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论跨越式发展中的中国工会精神

文员实习报告 时间:2022-04-11 10:09:01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工会发展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结合的必要性,分析了工会建设与党的建设的一致性及差异性。指出,中国特殊的历史与国情决定了中国工会的独特精神,中国工会发展的特点和优点是和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紧密结合,党建与工会建设互为依托。但工会发展也必须防止将国家意志凌驾于个体生存之上,警惕以党建替代工会建设的问题。

【关键词】 中国;跨越式发展;工会精神

当前,中国工会的发展改革与转型的呼声渐高,对其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身份和作为颇有微辞,认为特殊的跨越式发展使其先天发育亦有不足。对此我们认为,历史的书写自有其逻辑,中国工会的发展没有专注的扮演资产阶级及其管理者的对立面的角色问题绝不是偶然的,这既是中国工会的特色,也是我们的优点,当然,历史的展开是客观的,具体发展的过程却有太多的主观因素,如果我们不能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工会发展的特点及优点的实质,与时俱进地解决问题,那么我们的优点和特点很可能会走向历史的反动。

一、工会发展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结合的必要性

中国工会的发展历史是极其特殊的,有广泛认识的是中国工会发展是步前苏联模式展开的,这一观点在理解中国工会独特历史精神上显然是有欠缺的,因为当时的俄国至少有两点和中国不同,一是其资本主义的改革已经在政治层面展开,这在马克思和列宁的相关论述中已有表达。二是俄国没有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问题,沙俄时期其更多扮演的是欧洲工人阶级革命事业的干涉者和镇压者的角色[1]。而中国的工会发展从开始就面对半封建、半殖民地问题,所以中国工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单一的代表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博弈的问题,其有更高层面的问题,即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问题,前者的问题不可能单独的解决,因为没有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工人阶级的利益和工会发

展也无法落到实处,当然,即便是没有独立与解放的问题,“早期的工会也解决不了剥削的基础,私有制的存在”[2]。而在旧中国,工人阶级要想尽快改变自身沉重的历史命运,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也必须投入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这一切也促使工会发展与无产阶级政党的密不可分的关系[3],共同跨越了中国社会发展形态的卡夫丁峡谷。

但恰恰也是中国工人的这种革命的坚定性和先进性,使人们容易忽视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群众性组织与其最高形式先进分子构成的政党在政治生活与日常生活领域的区别,对跨越后工会的发展之路强调了与党的一致性,而没有很好地执行其独立发展的预定政策,影响了工会职能的行使。列宁在1902年就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生产是为了“充分保证全体成员的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并由此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两个维护”职能的理论基础[4]。实际上,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的工人群众在经济恢复后也提出了改善福利的问题,1931年“一大”《中共苏区工会运动决议案》就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要求存在单纯的经济主义倾向,不顾及整个苏维埃运动的利益,是“严重的错误”。而没有意识到工人群众性组织提出问题的合理性。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出现了一些工人提出过高经济要求的现象,中央下达的《中央职委关于公营工厂职工会的问题》提出的反对狭隘的经济主义和行会主义是根据地工会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其实,经济主义是19世纪工运机会主义思潮的代表之一,认为无产阶级的主要任务是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是自由资产阶级的事情,并否认建立马克思政党的必要性。这一评价也为后期工会发展的左倾问题留下了隐患,根据游正林先生的研究报告[5],建国后的工会三次改革的夭折也涉及到跨越式发展后工会在“党的领导”与“维护工人阶级利益”的问题。1951年,李立三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国营工厂的基本矛盾是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国民经济积累与消费要有科学的比例,其改革思路是根据工人阶级群众组织的内在性质和规律发展工会,但是这一改革被认为是激化了公私矛盾、否定了党的领导、在工会组织方式、集体合同问题、劳动保险思想上具有“重大错误”, 对此的拨乱反正是从此工会坚定的走在了“组织劳动、发展生产”为中心任务的道路上,其结果在1955年全总提交中共中央《关于工会工作和厂矿企业中存在着的有关群众的问题和我们的意见》中提到的脱离群众、缺乏民主、工人淡漠和监督弱化等问题的出现。1980年,波兰团结工会事件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党、政、社会团体职能分开的改革背景下,认识到工会有它自己的职能、党不应包揽一切,干涉过多,党和工会应职能分开,在1988年全总通过了由中央书记处把关的《工会改革的基本设想》,其中甚至提出了工会领导人必须经过民主程序选举产生,改变事实存在的委派制的设想,但“89风波”的不期而至使得改革偃旗息鼓。1998年,全总开始第三次工会改革,但这次改革虽然强调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基本职责,恢復了其群众性组织的本来身份,但在组织制度、人事改革和党与工会的关系方面却没有落实下来。

