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社会转型时期生活压力金钱化分析

安全自查报告 时间:2022-03-21 10:17:41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年,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深入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计划经济及其“大锅饭”已成为历史。三十年来政府一系列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所引发的社会变革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优化配置资源的模式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通过竞争获得更多的资源,人们在自我奋斗实现人生价值,在获得更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中也同样承受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巨大生活压力。

关键词:社会转型;生活压力;金钱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253-03

一、社会转型时期的生活压力现状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期的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得到巨大的提升,中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已经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型阶段。“十二五”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社会全面转型不仅政府和企业面对巨大压力,而且个人和家庭也同样承受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巨大生活压力。

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心理压力源主要来源于生活事件。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结婚,升学,亲人亡故等。现阶段个人家庭主要承受的生活压力有住房购买压力:全国高昂的房价对于绝大多数个人和家庭都是一个巨大的压力,购买一套住房不但要交纳一笔数额不菲的首付款,还要背负二十至三十年的房贷,“房奴”成了这一时代的专有名词,西班牙《世界报》曾报道:“中国高昂的房价毁了一代人的爱情。”结婚压力:目前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的大龄男女青年,不是他们不愿意结婚,而是结婚所要承担的费用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和家庭的承受能力,结婚需要住房一套,结婚需要彩礼、酒席、婚庆司仪等等不菲的开支,个人家庭无力承担,就只能延迟或逃避婚姻。子女抚养教育压力:“孩奴”又是这个时代的一个专有名词,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费用也让很多人倍感压力。从婴儿出生开始,奶粉、月嫂、幼儿园、补习班、直至成年结婚,家庭都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足够的消费支出。老人看护赡养压力:中国传统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但是现在老人年老之后子女还在工作,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子女不可能有很多的时间看护和赡养老人,养老院紧张的床位需要排队等候,使得很多老人直至去世也没能住进养老院。医疗费用压力:全国正在推进医疗改革,虽然医疗改革后逐步建立起了覆盖全国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但绝大多数个人和家庭都只能够应对普通的疾病,一旦遇上重大疾病,高昂的治疗费用,足可导致普通家庭陷入贫困。工作压力:基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但就业岗位不充分的现状,工作竞争也相当激烈,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能顺利入职的最多只有50%,而变幻莫测不景气的全球经济环境,都让整个社会的就业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很多在职者也随时面临被裁员和失业的压力。生活费用压力:不断上涨的CPI,不断上涨的物价,缓慢增长或基本不动的工资收入,使得个人和家庭实际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少,当前“月光族”已经不再专指消费没有节制,每月收入全部支出的年轻消费群体的代名词,也指那些所有收入只能满足基本生活的成熟消费群体,这也从某种程度上促生了越来越多的“啃老族”。

如上种种生活压力的表现,几乎是每个普通人现在正在面对或未来即将面对的,当生活俨然成了环环相扣的压力链时,各种不堪重负导致的负面行为也会如影随形,相继而来,这些生活压力已经严重影响到当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迫于现实,很多人成了生活的奴隶。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价值交换的原则告诉我们,需求最终通过货币购买得以满足,所以,在这种价值驱动下,解决问题和缓解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想法设法获取更多的货币。

二、生活压力金钱化引发的社会问题

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经济下分工一经完全确立,每个人的劳动产品只能满足自己极少部分的需要,其他大部分生活需要必须依靠他人的劳动产品,即每个人都要依靠交换而生活。所以,如果人们要获得更多的产品,满足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就必须要能够生产更多的东西获取交换的媒介——货币。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的交换直接表现为谁拥有的货币数量多,谁就能够以交换的方式获得更多的资源,以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现阶段人们所面临的各种生活压力,大部分源于物质需求无法满足,因此人们缓解压力的首要选择是挣更多的钱,然后用钱去购买能使压力得以缓解的各类物质资源,金钱支付的过程成了人们缓解生活压力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生活压力激起的金钱欲望,使人们在自我奋斗、获取金钱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焦虑和不安的情绪,由此必然引发社会各个阶层在实现金钱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工资性固定收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生活的开销和支出,如购房、教育、疾病、结婚等都需要数额不菲的支出。市场经济的消费诱惑更倍显出收入的捉襟见肘和入不敷出的窘迫,于是开掘财源、增加收入成为生活的亟需。合法正常的渠道也能挣钱,但较之于日益增加的生活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日趋膨胀的金钱欲望,这种途径往往挣得太少,来得太慢。于是“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的外财成了必然的选择,当然外财也并非全部都是不合法的,股票等投资性收入就是被社会所认可的正当收入。人们在谋取外财时发现凭正当劳动难以迅速致富或代价太大时,寻找快速且低成本的“灰色收入”、甚至“黑色收入”就难以避免;当一些人察觉到凭其权利、地位等资源优势、就能轻松获取非数额不菲的金钱收入时,虽明知是不当收入却难以自禁。当一些人发现铤而走险能够获取暴利时,在金钱的诱惑下,则会无视一切伦常与法则,恣意妄为,无恶不作。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番禺分局政委蔡彬被网友曝光拥有22套房产,总价值约4 000多万,被网友一时称为“房叔”。广州市纪委调查发现其涉嫌利用职务便利收受他人贿赂,违反规定经商办企业等,目前已被免职并采取“双规”。社会转型时期遵守法规和道德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违法乱纪之类的违规者短期却能更有效率地获得金钱。承受巨大生活压力的现代人自然更加倾向于这种快速、高效的不正当收入,由于社会法制监管的不健全,某些行业甚至形成了行业潜规则,医疗行业给医生的“红包”,商业领域的项目“回扣”,整个社会都因为生活压力而拼命地获取金钱,不道德的行为成为社会规则后在人们的从众心理下也就理所当然了,长此以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都将倒退。

