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明清时期东亚秩序变迁中的南海问题

办公室述职报告 时间:2022-03-26 10:12:13

[摘 要]无论是明初的郑和七下西洋,还是清初的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海商-海盗集团,集中体现了中华帝国和民间力量对南海及其周边藩属的管理和控制,但清季出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英国了发动了鸦片战争,也迫使中国开始面对海疆危机。1907年,日本又开始侵占南海的东沙岛,从此海疆问题一直困扰中国。南海问题是一个国际关系转型所遗留的历史问题,需要从明初到清末的东亚秩序变迁中寻求启示。

[关键词]华夷秩序;国际政治秩序;南海问题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7 — 0062 — 02

明初郑和七下西洋,时跨28年,长途远涉,创造了世界航海史的奇迹,也体现了当时我们作为海上强国的世界风范。郑和的船队飘扬过海,所到之处,以睦邻友好为宗旨,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成果,加强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往,体现了开阔的世界眼光,集中体现了我们强大的海上实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然而,清季出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120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华帝国海上力量的失败则加剧了海疆危机,这种危机所形成的恶果一直影响到今天。

如何深入地理解亚洲局势的变化以及当前的南海危机?笔者认为,南海问题是一个国际关系转型所遗留的历史问题,需要从明初到清末的东亚秩序变迁中寻求答案。

一、从郑和到郑成功:华夷秩序下的中国南海

东亚的国际政治秩序先后经历了华夷秩序、条约秩序、日占时期、两极格局和后冷战时代。在东亚国际政治转型过程中,明清时期最为关键,中日两国纷纷对新型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新的认识,也从传统的华夷秩序逐渐走向了条约秩序。

华夷秩序的观念在我国上古时期就出现,是晚清以前东亚国际关系的总原则。整个东亚甚至亚洲就是由“华”加“夷”构成。我们自古以来强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华夷秩序强调的就是儒家的君臣关系,最主要的结构特点就是“中心—边缘”,即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辐射关系,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正朔,所有夷狄国家对中国的关系,应是一种以臣事君的关系。华夷秩序的制度体现就是朝贡贸易。

华夷秩序下的南海显然是属于中华帝国的,力量结构是单一的,最集中的体现就是郑和七下西洋和郑成功集团。

从1405年开始,在28年间,郑和率领中国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访各国。据哈佛大学的李约瑟博士估计,1420年间中国明朝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3800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无论航行在什么地方,郑和率领的大明皇朝船队在当时都是唯一强大的、不可挑战的力量。

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对外扩张,欺压周边一些国家,威胁满剌加、苏门答腊、占城、真腊,甚至在三佛齐,还有杀害明朝使臣的,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再一个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郑和利用自己强大的力量调解了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有利于周边的稳定,维护了东南亚、南亚地区稳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声望。

1424年,朱棣去世后,明仁宗下诏“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①。郑和船队被封,全体官兵被调往南京镇守,中华帝国辉煌的海上强国的历史暂时告以段落。

郑和去世后200年,南海上再一次笼罩在中国的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海商-海盗集团的海上霸权之下。郑芝龙的早年家境很贫困,为了谋生,开始向海外闯荡。他后来跟随海商—海盗集团的首领李旦、颜思齐,很快成长为海商-海盗集团的骨干。颜思齐则象是传说中的梁山英雄一样,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想要建立起一个由华人把持的日本政府,要颠覆现在掌握日本大权的德川幕府。事情最终失败,他们带着一些人逃到了台湾,成了开台圣祖。他们这批海商以台湾为基地又开始中断了的海上贸易。颜思齐去世之后,郑芝龙就一直经营着这块基地,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海上王国。

