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揿针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眩晕患者的疗效对比

安全自查报告 时间:2021-07-24 10:11:08

摘要:目的:观察揿针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12月于我科住院治疗眩晕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单纯配合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穴位贴敷疗法和揿针治疗,治疗一周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7%)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3.3%),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对护理工作(96.7%)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70.0%),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眩晕患者采用揿针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比单纯穴位贴敷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好,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穴位贴敷;揿针;眩晕

眩晕主要是以头痛,自觉头晕眼花,视物旋转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症,由痰瘀内阻、风阳上扰等促使脑窍失养所致。眩为目眩,即视物昏花,模糊不清,或两眼发黑;晕为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周围事物旋转不定。近年来,手机党、低头族人群的大量增加,眩晕人群历年增多,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凡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内耳性眩晕、位置性眩晕、乘车船引起的晕动病以及神经官能症等以眩晕为主要表现者,均属眩晕病症的范畴【1】。本科采用揿针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眩晕患者3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科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年龄38-68岁,男18例,女12例,对照组年龄40-68岁,男16例,女14例。

1.2纳入标准

凡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内耳性眩晕、位置性眩晕、乘车船引起的晕动病以及神经官能症等以眩晕为主要表现者,均属眩晕病症的范畴,排除严重血液病、肿瘤等【2】。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药物治疗,护脑、改善脑循环、活血通络等对症支持治疗。采用内科眩晕症的常规护理措施来进行干预,包括发作期卧床休息,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对症支持治疗,辨证施膳,并给予情志调护,生活起居以及运动锻炼等健康指导。在此基础上,给予穴位贴敷治疗,取双侧太阳穴。

1.3.2治疗组:在治疗护理基础上,给予穴位贴敷治疗,取双侧太阳穴,并联合予揿针治疗,取双侧风池穴。

1.3.3穴位贴敷治疗:严格遵守操作流程,操作前与患者有效沟通,选取双侧太阳穴,穴位处皮肤用75%酒精消毒待干,穴位敷贴治疗贴揭掉治疗贴的保护膜,敷贴在穴位上,24小时更换一次。

1.3.4揿针治疗:护士采用手指点穴法按压穴位,每穴每次1分钟,在按压后采用揿针(日本清铃,0.2mm×1.2mm)进行埋针治疗,取双侧风池穴,用75%酒精消毒待干后,将揿针贴按在所选的穴位上,每个穴位一个,每日护士用手指点按埋针处3至4次,每次每穴1分钟,48小时更换一次。

1.4疗效判定标准[3]:治疗7天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进行比较。治愈:治疗后患者眩晕的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显效:治疗后患者眩晕的症状有明显减轻,头仍伴有轻微的昏沉,但并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有效:治疗后患者眩晕的症状有所好转,仍影响正常的生活;无效:没有明显的改变或者眩晕症状加重。患者出院时调查评价护理的满意度,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

1.5统计学方法:此次所有数据全部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以率(%)标识技术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资料。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3.3%),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对比两组满意度

治疗组护理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要高,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眩晕主要是以头痛,自觉头晕眼花,视物旋转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症,由痰瘀内阻、风阳上扰等促使脑窍失养所致,主要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久病体虚等。轻者闭目即止,病情重者自觉旋转不定,无法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甚至昏倒,若病情未得到控制,可引发冠心病、脑梗死等严重疾病,对患者今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4-5】。

穴位贴敷治疗贴是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中医经络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依据中医学、生物工程学、现代物理学、材料学等学科发展,设计研制而成。治疗膏含有远红外发射物质,通过远红外效应和经络穴位效应发挥作用。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穴位贴敷贴于太阳穴,以通经活络、行气消痞,改善头晕症状。

揿针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特殊的针灸针,属于皮内针的一种。揿针刺法是在穴位的皮下后皮内刺入、固定揿针,埋藏24-48h,使之对机体产生持久二微弱刺激,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疗法。风池最早见于《灵枢▪热病》篇,在《谈談穴位的命名》中这样说:“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到,风池穴在颞颥后发际线者中,足少阳、足维之会,主中风偏枯,少阳头痛,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头重脚轻、失眠等【6】。

揿针配合穴位敷贴治疗眩晕症状具有显著的疗效,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我们使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桂华,张先庚.中医临床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3-95.

[2]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37.

[3]谢学慧.综合护理联合针药治疗颈性眩晕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11):106-109.

[4]邢晓红.探讨护理干预对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眩晕疗效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5,30(11):42-43.

[5]陈莉,陈彦余,高娟.急性左心衰患者人文关怀抢救流程的质性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12:38-39.

[6]梁肖媚.耳穴揿针治疗老年原发性失眠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6):719-722.

推荐访问:穴位 眩晕 疗效 患者 配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