身处的城市有着沉积深厚的本土文化,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让孩子们走出校园,走进街巷,去感受本土、回归课堂、创新实践 ,让孩子们参与本土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了解和形成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同时,让美术作品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

基于以上的认识,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美术素养。

一、感受本土文化,发现“活”在身边

“美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本土文化都是来源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由于我们的教学对本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都停留在课堂中,所以孩子们对于本土文化的了解甚少,对于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儿童来说了解本土文化的知识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主要就是要看老师如何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1.走出教室。翻开二、四、五年级下册的课本,春的气息一下子溢了出来,《春天在哪里》《盛开的鲜花》《生长的植物》《弯弯的小路》《植物写生》……

这是多么好的机遇呀。在开学的第二节课,我就迫不及待带着学生走出了校园,去寻找春天,一起簇拥着走在投醪河旁的小道上,看杨柳依依,河水清清,小草绿绿,还有那一阵阵柔和的风轻轻拂过脸颊。有的孩子主动要求停下脚步,想把看到美景画下;有的孩子惊奇地叫起来:抽出的新芽竟然是红色的;还有的孩子忍不住去抚摸那幼小的生命。孩子们迈着轻盈的脚步走在河岸边上,河岸并不长,而我可以看到他们的眼睛里都是亮亮的,好似看不尽。从校外回来,孩子们的脚步就收不住了,有的趴在学校的跑道上,有的蹲在花坛边,都想把自己的发现画在纸上。下课铃响了,也还是不愿起身。鲜活的作品在孩子们的笔下流淌,孩子们自己都惊喜万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雷电、天体运行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让学生走出校门,激情拥抱乡土人文资源。利用春秋游采风,我又带着孩子们来到鲁迅故里,在感受鲁迅文化丰厚神韵之下,孩子们又一次拿起来手中的画笔。在学校周边还有沈园、塔山、环城河……我想让孩子们思考路桥起源、古今异同、未来展望,让这些地方都留下寻访探索的足迹,真真切切地让孩子成为探索本土人文资源的主体。

2.走向节假日。当拿到教材的时候,我总是在思考,是不是一定要按照目录的顺序来上课呢,有些课可不可以整合,有些课可不可以融入,有些课是否应该早早做布置。在五年级上册中有《悠悠老街》《江南民居》,都是要求学生能寻访传统风俗文化和历史建筑,只是表现手法上有区别。这两课一个在第一课,一个在第十二课,内容很近,距离却远。现在我把这两课组成有关系的整体。抓住“节假日”这个时机,提早布置给学生,让家长带孩子们去旅游,孩子们带着发现的眼睛,随时用手机或相机收集、记录,甚至写生,让学生在旅游中探寻,把生活变成大课堂。

还有像一年级下册《五彩的烟花》《窗花花》,二年级下册《民间年画》,四年级下册《节日的徽标》《年年有余》,这种课程都是可以让学生在节日中体验的,传统的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间美术的大荟萃。走进节日,参与民俗活动,亲身去体验本土美术在这些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东西,年画对联,剪纸窗花,舞龙高跷,唱大戏,扭秧歌,做祭祀,活动丰富多彩,简直是民间艺术的“满汉全席”。要求孩子们做一个有心人,用相机拍下来,用画笔画下来,用文字记下来。

3.回到家里。孩子们的家虽然很简陋,但很温馨,他们也有自己喜欢的宝贝儿。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金银器》一课时,我要求孩子们走进家里去寻找。一个钟、一辆车、一个茶壶、一个柜子,有古色古香的,有现代元素的……当每个孩子把一件件家里的宝物用自己画笔表现出来,汇聚在课堂的时候,课堂俨然像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这样的活动,是让他们认识民间美术一种最直接的途径。

4.走进网络。网络是个广阔丰富的空间,当孩子有了亲身的感受和体验,让他们走进网络去领略更丰富的民间艺术,使孩子们对民族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像我们本地的网络:绍兴工艺美术行业协会 http:///cn/index.php,绍兴市美术馆http://msg.sx.gov.cn/,绍兴市文化馆http:///,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 都可以推荐给孩子们。

二、回归课堂教学,突显本土价值

让孩子们走出校园、走进节假日、走进家里,回归课堂。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本土文化走进美术课堂,融进美术教材里,突显出本土艺术的价值,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来获得对民间艺术的重新认识和对民间文化的基本信念。