市场经济有自己的运行规则:一是市场行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二是市场行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追求利益或利润的最大化。同时,市场经济还是一种消费经济,靠消费引导生产,依赖消费拉动经济。生活压力金钱化后,理论上应该能够刺激消费,但由于各种社会问题,居民反倒因为缺乏消费安全感而不敢随意消费,物质需求的欲望更加强烈,生活压力更大。眼下中国储蓄率升至50%的历史高位,除了企业储蓄与政府储蓄大幅度上升之外,居民缺乏消费的安全感亦是关键原因:首先,虽然居民收入有所增长,但在经济增长“蛋糕”中所占的份额不断降低,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总收入比重在1992—2008年间下降了12个百分点。其次,由于长期的利率管制,居民财富保值存在很大挑战。2004—2011年中国一年期银行存款实际利率平均为-0.3%,按照目前超过30万亿的居民存款规模,每年损失即高达1千亿。再次,由于中国股市目前仍然是财富掠夺而非价值创造为主的市场,居民难以通过股权投资分享经济的成长性。第四,房价高企,严重透支居民未来二十年收入,导致“中产阶级贫困化”的奇怪现象。最后,中国在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的发展滞后和历史欠账,导致居民严重缺乏生活安全感。

新阶段的改革,其核心目标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主要是实现两个转变:从制造向创新转型,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但生活压力巨大居民严重缺乏消费安全感。金钱欲望是由生活压力引发的,压力越大,欲望也就越高涨,滋生“拜金主义”的价值观也就不可避免。结果是:一方面,物质利益和物质财富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突显,这就有可能诱发人的趋利性,刺激人对物或金钱的欲求,从而滋生出对金钱的过分崇拜心理,导致“一切向钱看”。 经济领域如果任拜金主义泛滥,就会使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诚信丧失,就会使诚实劳动得不到回报,使坑蒙拐骗、敲诈勒索者大行其道;政治领域如果盛行拜金主义,执政党和政府就会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执政党的政权就有得而复失的危险;文化领域如果一切唯金钱至上,整个社会就没有了精神支柱,没有了凝聚力,社会发展就失去意义和价值。

三、深化体制改革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一方面要极大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去竞争,去效率至上。另一方面也要有一个伦理来约束它。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所带来的生活压力,都是社会改革所付出的必然代价,但如何让这种代价能够降到最低,能够尽快地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从这种巨大的生活压力中解脱出来是当下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社会改革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必将用改革的方式去解决。

首先,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调节手段。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培育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其次,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为实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改善经济调节,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严格市场监管,推进公平准入,规范市场执法,加强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维护社会稳定。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政府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增加居民的生活安全感,增加居民的消费安全感,缓解金钱问题所带来的生活压力。

最后,社会主义转型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国家“硬实力”大幅提升。但是,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其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明晰可见。文化生产力落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现状完全不能符合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挑战之二:作为经济重要内涵之一的文化经济与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不相匹配。挑战之三:社会思想和文化意识日趋多样、多元、多变,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必须重视这一趋势,牢牢把握时代的脉动。挑战之四: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世界各国的联系互动日趋紧密,中国的发展必须接受世界的评论,文化也不例外。当前更应该加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建立和谐社会不仅需要经济发展和谐、自然环境和谐、社会文化生活的和谐更是指导社会生活的方向,通过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共同作用来改变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压力。

参考文献:

[1] 胡剑宏.经济行为价值中立化与精神动力[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3).

[2] 胡发贵.社会转型、生存压力与道德挑战[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0,(12).

[3] 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 姜乾金.压力(应激)系统模型·解读婚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责任编辑 王晓燕]

收稿日期:2012-10-31

作者簡介:韩景愈(1982-),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研究。

推荐访问:金钱 时期 压力 社会转型 分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