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某三甲医院30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农村调研报告 时间:2023-07-18 13:30:06

[摘要] 目的 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我院30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果 发生ADR的308例报告中,男性(54.55%)比例略高于女性(45.45%);>40~60岁的ADR例数最多,占43.51%;最多的反应类型为“一般的ADR”,占52.92%;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占30.21%;注射剂引发的ADR所占比例最大,占77.78%;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占36.94%;发生ADR后患者好转及痊愈的比例为98.7%。 结论 临床应重视ADR监测和上报工作,提高对ADR的鉴别能力和处置水平,尽可能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11(b)-012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gular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 i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our hospital" for short), in order to promote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and make sure patients′medication safety.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6, 308 cases of ADR reports in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Of 308 ADR cases, males (54.55%) showed higher proportion than females (45.45%). ADR of patients aged >40-60 were the most, accounted for 43.51%. The type of the most was "general ADR", accounted for 52.92%. Most of ADR cases were induced by anti-infective agents, accounted for 30.21%. ADR cases most easily induced by injection, accounted for 77.78%. Lesions of skin and its appendants were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DR, accounted for 36.94%. A total of 98.7% patients were improvement and recovery after ADR occurred. Conclusion Clinic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monitor and report of ADR, improve the ability to detect and dispose of ADR, minimize and avoid its occurrence.

[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 Rational drug use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治疗和预防人类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药物作用也具有双重性,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如果用药不合理,容易导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出现[1-2]。随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正式施行,ADR监测工作在我国已深入开展并日益受到重视,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500万~1000万例住院患者发生ADR,其中严重不良事件可达25万~50万例,而死于ADR者每年有近20万例[3-4]。ADR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作为医疗机构,应不断加强与完善ADR的监测工作,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为了解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最新的ADR监测信息,本文对2016年1~12月我院上报的308例ADR报告进行审核、评估及回顾性统计分析,探讨ADR的发生特点和規律,以减少ADR给患者带来的危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ADR报告,剔除填报不完整和无法分析评估的报告。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按患者性别、年龄、ADR类型(一般、新的一般、新的严重、严重)、发生ADR的药品种类和剂型、ADR累及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关联性评价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等分别录入设计好的统计表[5]。

2 结果

2.1 性别及年龄分布

我院上报的308份ADR报告表中,男168例,占54.55%;女140例,占45.45%,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与其他文献报道符合[6-7]。上报患者中最小年龄为10 d,最大年龄为89岁,其中,>40~60岁患者ADR例数最多,占43.51%。见表1。

2.2 ADR类型分布

发生ADR的308例患者中,最多的反应类型为一般的ADR,共163例,占52.92%,符合相关文献报道[8-9];新的ADR共118例,占38.31%;严重的ADR最少,仅为27例,占8.77%。见表2。

2.3 ADR涉及药品种类分布

因部分患者的ADR可能由多种药物共同引起,故总例数超过308例。统计结果显示,由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共有100例,所占比例最大,为30.21%。见表3。

2.4 引发ADR的药品剂型比较

因部分病例的ADR可能由多种药物的不同剂型引发,故总例数超过308例。不同药品剂型引发的ADR例数不同,统计结果显示,由注射剂引发的ADR共有252例,所占比例最大,达77.78%;其他剂型包括粉雾剂、散剂、涂膜、透皮贴剂及丸剂等。见表4。

2.5 ADR累及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

参照《WHO药品ADR术语集》对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其主要临床表现进行分类[10]。部分病例发生ADR时同时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故总例数超过308例。统计结果显示,皮肤及附件损害共123例,所占比例最大,达36.94%;发生ADR最少的是呼吸系统,共7例,占2.10%;其他中药物热17例,过敏性休克5例,死亡2例,锥体外系病1例。见表5。

2.6 ADR关联性评价

根据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评价[11]:肯定31例(10.07%),很可能204例(66.23%),可能68例(22.08%),可能无关3例(0.97%),待评价2例(0.65%)。其中评价为“肯定”的标准中必须含有“再激发重现”试验,即再次用药ADR再次出现。但是,临床用药过程中如果怀疑某个药物发生了ADR,医生一般不会再选用该药,即“再激发重现”试验一般不明,因此“很可能”的评价所占比例最大。

