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走上国际讲台的河南医生

文员实习报告 时间:2021-06-30 10:44:39

 

不到40岁,他“打通”了肿瘤干细胞和单核苷酸多态性之间的通道,揭示了肿瘤干细胞在肿瘤复发转移、放化疗抗性中的机制,引起了业界震动。

从2012年起,他连续多次走上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年会(AACR)、日本临床肿瘤年会(JSCO)、韩国癌症年会(KCA)、亚太抗癌大会(APCC)、欧洲肺癌年会(ELCC)、墨尔本世界癌症大会(WCC)等国际学术讲台,其研究让参会人员对这个来自中国河南的讲者刮目相看。

他带领自己的学术团队,在肺癌防治领域深耕细作,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

他,就是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王启鸣教授。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三级跳

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显著增高,就河南省来说,肺癌发病率为46.05/10万,死亡率36.59/10万,高居恶性肿瘤发病率榜首,成为威胁群众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病区的病人越治越多,尤其是那些晚期病人,受尽病痛折磨,还抱着强烈的求生欲望。作为一名肿瘤内科医生,王启鸣教授的心中说不出有多难受;他也明白,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上述这些数据将会被越拉越高。

“作为医生,不能仅仅是两眼一抹黑地在病房治病,”他说,“我们当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如何让病人活得更好更长。”当很多人安于现状、待在病房做医生时,他却怀着这个理想,开始向更高学历、更高能力发起冲击,并最终实现“三级跳”。

第一跳是2000年,他一举考取郑州大学医学院著名食管癌专家王立东教授的硕士研究生。跟着这位具有国际视野的肿瘤专家,他学会了如何用国际视野、科学的方法、创新的视角去进行科学研究。

第二跳是2007年,他经过充分准备,考取了全国著名肿瘤专家陆士新院士的博士。当时,干细胞研究是世界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界研究的前沿与热点,也是陆院士的重点研究方向。期间,他发现了调节肿瘤细胞miRNA(微小核糖核酸)有重要作用,深得陆院士赞许,并以此为题连发两篇SCI文章,从而提前一年于2010年6月博士毕业。

第三跳是2011年6月,他来到世界癌症研究的塔尖——美国MD安德森肿瘤研究中心研修。随着知识层次的加深,他愈加感受到自己的知识的浅薄,这更进一步地激发了他学习的欲望。博士毕业后,他向美国几家名牌研究中心投递了简历,最终MD安德森的华裔教授魏先生对他的研究背景和取得的成果表示赞赏,并热情地向他发出了邀请。在安德森,他感受到了世界一流的肿瘤诊疗理念、一流的诊疗技术和研究方法。魏教授作为肿瘤分子流行病的权威,主要研究方向是用流行病学的方法,以分子生物学为平台研究恶性肿瘤的致病机制。魏教授问他准备以何作为突破口,他根据在国内的研究习惯,说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方法。魏教授却连连摇头。在连续两次碰壁之后,他开始转换思路。此前研究干细胞,现在魏教授在攻单核苷酸多态性,看似两个不相关的领域,它们中间有没有一座可以互通的桥梁?意识到这些,他在检索了大量文献并经过缜密思索后认为,miRNA可以作为通向两者之间的桥梁。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魏教授时,魏教授也兴奋地说:“好!太好了!”此后他思路大开,白天在实验室搞实验,晚上整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找出内在规律。很快,他发现miRNA在调节单核苷酸多态性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揭示了肿瘤干细胞的侵袭转移、放化疗抗性等生物学行为的发生机制。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Molecular Carcinogenesis》。

如今回想起这人生中重要的三级跳,他谦虚地说:“每一次我都跳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借助巨人提携,才有了我的进步。”

在国际讲台发出河南“好声音”

2012年年底,在魏教授的大力支持下,学有所成的王启鸣回到了医院。当年,他就根据在美国所学,一口气申请到了2个国家级研究课题。然而,面对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没有丝毫放松:“作为医生,要时刻关注临床变化,根据临床需要及时调整科研思路,让我们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2013年,他遇到一个年仅10岁、在国内非常罕见的肺癌患儿,引发了他积极探索其发病机理的想法。患儿被诊断为黏液表皮样肺癌ⅢA期,是河南省已知的年龄最小的肺癌患者。因为患儿年龄很小,所以首先采用靶向药物易瑞沙治疗。没想到,患儿对易瑞沙特别敏感,肿瘤占位很快消失,痰检可见患儿吐出来的痰液主要成分组成是癌细胞,最后又经手术治疗,患儿治愈出院。

