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游离超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的疗效分析

文员实习报告 时间:2021-08-01 10:26:13

【摘要】 目的:探究游离超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对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1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120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下均实施游离超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予以治疗,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入组的120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经游离超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后,一次性成活率为84.2%(101/120)、静脉栓塞12例(10.0%)、皮瓣感染7例(5.8%),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均已消失。术后4个月随访调查过程中患者皮瓣吻合度相对较好,并且患者的身体得到较好的恢复。结论:游离超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效果确切,一次性成活率高,能够显著提高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治疗工作中积极推广使用。

【关键词】 四肢软组织缺损; 游离超薄型; 修复术

中图分类号 R62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3-0133-02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压力逐渐增加,机体组织对外界抵抗力较为薄弱,极易出现四肢创伤,进而致使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治疗中多采用带蒂皮瓣修复术来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无法满足实际治疗需要。近些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医师通过借助手术显微镜放大使用更加精密的手术器械对微小组织实施精细手术,已经成为四肢软组织缺损的首选治疗方案,因其具有良好的隐蔽性和解剖可操作性强,同时具有血管恒定蒂长的优点,在临床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尽管此种修复术有着较为突出的优势,但是在面临皮下脂肪较厚的患者,仍然难以满足实际修复需要。针对此种情形,西方医学界专家学者主张在临床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时可以采用游离超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的观点,通过实施更加精细的手术操作来降低对血管压迫和损伤,以实现完美修复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探究该修复术所具有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次研究针对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游离超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展开深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1年4月-2015年5月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120例,其中男69例,女51例,年龄22~59岁,平均(35.6±5.4)岁。其中由于机械导致的损伤78例,交通事故导致四肢损伤42例;手臂损伤48例,小腿损伤21例,中足部36例,手部15例。所有患者均在15 d后接受手术治疗,皮瓣窃取面积为8 cm×7 cm~22 cm×14 cm。纳入标准:(1)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四肢软组织缺损;(2)无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3)无肝肾器官衰竭、心脑血管合并症。排除标准:(1)精神障碍者;(2)手术耐受性差者;(3)四肢软组织缺损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性疾病者。

1.2 方法

在患者入院接受治疗过程中,医师首先要清洗患者的伤口,同时利用支架将骨折部位进行固定,拆除钢板后,需要对其伤口做防感染处理。并采用负压引流材料封闭创面,护手一周后持续负压引流,在此期间,需要为患者伤口处自我愈合提供一段时间,无需进行换药处理,采用一定剂量生理盐水对创口进行杀菌处理,保证引流管畅通,防止出现干结现象。此种方法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患者创口处的感染,刺激肉芽生长,更好更快的恢复,从而减少了相关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对供、受双方同时进行手术,一方面可以对患者的创伤区进行清洗,并采用血管吻合术进行治疗,保持动静脉血管束的连接状态,此外可以对皮瓣窃取,用一块同接受区域创面面积相同的布进行衡量,所窃取的皮瓣需要比布大1 cm左右。在对皮瓣长、宽度进行设计时,应遵循合理的窃取原则,在切取时将皮瓣外侧缘切开至阔筋膜下,并逐渐朝着内侧进行分离,确定皮瓣内动脉有搏动,将皮瓣内侧以及近端切开,确定股动脉降支走向。对于肌皮动脉穿支型,首先应防止血管痉挛,仔细观察皮瓣周围皮缘,在情况良好下进行断蒂,反之,则寻找肌间隙上方高位皮支进行切取。

在对皮瓣周围组织进行缝合时,要保证其精确的松弛度,并且要切断患者的血管蒂,同时,医师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修补,减少出血的发生概率。当血液运行正常时,医师可以对其进行缝合。此外,应准备创腔引流管,缝合伤口,采用石膏进行固定,对供区进行缝合修复。手术过后,应遵循相应的创口防感染处理,进行扩血管治疗,观察皮瓣中血液流动情况,并适当的补充血量,如果血管出现异常现象应及时禀告医师,进行妥善处理,若是存在着严重的血管损伤情形,临床医师应及时开展血管探查工作,以及时修复受损的血管,降低由此给患者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2 结果