1630年,荷兰人试图进犯厦门,后遭到郑芝龙海军的偷袭,被迫撤退。1633年,崇祯六年9月,澎湖海战,郑军大胜。1633年,郑芝龙令闽粤水师包围了位于金门岛南部的料罗湾的荷兰舰队,取得料罗湾大捷。料罗湾大捷,标志着中国自郑和之后重新取得东亚海上霸权。1640年,荷属东印度公司于这个中国海上王国达成航海与贸易协定,开始向郑芝龙朝贡。当时东亚贸易基本控制在郑氏集团手上。《鞑靼征服中国史》记述:“这个海盗烧毁了八艘他们最好的海船,一次三艘,另一次五艘。他们最后被迫向郑芝龙纳税,每年三万埃库斯(相当于十万至十二万法郎)……荷兰人向郑芝龙,而不是向北京派遣使节,给他种种荣誉,向他贡献礼物。又一次甚至贡献了王杖一支,金冠一顶,企图引起他自立为王的欲望。”①1646年,清兵临近福建安平,郑芝龙给清廷送去了降表,前往福建受招,被挟持到北京。

清朝的实用主义态度使得郑成功更加对清廷不信任,坚决抗清。郑成功攻打南京之后,清朝政府就将郑芝龙杀了。合作全面破裂,清廷对于海洋有着巨大的恐惧。之后,全面禁海,甚至为了使郑氏集团与大陆的联系断绝,迁海——将沿海居民迁到内地居住。中国一个非常好的海洋与大陆合作的前景就这样葬送了。200年后,清朝努力构建的华夷秩序开始逐渐受到了来自东方和西方的挑战,清末的海疆危机则不断发生。

二、从茶叶到鸦片:南中国海贸易结构及后果

在近古时期,南中国海上的国际贸易的主宰者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英国人推行自由贸易之后就后来居上。当时西方世界最大需求就是茶叶,英国人在东方主要贸易港口一直受到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打击。他们并没有在东亚贸易中取得有利的港口,但他们发现了鸦片在中国的独特作用。这样,南海的贸易结构就主要是销往东方的鸦片和销往西方的茶叶。

英国人在将茶叶运回欧洲,作为奢侈品的茶叶在欧洲的上流社会流行。后来流行到中间阶层,最后底层社会也对茶叶十分风行。茶叶将英帝国从一个只喝咖啡的国家转变成一个喝茶的国家,并且形成了喝下午茶的习惯。这不仅促进了他们身体的改善,也促进了英国公共政治的改良。相反的是,英国人对于鸦片作用的发现则对中国形成了一系列的恶果。鸦片过去在中国基本也是上流社会。上流社会一开始主要流行煮食,后来再流行吸食。鸦片的功用主要是麻醉、减轻疼痛、壮阳、治疗疾病。清朝政府政治高压,意识形态控制非常严格,大搞文字狱。知识分子和上层精英只好沉醉在精神世界之中,无聊苦闷度日,社会风气很消极。

茶叶和鸦片的流行使得南海地区的贸易量空前加大,从印度洋的加尔各答到南海的传统的西洋航线,再到广州,英国人在南海大量活动。然而,很快英国人正常的贸易往来在广州受到了阻碍。外国人在中国不允许进入内地,也因为语言不通,他们必须和买办进行联系。买办主要就是我们称之为广州十三行。政府当时只允许广州一口进行对外贸易,还规定由行商来管理,这样行商就成了垄断,形成了广州利益集团。但是贸易的主动权控制在中国人手上。

于是英国人开始通过走私规避垄断,但缉拿走私的广东水师很快腐化了,广州利益集团形成。英国人也想通过正常渠道和大皇帝对话,但皇帝对于蛮夷不屑一顾,他们根本就没有对话资格和对话渠道。而在19世纪初期英国就已经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废除东印度公司对东亚贸易的垄断的权利,经过30多年的议会斗争,终于在1830年代废除了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但对于广州利益集团的垄断,他们实在没有办法。终于,因为林则徐禁烟,他们找到了借口,开始派出海军,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国门就此大开。

