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期待与发展:基于两型农业的革新

安全自查报告 时间:2021-07-04 10:08:47

[摘要]发展两型农业之义源自现代之社会期待。本R,Zk社会期待两型农业发展的内涵、社会期待高起点回归和谐的农耕文化、社会期待高平台搭建新兴能源构架、社会期待要求配置综合的协理机制等四个方面予以论琢。

[关键词]社会期待;两型农业;回归和谐;综合协理

[作者简介]余新华,湖南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湖南郴州423000;乌东峰,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410003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1)08-0110-04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由于环境和双重资源压力,农业发展面临高质发展要求,在世界性绿色消费浪潮和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的推动下。社会对两型农业发展的期待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期望值上。社会期待是一种社会心理机制,在相当程度上是发展两型农业的原生推动力,但未竟之社会期待亦会带来负面作用。因此,如何析考和协理社会期待与两型农业科学发展,是一个理论新问题。

一、社会期待两型农业发展的内涵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以太阳能为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分及各种营养物质来生产自身,动物吃植物获得物质和能量来生产自身,其排泄物和动植物死亡的残体经微生物分解还原后又回到了土壤中。这一物质循环过程使地表坚硬的岩石外壳不断生成土壤。使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有机质不断增多,无用的或有害的物质则不断被遮蔽和遴淘,从而使土壤变得越来越深厚、松软、肥沃、涵水。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微生物还原者和土壤、大气等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协同进化的循环过程。而现代农业的一个突出社会特征是它的市场性,即农产品的消费在远离产地的城市直至国外市场。这在生态学上带来一个问题。即以农产品形式取走的农田物质不能再返回到农田。从而使农田的物质循环链断裂,农业生产会因地力枯竭而不可持续。社会期待的两型农业就是探索和创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一)两型农业具有三高一低的特性。一是高品质,生物标准化农业与化学农业比较,其产品的营养和品质都有显著差异;二是高环保,生物标准化农业与化学农业比较,解决了农产品中的化学残留、农药残留、兽药残留,解决了超低重金属限量难题和环境破坏问题;三是高附值,两型农业模式生产的产品因其优品优质将产生商品的优价优市;四是低成本,两型农业模式的生物标准化农业与传统化学农业比较,要普遍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30%左右。因此,发展两型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期求;是提升农业科学内涵和发展质量。步入一条“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良性发展之路的不世之略。

(二)社会期待两型农业发展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之需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寄予了更高期望值,尤其是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们的饮食观念和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更注重关注食物对人健康、营养、安全问题。传统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的要求,特别是农产品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现在,传统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逐年下降,传统农业的低技术含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两型农业的革新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将做出积极贡献。

(三)社会期待两型农业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农民增效、农村文明。发展两型农业是农业传统观念的深刻变革。能够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能够把工业化、城市化的科技成果应用到现代农业建设中来。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的全面提高和农村文明的提升。

(四)社会期待两型农业发展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促进和谐社会构建。我国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发展两型农业路由。发展两型农业就要积极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拓展农业的多样化功能、丰富农业文化内涵等。两型农业将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社会期待高起点回归和谐的农耕文化

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智慧的基本特征,是实用理性,”“是与实用文化紧密联系的”。中国的农耕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积淀,亦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社会生产实践而逐渐形成的。虽然我们在摒弃传统文化中劣根因素的同时,实际上我们也在不断传承和提升其古为今用臻古优用价值。

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促进现代乡村,老祖宗的农耕文化理念值得回溯,但决不是简单复制,而是高起点的科学回归。中国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都严重缺乏的国家,也是农业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中国传统农业之所以能够在自然资源察赋很差的条件下实现几千年的持续发展,就是由于我们的祖先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摆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关系,强调在农业生产中做到“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而成功多”。并一直秉承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辨土肥田的地力观、主观能动的物地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御欲尚俭的节用观。早在先秦,我们的古人就强调天人合一,庄子的“无以天灭人”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宋代张载提出“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也是强调人和自然都遵循着统一的规律。“三才”理论即“天人合一”的总结,它认为大千世界皆由天、地、人三大要素组成,天人相参,天人相辅,是其中的灵魂和精髓,是延续、传承至今的精华,在华夏灿烂辉煌的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高起点回归农耕文化,一是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没有保护的开发是竭泽而渔、不可持续的开发,没有利用的保护是不切合实际的极端自然主义;--是要处理好保持传统和创新的关系,既要推进农耕文化的传承,又要赋予时代元素。强化现代科技,统一生态规划。同时,还要鼓励社会资源向高起点农耕文化产业体系的投入,做大、做强、做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农耕。

三、社会期待高平台搭建新兴能源构架

我国电监会《2010年度电力监管年度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发电量为422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85%,比上年提高8.18个百分点。在总发电量中,火电发电量为34145亿千瓦时、水电发电量为6863亿千瓦时、核电发电量为768亿千瓦时、风电发电量为502亿千瓦时;火电占到总发电量的80.76%。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并且有可能在3-5年内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由于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明显。“能源危机”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人们关注的焦点。实践证明,

只有在新能源技术革命中走在前面,才有可能在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是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新能源是两型农业发展中的应有之义。

(一)新能源之边界。我国发展新能源的领域是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等,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与新能源相关的储能材料与器件。只有有效存储且并入电网,能够稳定输出之后,才能得到大面积利用。发展新能源能够相对减少中国能源需求中化石能源的比例,也能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程度,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经济安全。利用两型农业发展新能源具有清洁程度高、环境污染少的特质。是应对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目前。我国新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所占的比例总体上偏低,这方面与不同国家的重视程度与能源政策有关;另一方面我国新能源技术的成本偏高,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往往耗资巨大。但在未来30年新能源发电的成本或将大幅度下降,我们应提前谋略。

