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历史试题评析及2011年高考历史备考建议

文员实习报告 时间:2022-02-07 10:11:18

一、试题总体情况

1 考查的內容。中国古代史部分36分;中国近现代史部分28分;世界近现代史部分36分。试题侧重考查经济史和政治文明史,隐性考查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重大热点问题,如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5周年(第22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城市”主题(第39题中的第(1)、(4)小题)等;第37题关注全球史观,要求考生对人类世界从孤立分散走向整体有全面的认识。

2 考查的能力。今年的试题继承丁前几年试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消息,然后对材料加工处理,进而归纳、概括其背景、原因及影响的特点,几乎每一道试题都体现了这一能力要求。

3 明显的变化。(1)历史气息浓。对比几年来的试题,今年的高考题有一个可喜的变化:历史试题的历史味道浓了,说得更具体一点,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和能力与考生平时的学习关联度高了。它传递了一个信息:我们平时的学习是有用的,更是必须强化的。在今后的高考中,希望这一特征能够延续下去。(2)学科综合性更强。今年的高考试题学科间联系紧密,这一特点在第39题中体现得最明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往年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在答案中未见体现;而今年在第39题第(1)小题的历史答案中出现了“关中地理位置优越”这一地理知识点,可见不同学科的命题人在制订答案时进行了充分沟通,这有利于考生用不同的思维回答问题。

二、试题解析

12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 ( )

A 金德 B 木德 C 水德 D 火德

[解析]通过禅让,魏与西晋应属于相生关系。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关系是依次相生,隔一个相克。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曹魏被定为“土德”,土所生为金,正确答案为A。

客观地说,这道试题可以以考生课外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区分。但就依据考纲和教学大纲命题来说,五行的生克关系不是要求掌握的内容,如此命题有失偏颇。

13 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干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 )

A 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 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 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D 文化传播方式影响政府管理

[解析]活字印刷由北宋毕升发明,此时还没普及,A不对;B题干未体现;C与题干无关;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雕版印刷传播采取的措施。正确答案为D。

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 ( )

A 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 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 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 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解析]遇到此类试题考生一般要从横向和纵向的变化中去发现规律。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的关税权没有加强,故A错;B、C与题干不符;表格中关税收入逐年增加,说明清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正确答案为D。

15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老农对辛亥革命茫然不知。这与教材的结论“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致的;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正确答案为C。

16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 )

A 国民党“一大”召开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 《双十协定》的签订 D 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解析]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始,故A错;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内战只是大体停止,故B错;国民党没有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故D错;《双十协定》的一个重要成果是避免内战,正确答案为C。

17 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 )

A “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 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 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 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解析]“三个世界”理论是毛泽东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美苏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是争霸对峙;D与题干不符。正确答案为B。

18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 )

A 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 B 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 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 D 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解析]此题有很多考生误选C。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已经开始,故B错;D与题干不符;C确实有很大的迷惑性,但若能明白“家庭加工系统”的来料加工性质,即可将其排除。正确答案为A。

19 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 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 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 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解析]A说法本身错误;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属于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时期,故B错;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故D错。材料的核心意思是“英国越来越富”,正确答案为C。

20 “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烈士们的鲜血白流;要在上帝的福佑下,让我们的国家获得自由的新生;要使我们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上述演说发表于一次著名战役之后,该战役是 ( )

A 纳西比战役 B 葛底斯堡战役

C 瓦尔密战役 D 萨拉托加大捷

[解析]如果考生能理解材料讲的是美国内战时期的事情,进而知道葛底斯堡战役是内战的转折点,则不难得出答案。不过若只依据教材所获得的知识来判断,这道题难度是相当大的。如果考生不了解这是林肯演讲的内容,仅仅从材料信息来看,无法判断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还是美国内战时期。这道试题可以鉴别

考生平时阅读量的大小,但就依据考纲和教学大纲命题来说,则有失偏颇。

21 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则称其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 )

A 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 B 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

C 改变德意志落后状态 D 调整德国与法国关系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俾斯麦结束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其他选项与题干无关。正确答案为B。

22 图4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

A 改变了大战发生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B 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C 证明制空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D 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

[解析]这道题考查得比较巧妙,考生要把图片信息“瓦胡岛”和中途岛海战联系起来才能做对。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学习时不能只把目光盯着教材的文字内容,而应关注教材提供的全部材料。正确答案为D。