结合马克思跨越式发展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党与工会在跨越的过程中结成了牢不可破的依托关系,实现了中国社会形态的跨越,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素所形成的社会公平问题也是无法忽视的,我们认为,西方工会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同样包含在“资本主义一切优秀成果”内,中国工会发展的目标同样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维护工人阶级合法权益也是其最低层次的、本质的职能,也是无法跨越的,而宏达政治目标则是高级和长远的追求,如果工会工作真的剥离了马克思跨越式发展理论中高举的对现实人崇高的人道主义关怀的旗帜,那么,马克思主义政党就无法不在跨越后同其阶级渐行渐远了。

二、工会建设与党的建设的一致性及差异性

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自西方非道德的鸦片战争,外国企业的创办随即催生了民族资本和工人阶级的形成,时至五四运动,我国产业工人达到了260万左右,手工业者、苦力和各类店员人数约2000万[7],这些人员有着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处在社会生活的最底层。早期的工会活动曾受到孙中山代表的革命党人、无政府主义党团和君主立宪派的影响,但真正主导了中国工会发展的则是马列主义工会思想,接受了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们深入到工人群众之中,动员、组织和教育工人,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等都亲自参与其中,推动了工人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创建了新型的工会,使自发、自在的工人阶级成为自觉和自为的阶级,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把工人运动作为重点,强调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体现工人阶级意志,如李大钊号召青年到工人群众中去,“要晓得痛苦的人是些什么人,痛苦的事是些什么事,痛苦的原因在什么地方”。第一次劳大决议文提出,工会工作应该抱着对工人的崇敬、同情与热爱、坚信劳工神圣、劳动光荣的信念开展工作。党的建设也特别注重吸收工人中的先进分子,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时,产业工人出生的项英同志就针对党内工人成分较低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产业工人发展党员的建议。到1927年党的五大时,工人党员的比重已占50.8%。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党建与工会建设的密切关系是历史形成的,党建与工建都始终关注劳工的利益,也是中国社会形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特点和优势。但这同时也使工会在后期的发展中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党建替代工会建设的趋向,工会建设的特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而更多地是行政式的安排。截止目前,全国基层工会组织达到197.6万个,会员2.39亿的庞大规模[7],但与此同时,中国劳工阶层的权益保护却愈发艰难,失业问题、安全生产死亡率居高不下、拖欠劳动报酬等问题屡屡引发出重大社会事件[8],有研究者认为这只是改革和社会转型的阵痛,显然过于牵强,以百万吨煤的死亡率为例,我国是美国的160倍,是印度的10倍,直接的说明了工会在劳工权益上的软弱。这表明虽然二者在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中建立了一致的关系,但党建并不能代表工会建设,相对而言,党的建设受重视的程度要高的多,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够与时俱进,不断的解放着生产力,取得了奇迹般的发展,而另一方面,面对市场经济、私营企业、农民工等老的“新”问题,工会却在理论和实践上至今无法突破,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期望[9],落后于党建的步伐,这种在党建与工会建设上的差距不仅导致了工人阶级对工会的疏离,也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由此看来,我们不能不叹服马克思跨越式发展理论的高瞻远瞩,其始终强调先进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把人、劳动和生产力的异化置于理论的最核心,我国工会建设滞后所导致的后果使工人阶级更深刻的认识到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到底意味着什么,也使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明确了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方向,在中国的跨越式发展中,马克思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并非是无原则合理的和超越一切价值的,也并非是生产力的发展自然而然的就能解决人类所有的社会问题。

三、结语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工会发展具有和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紧密结合、党建与工会建设互为依托的历史特点和优点,但工会发展也必须防止将国家意志凌驾于个体生存之上,也需要警惕以党建替代工会建设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将我们曾经的优点和特点转化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跨越式发展中的“卡夫丁峡谷”。

【参考文献】

[1] 张有军.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真正含义及其实质[J].社会主义研究,2009(5)8-10.

[2] 段栋峡,张笑扬.当代形态社会主义的现实性出场—卡夫丁峡谷问题的三个维度.

[3] 王力,马彩瑞.马克思跨越理论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跨越理论[J].科学社会主义,2011(3)45-47.

[4] 杜万启, 韩效芳. 论中国工运史上对经济主义问题的批判[J].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89(1)34-36.

[5] 游正林.60年来中国工会的三次大改革[J].社会学研究,2010(4)76-105.

[6] 李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中国新型工会的创建与发展[J].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 vol.35 No.2.

[7] 曲延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经验[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 vol.25 No.5.

[8] 王天林. 社会转型与工会使命—全球化下中国工会的艰难困局及其瓶颈突破[J]. 清华大学学报.2010. vol.35 No.3.

[9] 郭爱萍.劳资关系与工会维权的困境分析[J].求实,2008.

【作者简介】

刘 敏(1978-)女,陕西人,硕士,研究方向:工运理论.

推荐访问:中国 跨越式发展 工会 精神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