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安徽省产业动态优势分析

文员实习报告 时间:2021-07-20 10:33:55

比较优势是一国或地区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安徽必须清楚地了解自身的比较优势,以此为基础融入国际国内产业分工体系之中,并着眼于未来,积极培育其动态比较优势,实现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

一、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性

现有的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文献中,关于目标产业的分析大都运用的是静态比较优势模型或比较静态比较优势模型,地方政府在目标产业的选择过程中大都是根据本地现有的比较优势,而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研究不多见,这从侧面反映出大多数的产业选择理论模型仍停留在以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为主的方法上。

20世纪末期开始出现了动态比较优势模型,主要以Krugman(1987)、Lucas(1988)、Young(1991)、Grossman &Helpman(1991)和Redding(1999)模型(简称KLYR模型)为代表。这些研究通过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引入国际贸易模型,使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得以内生化从而形成了动态比较优势。模型中经济增长率和比较优势一并由经济系统内部力量决定,这些模型强调了比较优势变迁与内生技术进步之间的互动关系,考察了连续时间内比较优势的内在决定因素及其演化机制。本文将国际贸易理论的相关结论引入产业发展理论中,这些理论研究的政策涵义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而言尤为重要,同样对安徽省的目标产业的选择也具有重大意义。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揭示了一国的产业选择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论证了政府作为引导者对目标产业上的选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信息经济形态的形成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建立在劳动力和资源基础上的比较优势作用已经逐渐减弱,技术创新成为一国转变对外贸易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主要途径。只有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发展中国家才能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并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不断融合。无论是对外贸易结构还是对内产业结构的动态升级,比较优势动态化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和途径。一方面,通过技术进步及要素的积累和高效配置,可使比较优势进行动态演化,进而促使对外贸易结构从低级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向高级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升级。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是要素禀赋结构的表现,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化又能同时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因此,只有动态的比较优势理论才能真正实现发展中国家贸易地位的转变,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在提出挑战的同时,社会经济的高度信息化也为发展中国家实现比较优势动态演化、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契机。因为在新的经济形态下,一国的要素禀赋和技术水平的动态化特征更加明显。因此,研究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实践,对指导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安徽省贸易结构近年来呈现的特点

安徽省近年对外贸易发展格局有所变化,出口产业比较优势情况有所改变。其出口贸易结构整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由于对外贸易活动固化了原有的产业分工模式,导致安徽的出口部门被锁定在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和低端工序产品上。如安徽17类出口产品在全国具有极强比较优势,这几类产品依次为植物产品、动植物油、脂及油腊、食品、饮料、烟草及制品、化学工业品、车辆及有关运输设备,有4类产品是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化学工业品也是低端加工的化学工业品,安徽的高技术化学工业品还是要从国外大量进口,贸易竞争力指数为负值。车辆及有关运输设备的出口具有强比较优势主要得益于安徽两大自主汽车企业,江淮汽车和奇瑞汽车,但安徽出口的汽车等运输设备大都是中低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而且安徽的汽车产业仍然是不具有贸易竞争优势,进口还是大于出口。具有强比较优势的是塑料、橡胶及制品、生皮、皮革、毛皮及制品、珠宝、贵重金属及硬币和贱金属及其制品,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国或地区主要出口其要素禀赋相对丰富的产品,安徽的劳动力、农副产品和部分资源相对丰富,上述的数据分析结论也验证了这一点。

2.部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呈现优势弱化的趋势。具有比较优势产业中,有6类产业比较优势有弱化的趋势,这6类产业大都是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安徽已经不能简单的靠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来参与未来的市场分工了,这些优势正在减弱或被其他中西部省市分享,此类的产业发展不具有动态比较优势,今后的国际国内竞争会更加激烈,很难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占据优势。

3.安徽有比较劣势的产业有6类。这其中既包括活动物、矿石、木及木制品和石及石材制品等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包括机械电气设备,精密仪器设备、钟表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所以说安徽应该鼓励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发展原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但同时这6类产业的RCA指数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这说明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调整已经是这部分劣势产业的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善。

4.作为安徽近年来重点扶持的车辆及运输设备产业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成为全国范围内具有强比较优势的产业,尤其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安徽汽车产业的产业框架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得以体现。目前,安徽基本上形成了以整车为主导,以改装车、零部件为支撑,门类齐全的汽车产业格局,涌现出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汽车骨干企业,创造出一批知名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车和零部件产品品牌。安徽已经跨入全国汽车大省之列,汽车产业已日益发展成为安徽的龙头产业。三大产业基地的格局已经稳固形成,合肥市汽车工业已初步形成了轻型汽车、汽车底盘、商务车、豪华大客车、微型车、轿车等较为完备的汽车生产体系,产品品种、规格比较齐全,研发、生产基本配套,汽车工业总体优势日益明显;芜湖市以奇瑞为龙头形成了几乎覆盖所有零部件的汽车产业集群;马鞍山重型载货车与改装车生产基地的典型代表是安徽星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已成为国内重型卡车、重型专用汽车和混凝土专用改装车生产研发基地之一。

三、安徽动态比较优势产业的培养和目标产业的选定

1.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安徽应该将自然禀赋及时地转换为后天禀赋,不再单纯依赖劳动力和土地等自然资源,而是依靠现代先进技术努力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合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就能增强安徽产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改善贸易条件增强经济实力。对一些资源型或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产业,要进一步保持并扩大其比较优势,但不难看出,它们也有明显的下滑趋势,这意味着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安徽应该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步伐。具体而言,应将传统产业的专业化分工进一步细化,加大对传统产品设计及加工程序细化的中间使用的技术投入,以提升最终产品的技术密集度和附加值,从而不断增强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2.“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这是胡锦涛在2008年元月视察安徽时的讲话。基于长三角经济圈的快速发展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安徽应加速融入长三角,积极推动区域经济的协作与发展,提出东向发展的战略和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与合作,安徽经济的真正融入长三角,对安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积极融入长三角充分利用周边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同时,安徽也要积极培养自身的优势产业,加大对比较优势产业和潜在比较优势产业的投入力度和政策引导,将外部优势和内部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安徽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推荐访问:安徽省 优势 产业 分析 动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