入组的120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经游离超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后,一次性成活率为84.2%(101/120)、静脉栓塞12例(10.0%)、皮瓣感染7例(5.8%),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均消失。术后4个月随访调查过程中患者皮瓣吻合度相对较好,色泽正常,质地较为柔软,无需二次手术,供区各项机体功能未出现异常现象,患者对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3 讨论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压力的逐渐增加,加之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影响,使得机体免疫能力大幅下降,机体组织对外界的抵抗力较为薄弱,极易出现四肢创伤,进而致使皮肤软组织缺损[2]。临床治疗中多采用带蒂皮瓣修复术来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无法满足实际治疗需要。而游离超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的出现,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了一种全新治疗思路。因该术式具有良好的隐蔽性和解剖可操作性强,同时具有血管恒定蒂长的优点[3]。皮瓣肿胀是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手术治疗后常见情形,不仅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同时进一步增加了多次手术的风险。为了避免此种现象,在皮瓣切取后,对组织周围皮缘处开始修剪皮下脂肪,由外向内的方式来逐步修复缺损的软组织,同时又能够有效的保障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不会过多的侵害血管组织,保证了皮瓣周围组织的完整性,在满足手术要求的情况下将多余的脂肪组织去除[4]。脂肪可采用斜面修剪的方式,逐步推进,蒂部周围较厚,促使部分底部血管进入真皮内,保证血液流通至皮瓣,血管网应保留一层超薄脂肪,以确保血管网的连续,血液流通不会受到影响,移植后的皮瓣相对于之前,具有较好的性质,并且在质量和色泽方面得到较大的提升[5]。本次入组的120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其软组织缺损部位涵盖了患者的四肢,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出现神经外露以及并发血管的症状,经过修复术治疗后,患者四肢受到损伤部位愈合良好,患者普遍表示出了对于游离超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临床疗效的认可。由此可知,该手术治疗方案确实能够提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并且有助于术后康复,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手术实施过程中,如何能够获得理想的皮瓣切除面积仍然是当前临床所广泛关注的焦点内容。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多数学者对血流方向达成了共识,并且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应对蒂部臃肿的现象,提出了显微解剖的概念得到了众多学者的支持[6]。显微解剖后,护士应该利用肝素冲洗皮瓣,以便保证皮瓣的活性,并且可以减少患者皮瓣下充血的发生概率。本次研究中所有入组患者经游离超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后,一次性成活率为84.2%(101/120)、静脉栓塞12例(10.0%)、皮瓣感染7例(5.8%),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均消失。术后4个月随访调查过程中患者皮瓣吻合度相对较好,并且患者的身体得到较好的恢复。结果表明,游离超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疗效,能够满足当前患者临床治疗需求,并且大幅提高患者的临床满意度,对于改善当前紧张的医患对立形势具有重大意义。此外,本次研究还认定,采用带蒂皮瓣修复术的传统治疗方法因无法精确实施修复,无论是一次性成活率还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不是很理想,使得患者在治疗后往往因并发症而引发诸多医患纠纷,损害卫生医疗机构的社会形象,已经无法满足实际治疗需要,应采用本次研究所使用的治疗方案加以替代,以向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临床医疗服务。

综上所述,游离超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效果确切、一次性成活率高、能够显著提高患者预后,对于改善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治疗工作中积极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梁波.游离超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30例临床效果观察[J].右江医学,2013,11(6):858-860.

[2]宋剑刚,刘鸣江.超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3,5(1):63-65.

[3]唐文,高辉,张飞,等.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19(6):851-854.

[4]胡稷杰,金丹,王钢,等.三种游离穿支皮瓣修复足背及前足组织缺损[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5,22(2):122-127.

[5]钟凤林,兰玉平,赵晨阳,等.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0,16(4):455-457.

[6]王永国,穆广态.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2(5):512-514.

(收稿日期:2016-01-01)

推荐访问:缺损 软组织 游离 疗效 修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