根据患儿的表现和检测结果,王启鸣认为,患者体内有肿瘤的易感基因,之所以发病是因为某些因素诱发基因发生了突变。这种基因是什么?受此启发,他调整了科研思路,发现了这类患者没有常见的基因突变却对靶向药物超级敏感,并因此应用到其他患者身上,居然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用他的话说就是:“一个小孩救了一大片人!”目前,王启鸣正在对这种敏感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他的科研成果引起了学界重视,国际学术舞台上开始出现他的身影。

2012年5月,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年仅38岁的他展示了一个题为《肺癌干细胞通路》的壁报,首次把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肺癌干细胞生物学行为联系在一起,并引起关注。

2013年9月,他受邀参加日本临床肿瘤年会(JSCO)。他关于《胃癌干细胞与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的口头报告作为极少获奖者之一获得奖金。

2013年年底,在第22届亚太抗癌大会(APCC)上,王启鸣又做了“肿瘤干细胞与胃癌的发生风险和生存”的全英文专题报告。

2014年4月,在第四届欧洲肺癌大会(ELCC)年会上,作为来自中国的3位讲者之一,他登上了会议口头报告专场,这是河南临床肿瘤界首次在世界主流大会上发言。他在大会上做了题为《肿瘤干细胞标志基因CD133的功能位点多态性可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报告。该研究表明,CD133的miRNA结合位点多态性可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并且在放疗剂量<64Gy和全身化疗的患者中可预测总生存。该研究首次在人群研究中证实肿瘤干细胞与放化疗抗性的关系,提示治疗前检测肿瘤干细胞标志基因CD133的功能位点多态性有助于筛选放化疗优势人群,大幅度提高放化疗的疗效,为其他多种难治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思路。

 

 

在几个国际重要的学术会议上,国内应邀出席的都是大师级专家,而王启鸣的发言,却让出席会议的学界前辈吴一龙、周彩存等教授赞叹有加,对河南肺癌临床研究充满期待,并预言未来将有重量级的成果问世。

几年来,王启鸣在国际大会上发言9次,在中国临床肿瘤年会(CSCO)大会上发言3次,分别获得全国医学会肿瘤大会和全国肿瘤内科大会优秀论文奖各1次,展示了河南临床肿瘤学者的风采。

要让患者活得“更长更好”

2014年,一位101岁高龄的肺癌患者马老太太入住王启鸣所在的呼吸内科病区,这是迄今为止能够检索到的河南省年龄最大的肺癌患者。当时,患者家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控制晚期癌症的疼痛咳嗽,减少老人的痛苦。

王启鸣分析了老人的病情,发现胸腔积液是引起患者症状的主要原因,决定给予 2次小剂量胸腔灌注,老人耐受性良好。随后在严密观察下口服序贯小剂量化疗药物,老人的病情因此得到控制。治疗2周左右,复查胸部SCT,肺部肿块缩小2/3,取得了非常好的近期疗效。

“精细化、专病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个体化、规范化治疗,是提高疗效的最大前提。”王启鸣对肺癌的规范化治疗一直非常重视。现在,他所在的病区收治的几乎全是肺癌病人。面对这么大的病人群体,他更注重的是个体规范化治疗,根据病人年龄、病因、病情的不同而区别施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他也深知,要提高肺癌防治水平,他个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只有在全省普及规范化诊疗,建立起规范化诊疗的平台上,才能让更多患者受益。

在医院内部,他积极组织肺癌多学科会诊,尽可能让每一个来院治疗的肺癌病人得到规范化治疗。此外,他还把更多精力放到基层,几乎每个周末他都要到基层医院给医务人员讲课、会诊。他一方面宣传科学肺癌防治知识,另一方面积极宣讲肺癌规范化诊疗。去年他还在全省举办了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15年肿瘤多学科进展背景下的肺癌综合治疗学习班”。这是他第一次组织这样大规模的会议。周彩存、王洁、袁响林等数十位国内外肺癌领域权威专家前来授课,全国各地的500余名肺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上,与会专家从肺癌的手术、放化疗等多个方面分享了国际上肺癌诊疗的最新理念和技术。参会的基层医务工作者说,没想到在家门口还能参加这么高水平的盛会,确实是受益匪浅。