(二)化学能源之突破。化学是新材料发展的源泉,在科学发展史上,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取得过很大的成就。其实。能源利用过程就是能量的转化过程,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柴草等常用能源所提供的能量都是随化学变化而产生的,多种新能源的利用也与化学变化有关。能源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化学过程,能源消费的90%以上都依靠化学技术。如何控制低品位燃料的化学反应,使我们既能保护环境又能降低能源成本,这是化学能源面临的重大课题。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离不开以化学为核心的技术的发展,在研制功能转换材料提高转换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都需要化学研究的突破。

(三)核电能源之思考。中国的核电产业起步较晚,错过了上世纪60-70年代世界核电发展的“黄金时代”。有人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我国核能利用更安全。由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带来的灾难影响,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便采取了较高的安全标准。日本福岛核泄露危机发生之后,全球范围的核电发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人们不得不再次思索“核能利用,何去何从”。笔者认为,在核电发展上,因噎废食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中国还是要继续发展核电,当然,我们要吸取前苏联、日本核泄漏事故的教训。充实论证核电发展规划与核安全规划,在核电站的设计、选址、建造、运行等方面都要保证安全。中国的核电有很大发展空间。2010年,我国核电发电量仅768亿度,只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82%。从世界能源发展的长远趋势来看,中国跟上世界发达国家核能发展的序列其意义深远。

四、社会期待高要求配置综合的协理机制

(一)强化两型农业和社会心理理论研究。要强化对两型农业和社会期望理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重视两型农业实践工作和社会心理理论研究工作,坚持以社会实践为导向,既关注眼前现实,也关注长远发展问题。两型农业发展得越快,加强理论研究就越显得紧迫和重要。要把两型农业理论与社会心理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正确把握两型农业发展趋势和社会期望的需求。把社会期望遇到的现实问题与当前两型农业的发展前景和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联系起来研究,才能够对二者之间的改革方向和目标模式作出既符合实际又具有远见卓识的理论回答,力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创新理论研究成果,使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成为两型农业发展的调节手段和助推器,为构建互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二)众智众力助力两型农业科学发展动力。期望差距的缩小有利于社会大众与两型农业的良性互动。首先,农业部门应多形式多渠道地对进行两型农业方面的宣传普及教育,广泛开展科普讲座活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让社会了解两型农业的实质。其次。了解社会对两型农业的客观需求,增强两型农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完善的能充分反映民意的农业决策咨询机制。在沟通中帮助摈弃不合理不现实的期望,减少期望差,增进二者的有效互动。再次,凝聚集体智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充分利用政府信箱、电话和媒体等多种载体,向社会征集增强两型农业发展的建议和意见,供政府讨论决策。也可以提案形式,帮助社会建议和意见形成政府意志,使社会的期望能够转成促进两型农业发展的动力。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满足社会期待。农业科技创新是两型农业发展满足社会期待的要务。要发展两型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研发两型农业适用技术,加强从大宗农产品转向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的研究,加强科技协作攻关,力求在生态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进科技创新还要建立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切实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通过农业科技的创新,激发现代农业的生机活力。

(四)引导和谐而有弹性的社会期待。在两型农业发展受阻或发展滞后时,社会期待应具有宽容性,适应客观现实。并将聚集所有期望的各个积极因素形成内部张力,促进社会各个结构性要素相互协理,要利用政策、制度、机构、意志等协理社会期待的各个作用因素,形成理性认知与科学发展两型农业的合力。

(五)实现社会期待与两型农业的良性互动。期待能够激发活力与创造力,人类社会的进步无一不是在社会期待中得到前进和发展的。要充分发挥社会期待的伟力,首先要建立社会期待分解机制,使社会期望有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使其在两型农业发展中得到不断满足。这样既能保持社会大众的良好心态,不浮躁冒进,又能适度调整。在两型农业不断发展进程中期待与发展。相互作用、逐步提升、互为倚持。其次应当建立社会期待预警机制。要加强对社会压力的研究,及时了解社会期待动态,当社会期待和两型农业二者中出现不和谐时,这种预警机制就能够自发地搜寻、发现影响二者和谐的因素,并迅速发挥调节、矫治、纠正作用,保持均衡状态,防止过高期待的负面影响,尽可能保证社会期待在正常范围内对两型农业的积极推动作用。再次要建立社会期待和两型农业发展协理机制。运用政策、经济、教育、培训等手段和方法,综合协理,使不同的客观主体之间能够课以理性,得以平衡。

[参考文献]

[1]禹志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研究[EB/OL],新华网,2009-05-30.

[2]李泽犀,蔓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晓出版社,2001.

[3]赵阳华,李金峰,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短期难以改变[J],中国矿业报,2011-05-23.

[4]戴俊红,大力发展两型农业。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J],农业科技,2010,(2).

[5]顾益康,又好又快发展两型农业[J],今日浙江,2008,(14).

[6]万宝瑞,发展两型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由之路[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7).

[7]邓志敏,对发展两型农业的战略性思考[J],乡镇经济,2006,(8).

[8]朱力,弹性社会期待新型整合机制[J],人民论坛,2009,(10).

[责任编辑:舒生]

推荐访问:革新 期待 农业 发展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