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在“两个六点半”中密切党群关系

酒店实习报告 时间:2023-07-24 11:40:33

发源于金山区金山卫镇塔港村的“两个六点半”群众工作法,结合村民早上六点半喝早茶、晚上六点半跳广场舞的习惯,镇村干部及时开展“六进茶馆”、“八个一”广场舞活动,寓群众工作于喜闻乐见、群众集中的场所,抢占工作阵地,完善工作机制,促进村民自治,是新时期农村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末梢畅通”的有益尝试。

“两个六点半”;群众工作;创新

面对上海郊区农村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金山卫镇党委建立健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制度,以“修复鱼水之情,密切党群关系”为主题,以“两个六点半”为载体,主动适应群众作息习惯,主动占领宣传引导群众工作阵地,探索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金山区委因势利导,成功将这一先进工作法在全区124个村全面推广,取得良好成效。

一、探索背景

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作为精神动力,更需要党员干部能够及时有效地深入群众、面对群众、服务群众。面对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形成多样化的局面,党组织如何对农村社会主流思想文化进行有效引领,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现实话题。实践中,农村社会往往存在以下几个亟需关注和解决的倾向性问题:

一是宣传教育的方法和效果日渐式微。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党在农村的宣传思想教育效果越来越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传统宣传手段不断被弱化或挤出,纸质媒体订阅数量越来越少,从前农村里的大喇叭早已告别了电线杆;另一方面是不少农村基层干部不会用或不善用现代宣传手段,而许多农村居民不会用或舍不得用网络电脑等,依然依赖电视获取信息。此外,由于缺乏做群众工作的有效方法和机制,也往往导致基层干部缺少主动面对群众的勇气。

二是群众对组织的依存度逐步减弱。过去,农村的生存环境相对闭塞,群众的生产、生活大多依赖于农村基层组织。而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一方面土地流转驱使劳动力不断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逐步向去农业化转变。另一方面各类服务惠民政策呈现透明化、刚性化,各类村务的公开透明,使广大村民不去村委会也能了解各种涉农信息,由此导致农村群众对于组织的依存度越来越低,村民与组织的密切关系逐渐淡化。

三是城镇化导致交流沟通越来越少。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导致人口快速流动,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村民外出务工,并将家安在城区或市区,尤以年轻人居多,而留守的则以中老年人为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导入,在农村租房的人不在少数。无论对搬走的农村人、留守的中老年人、住进农村的外来务工人员,还是动迁安置后的小区居民,周围的陌生人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则越来越少。这种现象,在农村动迁小区、农村社区也普遍存在。

四是村干部工作方式有机关化的倾向。“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当前,村委会已俨然成为庞大网络化社会治理的基层终端,大量的社会治理台账数据要求网上上报,让村委会的工作变得日益繁重。村两委班子人员有限,不少还居住在镇上、城里,和机关干部一样,早出晚归。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需要解决农村群众和村集体的实际问题,然而机关化的工作模式导致村居干部无暇接触群众、了解民情。

上述四方面问题,让群众和基层党组织的感情距离变远,让群众和党组织的心理距离变远,让各种政策和群众的结合度变低。但是,农村社会依然是“熟人社会”模式,拥有相对稳定的人口结构和固定的聚集场所是农村社会的一大特点,而茶馆和广场(晒谷场)正是群众最集中的区域,早晨六点半和傍晚六点半是村民们交流互动的固定时间。可是,如果不进行正确引导,两大场所也会逐渐失去其原本的功能,往往会成为非法传销活动点、赌博迷信滋生点和群众牢骚聚集点。

有鉴于此,金山卫镇对原有的35家茶馆和30个晒谷场进行柔性改造,在群众牢骚最多的地方开展工作,打造茶馆、广场“两个六点半”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载体和思想宣传工作阵地,寓群众工作于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场所,使其成为集教育宣讲、民情沟通、为民办事、健身娱乐、放松休闲为一体的多元化平台。

