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当代教育组织行为与大学生心理架构的关系

文员实习报告 时间:2022-03-28 10:08:58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架构,要求教育组织的政策和行为要有全新的形式和内容。一方面教育组织投资要实现多元化,另一方面要调整教育组织内部的利益关系、改善沟通和管理模式等。

关键词:教育组织行为;大学生心理;变革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08)05-0190-02

一、前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组织已经分化为事业组织和经营组织。事业组织现阶段的投资主体依然是国家,是非赢利组织。经营组织是赢利组织,投资主体是民营资本。两种组织的宗旨、组织结构、功能及行为方式是全然不同的。本文研究的是国家教育事业组织。

国家教育事业组织的性质是国家拨款,用于发展国家教育事业的机构。它的组织形式是按国家行政机构的组织方式建立的。这种行政式的教育事业组织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政策性。教育事业组织必须执行国家教育政策。国家政策是有阶段性和时效性的,教育事业组织的工作必须随之而改变。二是强制性。教育事业组织既然是由国家拨款建立和维持的,对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就有强制性,要求工作人员必须为组织的目标工作。三是行政性。教育事业组织的内部构成是按国家公务员的结构设立的。规定了成员的行政级别,确定了成员间的行政隶属关系。

中国作为一个正处在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推动教育组织改革,提高和改善教育组织行为,创建大学生成长的科学环境,成为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要求。然而,教育组织行为的转换并不是一项简单的过程,而更可能是一场有冲破历史束缚、改变教育事业格局的巨变。这就意味着,中国传统意义的教育事业管理有可能就此结束(不仅仅是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变革),从而出现新的教育事业发展模式,这就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重大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架构的形成与教育组织行为的变革及改善

在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架构,要求教育组织的政策和行为要有全新的形式和内容。也就是说,教育组织的政策和行为必须要符合现实的历史条件。

(一)教育组织投资来源必须实现多元化

中国教育目前正在经历快速的市场化过程,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一过程还主要停留在“公办”或者说是“集体”范围。教育投资的主体还是国家。大型设施仍然由国家投资,“软规划”仍然是国家出钱,其相应管理亦是纳入国家行政管理的范畴。

然而,正如我们分析的,中国社会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民营资本已相当成熟,教育事业的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已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要求,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教育组织体制性矛盾的唯一出路。投资来源的多样化、市场化,意味着各类资本都进入教育市场,且地位平等。各类教育组织都不再具有官方身份,教育组织行为也不带有政府行为的意义。市场化,意味着商业化,包括对大学生的投资、管理和经营,当然也包括对有价值大学生的商业开发。

国家对教育组织的投资分为国家独立投资型、合资型、民营型,其组织结构都是公司型;教育组织行为成为公司行为。教育组织与大学生的关系不再是“行政关系”,而是经济合同关系。大学生不是公司股东,就是公司雇员,或两种身份兼而有之。教育组织与大学生结成了具法律约束力的合同关系。

教育组织与大学生的关系有了自愿性,由行政关系转变成为合同关系,互有权利和义务,具有了平等性,由于双方不再是行政隶属关系,具有了公平性,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订立合同,具有了法律约束力。此种关系框架对教育组织行为的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二)要调整教育组织内部的利益系统

现代教育是在一个高度严密的组织机构框架下进行的。每个大学生都属于一个专门的组织。教育组织是一群人经由内部分工及层级区分,合理分配权责后,为达到教育目的而建立的团体。在中国,这个团体有明显的行政特征:一是地位差异与权威等级很明显;二是有明确的规则、政策与程序,用于指导成员的行为;三是有明确的角色行为,且高度正式化:四是有明确的组织目标。行政式的教育组织缺乏公开、平衡的利益分配系统。

(三)改善沟通和管理模式

依照系统理论的观点,教育组织是一个系统,而且是一个半封闭半公开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内部的沟通方式有其特征。个人与个人、系统内的次级团体内部、团体与团体,及组织与环境之间,观念、思想及消息与情感交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谋求共同谅解相互配合的一种方式。现代教育组织必须建立新的组织沟通系统和新的教育组织行为模式。

