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互联网时代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创新研究与探索

文员实习报告 时间:2023-07-12 18:50:06

zoޛ)j馝v9^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等,培植和指使一些网络“大V”,恶意炒作、肆意诋毁和歪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歪曲夸大、故意掩盖、有意炒作新闻事件,公然鼓吹闹事,甚至抹黑国家领袖、诋毁我们的英雄人物,掀起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其根本目的是想通过政治观念、意识形态的渗透实现其“西化”与“分化”中国的目的。[5]加之网络的全球性、双向性、海量性的特点,网络信息的审查难度大甚至无法审查,而网民的网络行为有很大的自主性,特别是论坛、博客、微信等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使网络成为兼具信息发布功能、舆论传播功能和社会动员功能的聚合器,各种思想在网上聚合、叠加,这些都使党的意识形态主导权甚至执政地位面临挑战。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第4期易振 等:互联网时代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创新研究与探索

(二)互联网对高校师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击

高校是汇聚人才、培养人才的高地,其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具有知识密集度高、信息传播快等特点,是各种思潮的汇集地,各种主张、言论传播广泛、迅速。高校作为西方势力渗透的重点目标,师生不可避免地受到极大影响。互联网的普及更是加剧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难度,互联网上的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不同言论,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并存,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碰撞,使得师生的思想面临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挑战。互联网上各种信息畅通无阻地传播,真实的、虚假的,理性的、非理性的,正确的、错误的,各种思想舆论在网上互相叠加,网民在浏览这些信息的过程中,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观念,产生了新的价值取向。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成为影响高校师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因素。[6,7]尤其是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不成熟、不稳定的特点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极易受到错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从而造成他们思想上感到茫然、道德观念方面善恶混淆、价值取向上无所适从、政治立场产生动摇等负面影响。有些人把以娱乐、消遣、休闲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文化视为时尚,在价值判断中失去自我,进而放弃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追求。[8]互联网的隐蔽性导致西方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的渗透,极易引发师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而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难以与之抗衡;一些思想不坚定的师生,甚至是有些党员缺乏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不坚定,听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声音或言论,心里没有底;当别人说马克思主义过时的时候,思想上产生动摇。部分师生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功利化倾向严重,这些都对高校党建工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三)互联网对高校师生组织行为的影响

互联网把世界联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整体,形成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社会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世界”,网民个体只要进入网络,就进入了“人—机—人”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得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互联网为人们构筑了“虚拟”的交往方式,使人们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网上的每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想交汇,人的言论和行为往往不受控制和约束。处于这样一个虚拟社会中的网民感到无拘无束和自由无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言论和行为要受到来自他人和法律的约束。两方面的对比,容易给网民造成一种网络虚拟社会更“美好”的错觉。[9,10]正是由于虚拟网络社会的沟通和交流是个体的、多元的和非组织性的,所以,互联网在客观上淡化了个体与组织的联系,弱化了组织和集体的观念。同时,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为网民的利益表达、集体聚合提供了相当大的自由度。只要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不分地域,便可随时进行交流和组织活动,使得虚拟社区与虚拟团体得以迅猛增长。这种虚拟社区和团体一旦受到挑唆与诱导,便容易演变成一种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因素。因此,网络上的非组织活动不仅会弱化党的组织观念,甚至会不利于党组织的凝聚与团结。

二、互联网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

据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学生网民的比例达到255%(见图1,图2)。整个“网络社会”中的主体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和高收入等特点。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规模达557亿人,较2013年底增加5 672万人,手机网民用户更加集中在年轻群体。据调查,545%的网民对来源于互联网的信息表示信任,相比2007年的351%有较大幅度提高。[11]

互联网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只要利用得当,互联网将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新领域、新阵地和新载体。针对高校师生是互联网主要群体这一新特点,只有抓住师生思想特点,利用网络开展党建工作,及时在工作领域、工作手段、工作方式上创新,推进党员人性化、精确化管理,才能提高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互联网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图1中国网民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11]

图2中国网民职业结构[11]

(一)互联网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新机遇

高校师生是网民的主要群体。党建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里,主要精力就要投入到哪里。针对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师生的聚集地这一新情况,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党建工作,不仅是手段和方式创新问题,更重要的是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找到了一个在继承传统党建工作有效经验的基础上,与高校党建工作新情况相衔接的新接口。传统的党建工作多采取课堂教育、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受众面只是少数的党员和向党组织靠近的群体,而且由于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组织的活动也只是少量时段。互联网具有超越时空的优势,打破了传统党建的时间、空间限制。无论是否党员、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互联网就可以获取特定网站、平台发布的信息,实现随身、随时、随地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党建网站、平台的教育,无形之中拓展了党建工作受众范围。[12]网络党建平台还可以增强党员间的互动沟通,受众不再是单向地接收,而且可以与传播者进行互动讨论与交流,实现传播者与受众零距离沟通,让受众在思想的碰撞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播者的思想观点,实现由单向灌输到双向交流的转变,提升党建工作的效果和水平。通过网络平台,党组织可以和党员个体实现实时的互动交流,实现了“扁平化”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目的,拓展了党建工作的时空范围。