二、主要做法

金山卫镇党委以“修复鱼水之情,密切党群关系”为主题,确定2013年为全镇的“党建工作年”,将“两个六点半”作为其重点项目进行实施。在总结塔港村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规范管理、打造队伍、引导服务、创新方式、完善制度等五方面下功夫,确保“两个六点半”、两大阵地有效发挥作用。邻里纠纷、困难诉求、建议意见等通过茶馆、广场得到反映,均能及时反馈或解决。一年来,全镇14个村有效解决各类纠纷648件,对化解矛盾源头、舒缓村民情绪也起到积极的作用,达到“大事化小事,小事不出村”的良好效果。

一是以完善自治管理模式为目标,因地制宜强化阵地建设。开展“两个六点半”阵地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恢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密切党群关系。围绕这一目标,金山卫镇从组织、引导、教育和服务四方面下功夫,加强两大阵地的硬、软件建设,确保其成为有效沟通、解决矛盾纠纷、传达政策方针、收集意见建议、评议村务工作、开展文化活动的有力抓手。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拓展”的工作思路,制定“六进茶馆”和“八个一”广场工作标准。“六进茶馆”,即图书报刊进茶馆、宣传宣教进茶馆、民情沟通进茶馆、调解娘舅进茶馆、远程教育进茶馆、评议公示进茶馆。“八个一”广场,即一个场地、一个领舞台、一排露天座椅、一套灯光音响设备、一个宣传栏、一名领舞人员、一名管理人员、一名轮值干部。自从有了“六进茶馆”和广场舞这“两个六点半”的群众工作阵地,村民之间的沟通交流频繁起来,打麻将和打牌的村民少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家庭矛盾少了,大大降低了镇村干部的工作难度,进一步提升了和谐稳定、乡风文明的群众自治效果。

二是以基层队伍建设为抓手,发挥农村骨干“末梢畅通”作用。金山卫镇各村结合自身实际,成立了由村干部、老干部、分支部书记、党小组组长、医务人员组成的宣讲团,定期在茶馆进行政策宣讲,内容涵盖法制宣傳、形势教育、村务工作、新闻趣事、医疗保健、生活常识、食品卫生、交通文明安全等,都与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充分挖掘民间才艺达人,组成文艺小分队,定期送文化进阵地;积极发挥退休老党员、老教师、老军人、老模范的余热,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和“老娘舅屋里厢”信访调解协会,收集意见、排查矛盾、调处纠纷;充分发挥农村“三支队伍”(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妇女小组长)作用,通过宣讲,第一时间将区镇政策精神传达下去,避免误解,争得理解,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直接面对村干部的机会,打通沟通渠道,畅通“神经末梢”,有效地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注重引导和服务并举。镇党委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在茶馆中设置文化角、报刊角、图书电影角,特别是将村会议室里使用率很少的报刊、杂志、书报架、远程教学站点等,迁移到茶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做不做、议一议,好不好、评一评”为抓手,引导村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抒发己见,积极参与村务管理及时解决村民需求;利用茶馆、广场这两个平台,动员调解工作室的专职调解员和村民志愿者,在开展活动、日常交流过程中,及时捕捉群众关心的问题、关注的话题,将隐形的、潜在的矛盾遏制于萌芽状态,将现有的、趋于激化的纠纷在工作时间之外、以柔性的方式予以解决,从而使村干部能够脱开手,抓好村级经济建设。通过“做不做、议一议、好不好、评一评”为抓手,引导村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抒发己见,积极参与村务管理及时解决村民需求。

四是以喜闻乐见为追求,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方式。针对宣传思想工作“不接地气”的问题,金山卫镇党委不断探索用群众的话语形式娱乐方式,一改说教、灌输的宣传方式,以茶馆为主要阵地,开展寓教于乐的宣教活动。各村先后建立起了以村干部、老党员为主体的宣讲志愿者队伍,偶尔还邀请枫泾镇的“故事大王”唐秀芳来宣讲,所讲的内容涵盖了国家政策、安全、卫生、健康知识、法制等诸多方面。如今,每天早上六点半相约茶馆听宣讲,也成为许多村民的好习惯。镇党委还定期在茶馆、广场举办专题讲座、知识竞答、《田山歌》广场舞比赛等,宣教的内容紧贴村民实际。全镇14个村先后举办各类活动1200余场,形成“康馨舞蹈队”、“星火廉政宣讲团”等50余个社区文化团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村民文明素质。

