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安徽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安全自查报告 时间:2023-06-24 13:40:33

摘 要:农业旅游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结合2000—2016年安徽农业与旅游业发展数据,建立安徽农业与旅游业功效指数评价体系,以熵值法求得指标权重,以加权法计算系统功效指数;运用耦合原理对安徽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安徽农业—旅游业系统间联动类型已发展为“旅游业滞后型”,两系统相互作用经历了低水平—拮抗期—磨合期的耦合过程,联动程度提高;两系统耦合协调度从严重失调上升至中级协调,呈现了共同发展的良好趋势。要通过选择正确的“旅游+农业”模式,加强农业旅游产品开发,培育新型农业旅游经营主体,建立完善农业旅游管理体系以推动安徽农业旅游发展。

关键词:农业旅游;耦合度;耦合协调度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18)04-0042-08

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或者旅游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发生相互渗透、相互关联,最后形成新的产业[1]。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形成了农业旅游—即“用旅游的思维来改革和经营农业产业,通过现代农业各要素与旅游业各要素的深度耦合及协调发展以形成全新的产业形态”[2]。2002年印发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中将其定义为: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和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它主要包括:“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乡村旅游及农家乐”[3]。农业旅游既利用了农业的自然环境、农村人文景观、农事活动及传统农耕文化优势,丰富了旅游资源的种类;又充分发挥了旅游业本身的服务性、联带性作用,突破农业产业边界,成为农业创新发展的新平台。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农业附加值”;同年,农业部颁布《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农业与旅游业融合有利于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是农民产业脱贫的重要渠道,是推进全域化旅游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及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动能,更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的渠道。

当前,学术界主要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进行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研究,理论研究中主要解决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因、机制及实现的路径等[4-5];而在实证研究中,很多学者通常以某区域为对象,研究该区域内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历程、现状及协同对策等[6-7],但是尚缺乏以安徽为研究对象的农业与旅游业耦合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因此,借助系统耦合理论及耦合协调度测算模型,分析安徽自2000年来的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同的历程及特征,提出促进安徽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安徽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现状

安徽省位于华东地区,长江、淮河横贯全境,区位优势突出;地跨我国南北分界线,皖北地势坦荡多平原,皖南多丘陵、山地,河川秀丽;省域内自然、人文资源丰厚,黄山、九华山驰名中外,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底蕴深厚。近年来,安徽着力建设旅游强省,旅游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省到旅游大省的转变;截至2017年末,入境游客达549.2万人次,较上年提高13.1%;国际游客321万人次,增幅13.4%;港澳台地区游客228.2万人次,提升12.6%;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8.8亿美元①。与此同时,为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农村繁荣、农业振兴、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安徽出台了《关于将旅游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的意见》、《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实施意见》等政策,其中明确农业与旅游融合的发展方向,即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旅游景观特点的“旅游+农业”模式,从而创新农业与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以产业融合形成产业发展的新动能。目前,全省共获批建设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2个、示范点20个,省级示范县39个、示范点120个,省级示范村16个;2016年,全省农业旅游接待游客达1.33亿人次,解决了约45万农民的就业问题②。

二、安徽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实证分析

(一)研究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网站公布的《安徽统计年鉴(2000-2017)》、《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7)》、《中国旅游年鉴》等相关文献,对某些年份缺失数据依靠简单趋势折算方法增补,一部分指标数据通过简单计算获得。

(二)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农业与旅游业系统耦合研究的文献,借鉴前人研究成果[8-10],考虑到数据统计内涵的一致性、可获得性,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分别确立了安徽农业、旅游业发展功效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从规模(产业系统整体发展等级)、效益(产业系统发展水平)、发展(产业系统发展动能)三个一级指标各11个二级指标评估两系统的发展现状(表1,表2)。所有二级指标权重依靠熵值赋权法求得,参考公式(3)-(5)。

(三)數据标准化及各级指标权重赋值

1.数据标准化处理

为解除不同指标数据单位差异对实践解释的限制,首先通过极差法对所有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公式如下:

(四)安徽农业—旅游业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1.安徽农业系统与旅游业系统发展功效

采用加权法计算,功效函数如下: Ui=Σ■■PjSij(6)

