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劳动生产者与享乐消费者的分化:一种二律背反的社会结构

文员实习报告 时间:2022-04-06 10:17:01

内容提要 劳动生产者与享乐消费者的分化主要表现为享乐消费者高贵/自由、劳动生产者卑微/服规;享乐消费者“按资盈利”,劳动生产者“按劳分配”等二律背反现象,这是一种结构性失衡。这种失衡的产生是生产社会转为消费社会、消费主义浸入社会之中建构的结果,由此带来了社会空心化、虚拟化、休闲化等社会问题,使得社会结构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倒金字塔”状态。要遏止劳动生产者与享乐消费者之间的二律背反,从我国来看,关键措施是一方面强本固基维护实体经济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人文消费文化的积极建设。

关键词 劳动生产者 享乐消费者 二律背反的社会结构 消费主义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4-000-08

随着现代社会从生产社会转向消费社会,消费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现,消费研究也上升到社会结构层面,消费所体现的社会结构关系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①本文聚焦的是:一部分消费者从社会群体中分化出来日益成为相对独立的地位优越的群体(享乐消费群体),从而导致当代社会生产者与消费者出现“二律背反”的社会分化现象。所谓“二律背反”特指的是:劳动生产者不是消费的享受者,而享乐消费者则远离生产劳动。本来劳动才是消费的源泉,但消费利益却没有被劳动者所优先享受,这种二律背反现象明显是一种本末倒置!这种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源于现代社会消费欲望扩张性与生产意愿缩减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由生产社会转为消费社会,消费主义文化浸入社会之中建构的结果,由此带来了社会空心化、虚拟化、休闲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然而,这种分化的噪音却在以社会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提升人们的幸福感的凯歌声中被遮蔽,不为人们所关注,甚至变相地被当作积极的现象加以大力鼓励。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及其发展,社会二元结构出现多元化的格局。本文所探讨的劳动生产者与享乐消费者的分化由于直接涉及到社会基本矛盾而处于社会结构的基础,是构成其他社会分化(如城乡分化、贫富分化、代际分化等)的重要原因,同时也随着其他社会分化的加剧而加剧。

一、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是如何

转向二律背反的

生产者与消费者是社会结构存在的两大基本群体:生产者能通过自己的能力与工作来养活自己(自养生物),同时也能够通过劳动的转换,把产品(商品)转化为生活资料,为其他人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在社会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地位;非生产者的消费者则是他养生物,自己不劳动,靠生产者提供的资料生活。在正义道德观念与正常社会制度的约束下,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应该参加生产劳动,不劳动不得食。因此合理存在的纯粹消费者应该是老弱病残等无法参加劳动的群体。根据社会分层对工作领域与消费领域来划分,在两大群体当中又分别存在不同层级,前者表现为因职业地位的高低形成的分层,后者表现为因消费水平的高低形成的分层。劳动生产者与享乐消费者的明显分化就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地位的转变及其社会分层的结果。这种分化的链条体现在,劳动生产者处于工作职业的底层,而享乐消费者则处于消费分层的顶端。

劳动生产者主要指从事物质生产的一线工作者,是社会实在价值的创造者,其特征是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并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享乐消费者则是指那些基本上不用工作而从事休闲消费或从事的工作是消费享受型(即工作性质的消费享受性特别突出)的人,其最大的特征是其消费已经超出了满足生活基本的需要,具有浪费或奢侈的特征。从历史上看,最早的享乐消费者是奴隶主,奴隶主是纯粹的消费者,奴隶基本上是纯粹的生产者。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少数剥削阶级是典型的享乐消费者阶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享乐消费者已经具有了超阶级的意义,占的人数逐渐增多,当今在一些发达国家中甚至于达到1/3的人不直接参加劳动而是通过消费或社会福利等其它方式来享受劳动产生的结果。对于这些国家来说这个现象是一个非常重要和棘手的社会问题。在阶级社会,享乐消费者与劳动生产者的对立实际上就是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呈现出的是愤怒的社会结构,劳动者最终会发起反抗剥削阶级坐享其成的革命,进而改变这种攸关利害的不合理的状况。而在阶级逐渐淡化和阶级界线不太明朗的现代社会中,由于享乐消费者爆发性地逐渐增多,再加上市场力量与国家力量的双重支持,使得享乐消费合理化且合法化,传统的愤怒的社会结构变得中性化了,社会绝大多数人向往而不是反对享乐消费者的生活,享乐消费成为社会推崇的生活方式。如上所述,劳动生产者与享乐消费者的分化在传统社会就已经存在,但到了现代社会并没有消除,反而被社会所认同(尽管主流社会及当事人不一定认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退化。

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历史有力地证明,劳动生产是何等的重要!社会和个人之所以看重生产,尊重劳动者,这是因为:第一,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是大自然成果的创造者,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不二法宝;要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必须通过劳动。人生天地间,劳动最为先;劳动创造了人,主宰着人类的命运,是人类生命的保障。第二,劳动使人健康。劳动强壮了身体,劳动使人长寿。人是动物,本来是好动的;劳动不只是为生活,也是为健康。第三,劳动使人际和谐。交往实践是劳动开展的前提,保证生产活动正常进行而发挥沟通和协调作用;另一方面,正是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建立起人际关系的认同方式,培养了集体工作、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相互信任等这样一些人际交往的宝贵品质。第四,劳动塑造美德。促进人们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是劳动的最大益处。劳动能够使人摆脱寄生虫和剥削者、怯懦者和懒汉的恶习,是抑制贪图享受的最有效途径。劳动被视为是人生至高无上的职责,因而不仅是经济的范畴, 而且是道德的范畴。

上述生产劳动的观念与实践一直支配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劳动至上的社会制度下,一切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劳动,凭劳动获得个人消费资料。有劳动能力而不参加劳动的人则无权领取个人消费资料。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要说明的是,尽管在传统社会也有一部分人不劳动,依赖他人劳动而活,但这部分人从观念上是重视生产劳动的,从实践上也不敢懈怠劳动。

推荐访问:生产者 享乐 分化 消费者 劳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