越文化的人文资源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民居、老街、木雕、砖雕、泥塑、织绣、服饰、桥梁、牌坊、集市,民俗活动等这些非常生动的美术资源以及非常著名的民间艺术、民间艺人。当然也包括没有名气的文化历史资源,和那些不一定老的,或者说是新的——现代的本土文化资源,如城市广场、名人广场的雕塑,新开的银泰城建筑和它里面橱窗文化,甚至是我们身处的校园,一师一生,一花一草都是本土文化。从古走到今,从模仿到创新,我们都在想尽办法启发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认同,

怀揣着把本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的想法,例如:在学习《传统门饰》第二课的时候,我把之前自己在古镇拍摄的内容进行再设计,抓住“门钹”这个门饰来进行探讨。导入环节中,我从“敲门”直接切入,给学生一个很有冲击力的效果,从而引出——门钹,然后向学生介绍我们绍兴民居就有着这样的饰品,带领他们走进门钹的的世界。之后就是欣赏各种门钹的独特与精美,通过历史故事了解它的起源,通过对比来发现异同点。据历史记载,中国使用门钹的历史已有二千多年了,在那时人们是不能随便使用门钹的,都是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的。普通人家的和王公贵族用的门钹是完全不同的。我引导孩子们观察,在小小的门钹上他们发现了许多花草紋、云纹、水纹、神兽图等,孩子们被这些精美的花纹深深吸引了。这些花纹有什么作用呢?在质疑中,他们知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在门钹这样小小的装饰中可以看到,由此孩子们想到了很多,也想得很远,从门的其他装饰到整个建筑花纹,从房子的装饰到人身上的饰品等。之后,我们让同学们向老工艺师们挑战,也来做一个门钹,孩子们作品生动形象,寓意美好。

又如,《新家园》《公交站台设计》《小小果壳箱》一课中,学生们都是在整合了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让身边的一事一物成为创作的素材。课堂上我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学生就给我一份惊喜。

在课堂上,我还结合课本剧的表演,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设计、制作、雕刻、绘画等手段融合在学生的道具中,并通过表演来增强他们的体验,通过课堂与实践让他认识到“美术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创新实践,拓展学习空间

没有创新实践,便没有继承和拓展。让孩子们学习本土艺术并不是一味效仿,而是既要在实践中继承优良传统,又要有新的拓展,新的突破,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例如:在学习《蔬果造型》这一课,我和学生一起观察,感受各类蔬果的外形、色彩、纹理、质感等,探讨造型方法,运用削、切、插、接、挖等基本制作手法,把蔬果拼成了漂亮的图形,雕出各种生动的形象。让他们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构思、制作等过程,从实践中体味艺术构思的大胆想象,造型的变化多端。又如,在学习《藏书票》这一课中,在材料和技法的运用上,我尽量降低难度, 将传统的木版雕刻印制,变成用现代材料KT板制版,因为它不仅有厚度,还有硬度,所以,更具操作性。制作阳刻版,阴刻版均可。简化了制作程序,降低了制作难度,加快了制作速度,更提高了制作的趣味性,并且还大幅度地降低了制作成本。它不像其他版画制作需用五花八门的工具,材料,辅料。孩子们只用两支铅笔、一双手和水粉颜料即可完成制作版画的全过程,并且能以笔带刀在KT板上展示木刻版画所有刀法效果。孩子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都能在几分钟内掌握其要领,并都能在一两次课内轻松制作一至多枚版画藏书票,在内容选择上,更多的是表现孩子们熟悉的儿童生活题材。孩子们很快就能看到自己的成果,这个方法是易学,易做,有趣,好玩。孩子们真的是很喜欢。他们在不断吸取本土艺术营养基础上,注入新时代的元素,使其在继承中得到发扬,在发扬中不断创新,使作品既有古朴的美感,又闪烁着时代的气息。这也真正实现了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新课程理念。

艺术本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表达生活的另一种语言。让孩子们回归自然,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有所感悟、有所创新,那是一种真正的艺术。我用通俗的方式走进课堂,用自然与人文提升课堂,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我有心的发掘,为课程增添了资源,让我更坚定了把本土文化融入课堂的信心。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望花小学)

推荐访问:本土 课堂 小学美术 文化 增彩添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