行政管理模式的教育组织行为不关注组织互动和传播,仅仅注意组织的效率和结构。组织成员并不被视为活跃的个人,认为人的需求可透过物质刺激,而不是社会互动来满足。组织传播只重视上下级层式传播,认为传播只是单向的消息传达和指示性要求。这种现实,势必带来大学生在教育组织内部的冲突。

大学生在教育组织内部中的冲突主要有教育组织内部大学生间的冲突和教育组织内各层面间的冲突两种。教育组织中发生目标冲突,常常是缘于沟通的问题。沟通活动的周全程度,能影响成员的观念、态度、认知、动机、忠诚等各种重要因素,也影响到组织的气氛、关系、价值观念、协调等因素。

(四)要建立教育组织内部和谐的行为模式

教育组织沟通的目的主要有四个:一是大学生发现自身的角色和价值;二是大学生对自身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建立起信心;三是教育组织内部建起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四是建立对大学生的态度和行为的良性调节系统。教育组织沟通的目的性涉及大学生个人特性、个体需要、欲望、以往经验、沟通情景及其他沟通因素等。社会交换理论同样适用于教育组织沟通。

教育组织行为,像任何一种组织行为一样,可以很有效,也可以是完全没有效。教育组织行为应具有其特点,主要是:开放性、支持性和平等性。

开放性。教育组织行为的第一个特性,就是沟通互动中尽量公开组织及其成员的资讯;通常这种资讯也许是隐藏着。另一方面,实施沟通的人员要勇于公开“自我”。

开放性能促进组织行为与人际的了解。与“开放性”相反,就是“防卫性”。当大学生感觉或预期到威胁时,会有防卫性行为。在教育组织中,如果有了防卫性行为,则双方的沟通意愿和沟通行为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教育组织应关心的问题是,在组织行为中什么态度或行为会引起对方的防卫意识,换句话说就是,怎样才能防止或减轻大学生的这种行为。

教育组织行为应是支挣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支持性对于大学生的激情和自觉是必不可少的。支持性表现在对大学生生活、训练和感情的全面支持。

平等性是现代人际关系的基础。在中国社会高度商业化的今天,中国社会基本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人际关系的内容与形式已经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平等性成为现代人际

关系的第一原则。教育组织行为必须符合这一原则,否则,其与大学生的关系就是不和谐、不稳定的,就会发生“冲突”。

组织沟通存在着传播中的冲突。简单地讲,就是敌对。敌对的发生,大部分是由于大学生个人利益(有形或无形)与教育组织的利益不调和或者教育组织与大学生持有不同的观点或互不了解,两种因素互相渗透与交错。冲突的发生与解决基本上是一种沟通过程。解决冲突的方法,就是调整组织行为、应用有效沟通的原则来解决。

研究证明,教育组织行为决定着教育组织的气氛。教育组织气氛就是教育组织内部的一般人际环境。气氛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犹如室内的空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萦绕盘桓在组织中,同时,组织内出现的任何事物几乎都能对气氛发生影响。教育组织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工作方式,这些东西的总体便构成教育组织气氛。有的组织富有人情味,有的冷漠。人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组织气氛。

教育组织气氛能够激励大学生产生各种期望,这些期望会产生期望激励模型中所隐含的激励效果。创造健康的组织气氛是一项长远的事业,教师有必要把气氛作为一项资产,也就是说把对于气氛的长远观点作为一种组织的财富。对大学生进行惩罚、滥施组织压力也许会暂时奏效,但它却是对气氛这一宝贵财富的挥霍,为此,教育组织也将损失良好气氛这一宝贵财产。所以教育组织和大学生都希望有一种更为理想的组织气氛。

从理论上研究和认识当代教育行为与大学生心理架构的关系,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一理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三、结论

改革开放之前,面对复杂的国际政治斗争和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和孤立,中国教育事业主要担负的是在国际舞台上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存在的任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教育事业的主要使命则转向凝聚振奋民族精神和展示国家现代化成就。这种职能,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与其说是教育性的,不如说是政治性的。如今,随着我国大国地位的初步确立和综合国力的稳步上升,国家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就有必要从以行政管理为核心的教育转型到以宏观管理和政策制定上来,改革旧的教育组织行为和大学生培养模式。发展在即。中国教育事业面临的最主要课题就是教育体制的转变。

责任编辑 宋淑芳

推荐访问:架构 当代 大学生心理 关系 组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