23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

A 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 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C 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 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解析]世界经济发展并未趋于合理平衡;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依然存在;D比较片面,有些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也扩张到了全球范围。正确答案为B。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繒”,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 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析]解答材料解析题首先要看试题要求,然后围绕问题从材料中提炼相关信息。

(1)从材料中“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0所产金箔及胭脂”这句可看出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从“行销日本……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等可得出对外贸易繁荣的结论。(参考答案给出“对外贸易出超”是不严谨的,材料中只能看出对外贸易繁荣,是否出超却没有足够的信息)

(2)结合当时政府推行的政策以及材料可以得出结论。清朝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3)主要考查考生对同一时期中国及世界历史的掌握情况,结合当时世界历史可得出相关结论: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等。这一问要求考生依据上述三个材料提供的信息概括出世界市场格局的变化。从答题[青况来看,很多考生没有理解试题的要求,目光局限于第三个材料。这一问的设计堪称今年高考试卷的经典之作。

[答案](1)特点: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影响:冲击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

(2)观点:工商立国;与列国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背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列强入侵与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 ,

(3)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影响:促进传统经济趋子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39 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申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近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

(4)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二京”之一的原因。

[解析]本题以“三农”问题中的农业问题为载体设置试题,从经济常识和史学常识角度考查考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结合所学知识及图中信息可得出结论。“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成为隋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

(4)从材料和图中可以看出,洛阳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及江南地区;

是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赋水陆转运枢纽。加上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使得洛阳成为“二京”之一。

[答案](1)隋唐政治上与北周一脉相承,关中为政治中心区域;关中地理位置优越,战略地位重要。

(4)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赋水陆转运枢纽;建有含嘉仓、洛口仓等大粮仓;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

三、2011年高考历史备考建议

1 依据教材,基础知识打扎实。

2011年是新课程试卷,很多师生担心高考试题会大变脸。其实这一担心对历史学科来说没有必要,原因是全国卷I历史学科的高考试题三年前已经变过脸了。细心研究会发现,2007年以来的全国卷I历史试题已经充分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命题人也明确表态要用高考引导课改,这也是2007年以来使用老教材地区的师生深感不适应高考的主要原因。

从今年的试卷特征来看,试题的基础性还在加强。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基础知识做铺垫,就无法准确回答问题。所以考生一定要抓住教材,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2 粗线条、深挖掘,阶段特征不放松。

很多教师担心新教材的专题式编写体例会导致学生对历史现象先后顺序掌握得不清晰。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花费很大精力增加编年体历史的学习,也没有必要。我们可以对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进行粗线条的梳理,能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即可,比如朝代的顺序、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不同朝代手工业的成就等。其实新教材的每一个专题还是按照时间顺序编写的,只是没有像原来的教材那样把某一时间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件全面铺开而已。

粗线条是为了形成整体认识,但就某一问题则要深度挖掘、全面掌握。比如瓷器的发展:就要掌握青瓷、白瓷发明的时间、地域,以后历朝历代的演变,瓷器的传播,反映的实质问题等。

对不同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要准确理解。比如世界市场的变化,从彼此封闭到区域间的贸易;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域开始联系;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跨国公司发展,国际金融业发达,世界更加紧密地连成一体。

3 动脑更要动手,能力提升在平时。

很多学生喜欢做选择题,不愿做材料解析题。有的即便做,也是随便写写或者抄抄答案,这是很多学生考试时主观题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平时多训练,靠考前突击效果甚微。平时训练做材料题时可以按照这样一个步骤:依据问题看材料——找出相关信息——和教材知识建立联系——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即是答案。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时可以概括成短句。比如今年的第37题第(2)问有一个学生在回答背景时就用了“闭关自守”、“船坚炮利”、“强国御侮”、“放眼环球”、“注目世界”五组词语,深得评卷老师的赞赏。平时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应对高考非常有利。

4 做题不求多,多做高考试题。

随着高考试题的“变脸”,市场上大部分教辅都显得滞后。再加上很多教辅相互抄袭,少有人坐下来静心去命制试题,导致市场上很多教辅的试题低层次重复。所以笔者建议大家做题别求多,关键是找一些经典试题反复揣摩,譬如可以把近三年来的全国各地高考试题认真、反复做几遍,从中发现规律,悟出做题的方法和技巧。

推荐访问:年高 国文 备考 评析 建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