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体育与健康教学运动密度达成度研究

文员实习报告 时间:2023-07-02 12:40:34

[摘   要]随着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一线体育教师的重视,特别是对“运动密度”与“练习密度”在课中能否达成给予了关注。因此,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对待运动负荷,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重视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学练时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运动密度;达成度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30-0019-02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指出:每一节课的运动密度应达到整节课的3/4以上。运动密度是指每节课学生总体运动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而练习密度,是指单个学生练习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要求不低于一半,在这个运动密度下,学生的平均心率即根据运动强度监测脉搏跳动在140~160次/分。因此,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运动项目、学生学情、软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探索体育教学中运动密度、练习密度及运动强度的操作性与实效性,是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保证,也是衡量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不同学情的运动密度探讨

孔子提出了要因材施教,课堂中因材施教是教师需遵循的教学原则。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需围绕学生展开,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这一主体,才能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展教育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进行立定跳远第二课时教学时,教师可设置本课教学的重点为空中腾起、挺身展体,教学难点为滞空时间。教师可采用折叠海绵垫V字型,学生跳跃海绵垫;空中收腹跳;空中玩石头剪子布游戏;空中挺身跳;站在跳箱上向海绵垫上空做出挺身展体跳、起跳空中展体挺身跳等不同的学练方法进行教学。

由于学生学情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运动差异性,因此,对于教师课堂安排的学练任务,学生不可能同层次、同节奏、同水平地完成。对于一些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在安排此类练习时,可相对地降低他们完成动作的标准要求。例如学生跳跃折叠V字型的海绵垫时,教师可放置一排高度相对较低的海绵垫,将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安排在此处进行同等练习次数、练习组数的练习。根据学情设定不同级别的练习标准,在同等练习时间、练习强度的保证下,为运动密度达成提供一定的保障,从而利用每节体育课循序渐进地提升较弱学生的身体体能,为学生运动技能有效的习得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不同学习态度的运动密度探讨

动机在心理现象中属于心理状态。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最早于1918年应用于心理学,被认为是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内在动力决定学生的学习态度,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与爱好,决定学生的运动参与程度,对学生的学练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思想,对于运动技术的学习有着不同程度的认知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对其课堂上运动密度的完成将会有较大的影响。

例如有些学生对某些运动技术不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不会认真完成教师安排的练习任务,从而导致在课堂上并未达成一定的运动密度、练习密度及运动强度的要求。比如,教授正面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时,教师可制作简易安全的器材,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采用持“球”体前往下用力砸“球”;躺于垫子上往前上方砸“球”;坐于垫子上往前上方砸“球”;跪于垫子上往前上方砸“球”;同伴之间拉开距离相互砸“球”等练习方法,有效利用所制作的器材。在课堂教学初期,一方面可以消除学生利用真实实心球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利用不同姿势进行学练,巩固学生运动技术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正面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的积极性。因此,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完成本节课运动密度、练习密度及运动强度的内在因素。

三、不同学生体能的运动密度探讨

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找到使运动密度和倡导技能与体能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考虑到学生体能差异性的存在。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时,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能情况适度安排体能训练。

比如,立定跳远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开展原地跳起收腹举腿、悬挂收腹举腿、跳起后收腹举腿送小腿、沙坑收腹举腿送小腿、折叠海绵垫铺开后由高处往低处跳等练习。体能较好的学生可在教师安排的学练内容中较好地完成各项动作,通过增加其练习次数及练习组数等方式打好学生习得运动技能的基础,从而也达成本节课所需要的运动密度。但对于体能相对较弱的学生而言,学生未能完成高质量的练习,教师可降低相关练习的组数,用平地跳、沙坑跳、低处往高处跳及跳深等练习代替难度较大的练习,从而保证学生习得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达到力量素质要求,也为提升学生体能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体能条件,相应地改变一些项目中的练习条件,以更好地保证学生学会技能、改进技能、巩固技能,以至灵活地运用技能。

四、不同班级人数、场地、器械的运动密度探讨

各个地区的教育状况、经济条件不均衡,一般情况下的班级人数在45人左右,也有部分地区班级学生人数有60~80人,由于场地、器材等软硬件设施有限,导致出现无法满足全体学生学练需求的问题。那么,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条件,组织上好一节体育课,使得学生实质性地达成一定量的运动密度、练习密度及运动强度,这是值得一线体育教师琢磨研究的问题。

如在一个65人的班级教学体操山羊分腿腾跃动作时,因为学校的山羊跳器械只有四臺,如果教师只利用这四台山羊跳器械组织学生分组练习,那么学生等待练习的时间必然过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折叠体操垫代替山羊跳器械,多增加三至四组器材,那么学生被分的组数将会增多,学生学练的组数及密度也会随之增长。或者在学生学练环节中,教师安排女生一大组、男生一大组,另在男女组别中再进行分组练习,以人代替山羊跳的器材。学生低头弯腰,双腿伸直立于场地上,小组学员进行轮流学练,这在增强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也增加了本节课学练的趣味性。班级人数、场地、器械等是固定的,但教师的教学设计是灵活的,一节有质量的体育课必定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下呈现出来的,这样,运动密度问题才能顺利解决。

总之,体育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运动密度和练习密度及学生平均心率量的达成度是体育教师需要秉持的教育理念,也应是其追求的目标。教师应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运动项目特点、学生学情、学校软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生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问题区别对待,科学灵活地设计体育教学内容,研究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达成方法,不仅要为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做出努力,更要提升学生增强体能、钻研技术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永利.大密度适宜强度体育课的实施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17(10):74.

[2]  翟芳.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之我见:季浏教授学术对话录[J].体育与科学,2018(2):27-32+40.

[3]  赵立.关于“集体运动密度”的断想[J].体育教学,2017(7):19.

(责任编辑 诺 依)

推荐访问:密度 达成 运动 教学 研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