(二)互联网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新方法

发展党员工作是党建工作的一项经常性和基础性工作,高校承担了十分繁重而重要的党建工作任务。高校每年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占全国发展党员的比例超过1/3,仅2010年就发展了1236万人,占当年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402%。[13]如此大量的党员发展工作,加之发展党员的时间跨度较长,要确保党员发展质量,就必须严格按照发展党员的流程和程序进行,因此高校党务工作者必须提高发展党员的工作效率。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弹性学制的实施,国际国内交流日益频繁,党支部设置更加灵活,使得高校基层党组织更为分散,也给党员发展、党员教育、党员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14],而互联网的兴起,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

利用互联网来管理党务工作,可有效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建立党员管理平台,实现党员信息收集、整理、分析、材料归档等一系列工作的网络化管理,进而实现党建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公开化和民主化。[15]从个人的第一份电子版的入党申请书开始,理论学习心得、思想汇报、听课笔记、党组织活动、考察谈话、预备转正等环节都可以实现互联网管理,解决了传统党建工作管理模式中效率低下的问题。在组织学习和活动中,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交互性的学习和探讨,提高学习的效果;在党员发展、党员民主评议和党员评先评优等环节,还可以采用网络投票的方式,提高党建工作的效率。针对高校党员人数众多、流动性较大的特点,还可以利用党员管理库来管理党员的基本信息,实现党员的流动状态和党员的进出实时管理,可有效地提高党员管理效率,减轻党务工作者的工作负担,让他们节约出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更有开创性的工作中。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一)顺应“互联网+”思维,创新党建工作理念和方法

互联网迅速发展及其带来的影响力使很多高校都意识到了网络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作为站在时代前沿和知识高端的高校,要顺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把高校党建工作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牢牢把握互联网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主动权,不断探索网络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建立以党建网络为主阵地的党建工作新平台,把互联网建设成为党建工作的新阵地。在“互联网+”浪潮的影响下,许多高校在党建工作互联网化中进行了尝试,运用互联网理念、技术和手段,实现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工作以及党员教育、党员管理、党员服务、党员活动的网络化、智能化、现代化,构建组织与党员、组织与组织、组织与社会、党员与群众等多个良性互动的平台,积累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和做法,为高校网络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建立统一和高效的网络党建工作机制

网络党建工作是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系统工程,要树立网络党建工作一盘棋的理念,工作中注意建立沟通配合、协调机制,不断提高协同合作能力。开展网络党建工作需要一支既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懂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要重新建立这样一支专职队伍,目前对于高校来讲,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整合已有的力量,建立由党委组织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网络党建工作机制。[16,17]学校党委的职能部门、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和专职党务工作者是主体;校、院网络技术人员是技术支撑;全体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是重要的力量。网络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可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参与网络平台建设和管理。高校学生党员很多都具备较强的互联网思维和一定的网络技术能力,调动这些党员的积极性能较好地开展网络党建基础性工作,这些学生党员在维护和管理网络平台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升思想觉悟和实践能力。

(三)构建和完善多层次的党员教育网络平台

开展网络党建工作,关键是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教育平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传统的依靠单一网页文字来宣传党建工作的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网络发展的趋势。应及时更新党建工作传播途径,拓展网络党课教育模式,提高党员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通过党建宣传平台,及时发布党的基本知识、党建动态、党建理论成果以及最新的党建工作要闻、各类党的文件,丰富教育学习的内容,拓宽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渠道。还可以扩大教育的覆盖面,把教育空间延伸至生活、休闲时段和场所(如宿舍、阅览室、活动室),突破教育时空的限制,强化对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利用网络论坛、QQ群、微博等渠道,及时了解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思想动态,把握思想倾向,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帮助。还可在论坛、微博上建立热点话题,共同探讨关于当前某一理论热点或共同话题的学习心得、关于支部建设或党员发展工作的意见等。实现即时沟通,使论坛、微博等平台成为交流思想、召开组织生活的载体,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18]在注重互联网的同时,还应充分关注近几年发展迅猛的手机网络。基于两个网络平台,建立网络党建的信息发布平台和宣传教育互动平台,提高网络党建工作的实效。

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给党建工作网络化带来了新的契机。利用互联网打造党员群众共同学习、交流、互动的平台,包括手机杂志、WAP、APP、党务微博、微信,通过这些网络智能平台来拉动、影响、动员党员群众,实现和党员群众的沟通常态化。在手机报、APP、WAP、微博及微信打通基础上,在媒体矩阵里面进行立体循环传播,从而使党员教育智能终端发挥巨大作用。2012年7月1日,《共产党员手机报》正式创刊,这是向党的生日和8 000多万名党员献上的一份特殊礼物。《共产党员手机报》建立起了各级党组织之间的连心桥,凝聚了党心民心。截至2012年6月,该报已经为全国332万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大学生村官发送手机短信和手机报周报,在党员教育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中组部更是在全国开展了“共产党员”微信和易信平台,利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传播党的知识、弘扬先进文化、反映社情民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牢牢把握网上舆论主动权,传递更多正能量。