随后,中法战争使得南海不再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中日甲午战争使得东海也不再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西方列强的世界性的殖民打破了华夷秩序,将中国这个傲慢的老大帝国强制性地拖入了民族国家的国际体系中来,东亚世界的国际关系就进入到了条约秩序。

三、从华夷秩序转向条约秩序:清末东沙岛事件及清廷的外交

早在17世纪,日本知识界就出现了华夷变态思想。丰臣秀吉征韩使得日本野心膨胀,他们认为自己才真正拥有中华文明,大清国只是蛮夷主宰。鸦片战争之后,日本更坚定了这种认识。他们认为东亚能够对付西方世界的希望在于日本,朝鲜、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都应该在他们的华夷秩序之下才能崛起。尽管东亚秩序进入到了条约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国家关系不论大小,一律平等。但是,在东亚内部,还有华夷秩序的惯性依然发挥着作用。东亚的华夷秩序由过去的以中国为中心,变成了以日本为中心。尽管日本已经进入到了条约时代,但日本人谋求东亚霸权的野心越来越大,他们希望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新秩序。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的势力已经完全扩张到黄海和东海。日本夺占台湾之后,很快将势力扩张到南海。1907年,南海就发生了日占东沙岛事件。两江总督端方首先得到消息,他在1907年9月底迅速向外务部报告了该情况,并明确指出:“凡闽粤人之老于航海者及深明舆地学者,皆知道该岛为我属地。”同时,端方也将情报电告两广总督张人骏,并强调此岛“确是中国之地,不可置之不问”。外务部立即致电张人骏。张人骏发现,根据外务部所提供的经纬度,“该处汪洋一片并无岛屿”。

张人骏随即将有关东沙岛的各种文献,包括英、法海军的相关海图,连同“飞鹰舰”拍回的照片,急送北京外务部。在公文中,张人骏指出:“若不设法争回,则各国必援均沾之例,争思攘占,所关非细”,希望外务部“迅与日使交涉,饬将该国商民一律撤回,由我派员收管,另筹布置,以申主权。”②

在获取了大量的证据后,外务部指令,有关东沙岛的中日谈判,由两广总督张人骏负责。日本领事坚持索要志书,“地方志书及该岛应归何官何营管辖确据”。当时,中国的志书“只详陆地之事,而海中各岛素多疏略” ③。在端方的协助下,张人骏还是找到了大量证据。

在中国强硬的立场和有力的证据面前,日本人逐渐退让。通过多轮谈判,1909年10月11日中日双方终于在签订了东沙问题条约,明确东沙群岛为中国固有领土,日本人立即撤出。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得知榆林港西边200多海里处,还有个群岛,就是西沙群岛。他认为应当立即前往考察并宣示主权。收回东沙、宣示西沙后,大清政府相继成立了“筹办西沙岛事务处”和“管理东沙岛委员”,对南海岛屿进行开发。

四、结论

东亚文明的实质是礼乐文明,郑和下西洋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文明的普遍。中华文明中的华夷秩序是礼乐文明的体现,而日本的华夷秩序是政治概念,以武威为基础的华夷秩序,现在的国际关系有倾向于武威基础的趋势,但未来的国际秩序绝对不能是完完全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弘扬郑和精神和强调古代中国的礼乐文明有着现实需求。

尽管东亚已经完全进入了条约时代,但毫无疑问,中国和日本依然是东亚地区最强大和最重要的国家。日本由于历史原因,在政治问题上与东南亚国家充满矛盾和不信任。中国在稳健发展的前提下促进东亚的和平与安全,力争避免东亚碎片化趋势,以最大努力形成区域共同体。地区安全与和平需要放在历史维度中考虑,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有着历史基础,南海周边国家应当尊重南海曾经是中国疆域的历史,而疆域的概念远远早于现代民族国家体系中的边界概念。〔责任编辑:陈玉荣〕

推荐访问:东亚 南海 明清 变迁 秩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