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公共服务创新路径的多维分析

安全自查报告 时间:2023-06-22 10:10:04

[摘 要]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和我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不断转变,公共服务创新成为摆在政府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探索了公共服务的四条创新路径:体制创新,即创新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和模式;技术创新,实施公共服务的“三个一”工程,即“一卡通”、“一站式服务”和“一个公共信息平台”;融合创新,将公共服务项目与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行业相融合,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服务方式创新,主要是公共服务外包、短流程服务等新型高效的服务方式。

[关键词]公共服务创新;公共产品创新;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6-0035-09

一、引 言

中国社会正在从初步小康水平向全面小康社会过渡,从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向以民生为导向的和谐社会建设过渡,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较丰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社会公共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与我国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公共服务体制落后、公共产品陈旧的现状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因此,加快公共服务创新和公共产品创新,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公共服务体制,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推进我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已成为我国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

二、体制创新:创新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和模式

总结我国多年来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的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 政府的主导地位

在公共服务体制创新中,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多元化参与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但并不意味着政府要退出公共服务领域的指导地位,仍要坚持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尤其是一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如教育、基本医疗等等方面,政府在整个公共服务的“规划、付费、监管等方面仍发挥着主导作用”。[1]政府要在总体的方向上进行宏观的把握,尽量缩短城乡差距、不同省份城市间的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 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公共服务创新的多元化参与

关于公共服务创新的多元化参与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公共服务创新中公民参与理论经历了3个时期:最早的是新公共管理运动提出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它是一种“以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为特征的管理主义”。[2]其基本主张就是让工商企业和私营部门参与到政府的公共服务中去。第二阶段是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关于公共行政在将公共服务、民主治理和公民参与置于中心地位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一系列思想和理论”。[3]在该理论中,公民参与被提到了公共服务中的中心地位,并强调要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第三个阶段是治理理论,这是西方公民参与公共服务创新的全新阶段。“与统治相比,治理是一种内涵更丰富的现象,它既包含政府机制,但同时也包含非正式、非政府的机制,随着治理范围的扩大,各类人和各类组织等得以借助这些机制满足各自的需求,并实现各自的愿望。”[4]该理论认为治理实际上就是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构、政府权力回归社会的过程。治理理论中所提到的善治状态有赖于政府与公民的合作,有赖于公民对治理过程的认同和支持。这种认同和支持来源于公民的积极参与。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市场的高效率显而易见。因此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中,使部分公共服务实现市场化运作,增强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对公共服务的参与度。民间资本参与提供城市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有利于改变政府包揽一切公共服务项目、公共服务成本高、效率低的局面。具体说来,“可以通过招标采购、合约出租、特许经营、政府参股等形式,将原由政府承担的部分公共职能交由市场主体行使。可以考虑开放经营性公共服务市场,消除社会资本进入障碍,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以打破传统公共产品生产模式的垄断状态”[5]。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服务同西方相比,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但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共服务问题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全面关注,由于在公共服务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以及分配方式上的差异化问题,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公民的参与热情,随着利益分化和利益冲突的出现和加剧,公民希望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借助公共权力来化解矛盾和冲突。但同西方相比,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服务无论从公民自身的素质、政府的认识以及互动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因此,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发展的现状,公共服务创新中公民参与有如下几条路径选择:第一,要提升政府的理性认识。政府一方面要认识到公共服务创新本身的属性,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公共服务创新仅仅靠政府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政府本身是有其局限性;另一方面,公民参与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要纳入到政府的理性认识中去。第二,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想要公民参与到公共服务中去,仅靠政府的政策约束是远不能达到目的的,政府要加强对公民的培训和引导,并适时地组织公民参与实践,在整个社会建立起公民参与的氛围。第三,要根据实践的反馈不断地建立和健全公民参与的制度建设。第四,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政区划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公民参与形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第五,培育和壮大社会组织。[6]

3. 改革科层制,构建新型政府组织形式

一是压缩层级,实现政府“扁平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管理层次的重心移向高层,对一大批中层机构和人员进行裁减或转移,缩短高层与基层的距离,为基层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创造空间。二是按照精简、高效、统一原则以及决策、执行、监督分离协调的要求,整合政府各职能部门,使之更趋科学合理。三是引入竞争机制以及私营部门的先进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使政府更具灵活性和更有回应性。[7]

推荐访问:多维 公共服务 路径 创新 分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