五是以务实管用为根本,完善群众工作制度。一是形成了专门的配套制度。村层面,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两个六点半”工作领导小组,本着务求管用,方便易行的原则,制定工作实施标准,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镇层面,“两个六点半”被纳入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实事项目,确保了工作有人抓、管理有人盯。二是确保了现有制度的执行效率。由于“两个六点半”工作延伸至8小时以外,镇村干部渐渐形成了“朝五晚九”的工作习惯。原先占用工作时间的一些调节宣讲工作,在“两个六点半”里得到了化解,从而也保证了“八点半”之后的工作效率。同时,在“两个六点半”里收集的意见建议,往往为村两委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了思路和借鉴。镇上的党员干部,也结合分管的条线工作,定期到茶馆、广场开展工作。不少村干部都说:“两个六点半”,保证“八点半”。

三、工作启示

“两个六点半”群众工作法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思路创新、方法创新和制度创新。概而言之,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准、好、实”三个方面:一是理念准。变坐等群众来找干部的传统习惯为干部主动去找群众,通过组织、引导、教育、服务四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化被动为主动,使得党员领导干部更接近群众、更好解决问题。二是形式好。茶馆和广场两个阵地建设,把过去固有的场所通过细微、柔和的方式加以改善和利用,潜移默化地引导老百姓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而这也是顺应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需求。三是效果实。将党的工作和人民的生活、自我素质的提高紧密相连,使理论宣传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两个六点半”工作法是金山区构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重要形式,在全区得以推广以来,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方便走进百姓、愿意参与沟通、更加贴近群众,村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以持续、健康、有序的推进。从全区实践过程来看,主要体现出以下“四个新”:

一是“两个六点半”是新时期群众工作方式的新探索。“两个六点半”打破工作时间、地点的局限,化被动为主动,利用休息时间深入群众集聚场所,通过喝茶、跳舞、聊天的形式,增加干部和群众、村民与村民间交流沟通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群众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参与、沟通和协商过程中聆听群众观点、体现群众声音,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涌现的先进方法。

二是“两个六点半”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两个六点半”把农村原来的一些场所加以改善利用,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形式传导着社会正能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阵地上认知、传承和践行,在春风化雨中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占领乡村社会,并渗透到为民办好事、办实事中。“两个六点半”的有效宣讲和引导,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实惠,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三是“两个六点半”是深化党员群众创先争优的新载体。“两个六点半”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让广大党员干部和一些乡村能人、社会贤达、热心人士有了服务群众、回报社会的平台。若干本村本土出生的企业家,通过提供茶叶、捐献桌椅、茶馆慰问等形式,反哺家乡;一些热心人士通过接触、交往,共同开展兴趣活动,成立了各类活动团队,凝聚起了周围群众;不少镇的党委书记也经常一大早就光顾茶馆,和农民群众一起聊天,“化干群关系为茶友、舞伴关系”,在家长里短中拉近干群距离、融洽党群关系,也进一步带动了干部作风的有效转变。

四是“两个六点半”是创新乡村治理的新路径。“两个六点半”为村民与村委会、镇政府之间搭建一个良性互动的公共空间,便于相互沟通、理顺情绪,易于形成团结协作、建设美好家园的共同愿景。通过“六进茶馆”,使得党务公开、村務公开更为透明,还往往倒逼村干部形成民主决策的思维模式。“村里的事让村民议一议”,在茶馆里摆“龙门阵”,已成为村干部开展重要工作之前的必修课。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也锻炼培养一批会做、善做、能做基层工作的干部群众,加强了基层工作力量,进一步提升了党领导下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水平。

作者程艳为金山区委党校教师;朱瑛为金山卫镇党群办主任;陈勇为金山区委组织部组织二科科长

■ 责任编辑:刘  捷

推荐访问:党群关系 六点半 两个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