(四)建立和完善创新型的党员管理网络平台

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党员管理网络平台,实现党员发展、党员转入转出、党员流动以及党费收缴等基础工作的动态化、智能化管理,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党员情况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行全面分析、宏观把握,实现党员管理的智慧化。

(1)建立党员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传统的党员信息管理模式不仅耗时费力,而且不能完全保证党员信息的准确性。建立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党员管理全过程智能化,从递交申请书开始,把人员信息录入管理系统,实现党员基本信息、党员流动、党员评先评优、党员统计与分析等全过程的网络化、自动化处理。目前不少高校已经建立了党务管理信息系统。华南理工大学自2006年开始就建立了党员管理信息系统。从入党申请人递交第一份申请书开始就录入基本信息,并全程跟踪递交思想汇报、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转正和党员校内外转移等众多环节,确保对每一名党员实现动态管理。每年年中和年末还对全校党员的年龄、身份、学历等指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统计分析结果上报给学校党委,供学校党委决策参考。通过对党员基础数据的采集、管理、开发和运用,党委对党建工作开展更科学的分析,制定更加科学的党建工作规划和发展方案。

(2)运用O2O的理念,实现党员间的实时联络。互联网新技术为党组织和党员及党员个体之间提供了实现线上线下互动的模式,不仅活跃了党的组织生活,搭建了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群众之间良性互动的平台,还可营造党员主动参与党内事务、党组织充分了解党员思想动态、党员之间随时沟通交流、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的良好氛围,实现党员活动的智慧化。此外,利用互联网跨时空的特性,可以解决现实组织生活中很多问题。由于高校国内外交流项目的增加,党员流动性比较大,加之有寒暑假党员不能集中交流、学习的因素,导致党员不能实现每月一次组织生活。另外,由于灵活就业政策和创新创业政策的出台,高校还存在一大批暂缓就业党员,这些党员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及时参加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针对这些新情况,可利用网络技术来解决时空的限制,建立网上虚拟党支部,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党员沟通信息、交流思想,将党组织的影响力延伸到校外,让党员能够随时了解支部工作情况,让他们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与参加民主生活会,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感召力,切实提升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五)建立健全网络化的党建监督和评价体系

党员评议、民主测评、党员监督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高校党员人数众多,如果采取线下测评模式,不仅耗时、效率低下,而且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建立网络化的评议体系,发动群众对支部工作、党员表现开展实时在线测评,可大幅度提高评议效率。由于有党员管理平台的支撑,可对党员组织生活、党员学习、党员服务社会等都实现网络化管理,督促党员履行义务,通过网络系统定义的积分高低实现对党员的科学考核评价,褒扬先进、鞭策后进甚至处置不合格党员。借助互联网技术还可以拓展党员监督的渠道,通过开通网上投诉台、举报信箱、领导信箱等加强对党员的监督,使相关人员认真对待网上投诉、质疑和批评,接受群众全方位、多层次、连续性的监督,有利于增强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从而达到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

四、结语

本文针对网络环境下如何创新性地开展高校党建工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总结了网络的发展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挑战和机遇,并讨论了针对不同问题的相应对策,探讨了构建和完善多层次的党员教育网络平台、高效率的党员管理网络平台的可行性和具体措施,为新时期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王晓丽.网络舆论的道德价值[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5(5): 84-87.

[3]王劲松, 林天翔, 周春芳. 信息网络化对高校教师党建工作的挑战[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7): 49-51.

[4]蔡晓平. 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5):103-105.

[5]巩欢, 花亚纯. 论大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基于网络文化视阈下的思考[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6(7): 160-162.

[6]林逢春, 杨文新, 李镇贤.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8, 8(3):86-88.

[7]胡研. 网络环境下高校党建工作思考[J]. 学理论, 2013(21):152-154.

[8]王云昀,蒋问津.泛娱乐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分析及引导路径浅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5(4): 131-134.

[9]孙连坡, 董静. 大学生网络交往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5(4):106-107.

[10]丁颢, 姜林林, 王莹,等.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党建模式探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29(9): 14-16.

[11]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北京: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5.

[12]高鸣,陈付菊.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6(6): 130.

[13]杨晨光. 全国在校大学生党员251万[N]. 中国教育报, 2011-07-01(1).

[14]徐爱群. 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8(Suppl.): 44-46.

[15]王洪秋, 吕平, 张瑞. 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有效延伸的机制创新[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2): 109-110.

[16]刘兆磊. 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机制优化和载体创新[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5):30-32.

[17]陈流汀, 何江, 徐强. 依托“红岩网校”平台发挥网络育人功能[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7):39-41.

[18]樊泽民.微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环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5(5):127-129.

推荐访问:互联网 党的建设 探索 高校 创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