“作为医生,我尽最大努力做的事,一是让社会了解肺癌发病的因素,提高公众防病意识;二是提高我自己的能力,让病人受益;三是把规范化诊疗理念和我的研究成果推广出去,让更多的病人受益。”王启鸣真诚地说。

心境澄明,舍得至上

“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无论是禅经还是儒学,中国文化历来都推崇舍得。对于舍得哲学,年轻时王启鸣浅尝辄止;步入不惑之年,他感触却越来越深。这种感悟使得王启鸣越来越接近另一种境界——心境澄明。

追求这种境界,一路走来,他经历了各种舍得。风华正茂时,如同很多年轻人一样,他也曾用心追求事业,有过明知求不得而痛苦的状态,直到得知朋友的一次经历,才让他豁然开朗。

王启鸣的一位朋友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连续两三年都没有被选上,为此郁闷了很久。后来想通了,那位朋友不再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而是专心把基础工作做好。就这样默默地坚持了几年,其朋友连续在SCI上发表多篇文章,再以此为基础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举通过,结果不但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而且适逢国家加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力度,因而收获颇丰。

“当时,如果朋友不放下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执著,很可能他一直在求而不得的状态中重复。正因为朋友舍掉了“得”,才有了后来的‘得’。因此,有时候暂时放下并不意味着永远失去,有舍才能有得。”王启鸣主任说。

在工作与生活中,他也用舍得原则规劝患者。肺癌是威胁男性健康的第一杀手,在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位列第一。王启鸣所在的呼吸内科三病区,每年都要收治很多肺部疾病患者。有的患者无肺癌家族史、无肺部慢性病史,却因为舍不掉小小的抽烟爱好,最终患上了肺癌。

每年抽烟超过400包,烟龄超过20年的患者,即使住进了医院,也忍不住吸几口。每次碰到这样的患者,王启鸣主任总会苦口婆心地规劝患者,给患者讲解抽烟的各种危害,甚至拿因抽烟罹患肺癌去世的患者或患者亲属的说法,来规劝烟瘾大的患者舍掉“口舌之爽”,保护自身健康。

不仅如此,对于自己的修身养性,王启鸣主任更是严格坚持舍得原则。40岁之前,由于追求事业,很少在晚上12点之前睡觉。现在他开始舍弃了,不再连续熬夜,每晚最迟在23点30分之前睡觉。以前因为工作,丢掉了运动,现在重新捡起来,每周逼迫自己去运动,比如打太极拳、跑步等。

2016年春节前半个多月时,王启鸣主任便早早制订好了过节计划——带着妻子、孩子到东南亚“五日游”。妻子、孩子放寒假先走,自己随后跟上。之所以选择出国旅游,主要是为了满足儿子的愿望。他的儿子正在读小学,越来越懂得一家人一起外出旅游的乐趣,逢年过节就嚷着要去泰国、巴黎。以前由于忙,他很难满足儿子的愿望,恰好趁这次过节没有排班,王启鸣教授就计划了一次旅行;而且他心里还有一个小小的“算盘”:借外出旅游逃离工作,真正放松自己,“出了省,离工作的城市距离远些,无需再操心工作上的事情,才能感到真正的放松”。

对于王启鸣主任来说,变化的是生活习惯,不变的是追求舍得人生哲理的领悟。若要达到心境澄明,唯有舍得至上。

专家简介

王启鸣,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河南肿瘤医院呼吸内科三病区主任。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博士后,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卫生科技创新人才,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研发项目评审专家。SCI期刊Cancer、Annals of Oncology、Biochimie、Cancer Medicine、APMIS、Medical Science Monitor、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Cancer Management and Research、OncoTargets and Therap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审稿人,美国AACR会员、国际肺癌研究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 IASLC)会员,河南省抗癌协会化疗、纳米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头颈肿瘤、生物治疗、肿瘤流行病与病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分会委员,河南省老年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委会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部肿瘤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委员会委员。从事恶性肿瘤的临床和科研工作20多年,专业方向为肺癌、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和综合治疗。

 

推荐访问:河南 讲台 走上 医生 国际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