公式中,Ui代表第i年某一系统的外在功效,分值越接近1,代表该年发展质量越好;P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Sij为第i年j指标的标准化值。

2.安徽农业—服务业系统耦合度模型

耦合概念源于物理,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路元件或电网络的相互影响与作用的现象,延伸到经济学领域,即体现两个经济因素间的联动程度。借鉴物理中的耦合算法,多系统联动的耦合度模型可以表示为:

3.安徽农业—旅游业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度能体现安徽农业系统、旅游业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强度,但在某些特殊的采样点无法真实反映采样样本的经济状态。为真正匹配安徽农业系统与旅游业系统间的实际经济意义,进一步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用这个“纳含定性的定量”模型来有效反映农业与旅游业系统间的实际经济特征。

三、安徽农业—旅游业耦合协调分析

采用式(6)-(9),求得2000—2016年安徽农业系统、旅游业系统功效指数,安徽农业—旅游业系统综合功效指数、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结果见表5、图1、图2。

1.缓慢发展期(2000-2003年)

这一时期,安徽农业系统、旅游业系统均发展缓慢,旅游业开始优于农业发展。农业功效指数从0.157达到0.158,发展几乎停滞;旅游业功效指数从0.121增至0.193,摆脱了初期较农业落后的局面。这种变化的主因是当时安徽农业投入不足,处于粗放经营的传统农业阶段,农业长期在低位徘徊;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旅游需求开始迸发,2000年安徽确立了“促全省旅游,带安徽经济”的发展战略,2003年旅游业被纳入安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861”工程,旅游业获得的要素投入和政策支持都大幅增加,从而促成了这一时期安徽旅游业功效指数的提升。

2.同步增长期(2004-2012年)

此阶段,安徽农业、旅游业均保持了增长态势,农业仍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农业功效指数从0.184增长至0.567,2004年中央1号文件开始发布,2005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推行,国家及地方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安徽农业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阶段;旅游业功效指数从0.316升至0.724,2007年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召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旅游大省”的目标,旅游业进程明显提速,2010年旅游业在安徽GDP中的比重达到8.7%{1},在安徽国民经济中的产业重要性得到确立。虽然这一时期农业的投入也在增加,但由于农业涉及面广、基础薄弱,总盘子大等原因,其发展效率一直滞后于旅游业。

3.旅游业滞后期(2013-2016年)

这一时期农业继续快速发展,旅游业进入调整期,旅游业开始滞后于农业发展。农业功效指数从0.725达到0.912的高位,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战略极大的释放了农业发展的潜力;旅游业功效指数从0.651增至0.785,安徽旅游业结束了高投资的粗放扩张阶段,开始进入注重效益及综合功能开发的中高速增长期。

(二)安徽农业—旅游业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时序分析

1.第一阶段(2000-2010年)

安徽农业—旅游业系统间关系处于低水平—拮抗期的耦合阶段,这一时期整体上属于农业滞后型发展期,系统间关联度低,相互作用不显著,旅游业对农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农业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不明顯;系统间耦合协调度从0.191增长至0.470,从严重失调发展为濒临失调,总体处于失调阶段,反映了安徽农业、旅游业系统的发展程度都较低。

2.第二阶段(2011-2016年)

这一时期,安徽农业—服务业系统间耦合度从0.515升至0.655,进入磨合耦合阶段,两系统的相互作用在增强。随着国家及地方开始执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战略以及对农耕文明、田园生活方式的旅游需求的日益增长,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得到了极大发展,安徽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作用明显增强。而耦合协调度从0.524增至0.754,从勉强协调进化为中级协调,也验证了两系统发展功效的提高。

四、安徽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对策

目前,安徽旅游业滞后于农业发展,因此应加大农业投入,以农业驱动的农旅融合方式促进安徽农业旅游的发展。

(一)选择正确的“旅游+农业”模式,突出地域资源禀赋

旅游资源开发,首先应坚持个性原则,即突出地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的独特性;其次,讲求效益,要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最大限度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后,还要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不能盲目过度开发,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底线。安徽地跨我国南北,长江、淮河横贯全境,皖南皖北地形地貌各异,各地农业类型各具特色,因此应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合理规划农业旅游布局。在皖南及大别山区,应突出原生态特色,重点发展农业观光、生态康养模式;在长江、淮河、巢湖沿岸等水资源丰富地区,应围绕水域景观及产业,打造湿地观光、渔业体验、水乡风情游等模式;在皖北平原传统农区,应以农耕文化为载体,着力打造现代农业、观光采摘等模式;而在城市周边地区,则应突出都市农业旅游特色,即重点发展休闲体验模式—农家乐、农作体验、农业观光与采摘等方式。

(二)加强农业旅游产品开发,增强农业旅游产业附加值

当前,安徽农业旅游发展中旅游附加值低问题突出,农旅活动还以“吃、住”简单需求为主,情感体验、文化娱乐、连带产品销售等尚不够深入,旅游产品整体处于较低层次。因此,应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及“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美丽乡村工程,深挖农业环境、乡村人文优势,创新安徽农业旅游产品设计,提升产品层次:要重点发展创意农业、农耕文化传承、生态康养、户外体验、自驾露营等高层次农旅项目;加强旅游农产品开发及品牌化建设,营造土特产品文化氛围,提升产品附加值。

(三)培育新型农业旅游经营主体,提升安徽农业旅游竞争力

与农业生产中以兼业农户为主的经营方式一样,安徽农业旅游中也普遍存在经营主体零散、规模小的问题,从而制约服务、营销、产品开发能力的提升,更难以解决农业旅游转型升级的资金需求及人才缺口。因此,应坚持“合作化”及“公司化”并行道路,支持条件适宜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农业旅游合作社、旅游开发公司;鼓励大型工商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本进入农业旅游开发领域;引导工商企业以股份制形式与农村内农业旅游经营主体建立联合开发主体;规范农业旅游开发及运营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农业旅游收益真正惠及农民。

(四)建立完善农业旅游管理体系,提升安徽农业旅游服务水平

随着安徽农业旅游规模的扩大,行业监管问题也日益紧迫。应明确政府不同部门在农业旅游管理中的监管权责体系,加强管控能力;规范农业旅游服务评定标准、食品安全及质量监管标准、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提高服务质量监管水平;加强农业旅游融资平台、信息服务、人才对接项目等配套体系建设,健全安徽农业旅游社会化服务体系。

结论

评价期内,安徽农业与旅游业均呈现了快速发展势头;2013年,农业与旅游业联动类型从服务业优先型发展为农业优先型。系统间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均表现为总体上升,耦合度水平较低。耦合度为0.262—0.655,经历了低水平—拮抗期—磨合期的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则从严重失调进化为中级协调,体现了两系统较好的发展质量。要通过选择正确的“旅游+农业”模式,加强农业旅游产品开发,培育新型农业旅游经营主体,建立完善农业旅游管理体系以推动安徽农业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锦,陆林,朱付彪.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11,26(04):13-19.

[2]李进军,陈云川.现代旅游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业态及问题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15):167-169.

[3]张红梅.农业旅游国内研究综述[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198-201.

[4]王彬.生态经济视角下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机制[J].农业经济,2018(03):60-61.

[5]周蕾,段龙龙,王冲.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机制——以四川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6(10):40-45.

[6]刘霞.基于路徑依赖的河南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03):233-236.

[7]王丽芳.山西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路径[J].农业技术经济,2018(04):136-144.

[8]周贵平.江苏省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04):226-231.

[9]陈文.舟山地区休闲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01):232-236.

[10]王中雨.休闲农业中旅游业与农业耦合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04):232-236.

(责任编辑:夏焕堂)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 Anhui Province

Zhang Hongjun, Zheng Qian & Li Xuelan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engyang 233100, P.R.China)

Abstract: agricultural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path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agricultur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data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from 2000 to 2016 in Anhui province, the efficac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was established. The weight of the index was obtained by entropy method and the system efficacy index was calculated by weighting method. It conduct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tourism integration in Anhui province by coupling method. Conclusion: the linkage type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system has developed into “tourism lag type”,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has experienced a low level– antagonistic period – running-in period coupling process and the linkage degree improvement; the system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has risen from severe imbalance to intermediate coordination, showing a good trend of common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Anhui province, we should cultivate the correct "tourism + agriculture" model,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foster new agricultural tourism management entities, and establish and improve agricultural tourism management system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ourism;coupling degre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推荐访问:安徽省 旅游业 融合 对策研究 农业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