2.7 ADR所致结果

绝大多数ADR经停用可疑药品并给予对症治疗后均可好转或治愈,只有极少数严重ADR可能导致死亡。本次调查中,308例出现ADR后给予对症治疗,有195例患者症状好转,占63.31%;109例患者痊愈,占35.39%;4例患者未好转,占1.30%。

3 讨论

3.1 患者的性别及年龄与ADR的关系

本研究数据显示,ADR男女比例为1.16∶1,这可能与我国男性多于女性有关,ADR发生数量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无明显的年龄选择性[12]。本研究中,308例患者的ADR涉及不同年龄段,其中,>40~60岁ADR患者最多,占总例数的43.51%,其次为。>60~80岁人群,占总例数的25.97%。究其原因,可能由于这两个年龄段患者的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使体内药物清除降低而致ADR的发生。此外,老年患者常伴有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用药品种多而复杂,较易发生ADR。提示用药期间应了解患者合并用药和不良反应情况,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尽量从小剂量开始给药,必要时可以对某些治疗窗较窄的高风险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4]。加强对ADR高发人群的用药观察至关重要,为了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应考虑人群的综合因素,遵循个体化的用药原则。尤其老年患者应更加以重视,根据其年龄、性别及肝肾功能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注意给药时间及间隔,减少给药种类,并且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尽量要做到个体化给药,加强用药监护,对可能出现的ADR,及时做出相应处理,减少及避免ADR的发生[13-15]。

3.2 药品种类与ADR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抗感染药物和循环系统药的ADR发生率较高,分别占报告总数的30.21%和11.48%。临床上,抗菌药物的无指征用药、联合用药、围术期不合理预防用药、超剂量用药、超疗程用药等,造成了药物滥用。因此,抗菌药物ADR的高发可能是其临床用量大及易诱发变态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16]。另外,循环系统药ADR的高发可能与其使用人群年龄偏大且长期联合用药有关[17]。抗菌药物中ADR构成比较高的依次是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中以头孢菌素和青霉素引起的ADR最多,该类药物抗菌谱广且高效低毒,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其化学结构中的β-内酰胺母环易降解而在体内成为抗原诱发变态反应,因而该类药物所致的过敏样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占有比例较大[17]。此外,由于喹诺酮类药物在组织中药物浓度高、剂型丰富、给药方便等优点临床应用广泛[18],但是随着喹诺酮类药物新品种的不断出现,其交叉耐药性问题日益显著,ADR也频繁发生[19]。例如,司帕沙星进入我国前,我国大肠埃希菌对其耐药率就已超过50%,原因是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在我国应用引起的交叉耐药[17]。因此,建议在使用抗菌药物时,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严格掌控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指征,加强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和管理,以减少医药资源的浪费和ADR的发生[21]。

3.3 药品剂型与ADR的关系

由于静脉给药无肝脏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高,有起效迅速、缩短治疗时间等优势,是临床主要给药途径之一[1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由注射剂型引发的ADR数量最多,为252例,占总例数的77.78%。由于静脉给药多用于门诊留院观查或住院的患者,ADR出现时间通常较短,易被临床医护人员发现并及时上报,故ADR报告率高于其他剂型。此外,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有多种因素,一方面是注射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与口服给药相比血药浓度上升迅速,因此,其治疗作用与所发生的ADR较口服给药迅速而强烈;另一方面還可能与患者自身过敏体质和生理病理状态以及客观或主观上在输液过程中的失误等有关。此外,给药过程中输液量大、给药时间长、药物配伍不当、药品配制浓度过高、配置后放置时间过长、滴注速度过快等原因都可能是引发ADR的重要因素[22-24]。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在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前提下坚持能口服给药不注射给药的原则。

3.4 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

从本研究报告分析,ADR损害多器官或系统,其中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其次是消化系统,然后是神经系统,分别占总例数的36.94%、23.13%、12.61%。主要原因可能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主要表现为面部潮红、皮疹、瘙痒、注射部位疼痛及红肿;消化系统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神经系统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等,上述器官或系统中的症状,患者易于感知,可主动诉出,且较易被医务人员发现与甄别,而其他器官或系统的损害则较为隐匿,医务人员和患者不易发觉和认知。一些不易确定的、慢性潜在的、隐蔽的ADR存在着较高的漏报率,严重阻碍了患者的康复治疗[25]。因此,建议用药治疗前,医师应仔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用药史、过敏史、家族史等。医务人员也应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其用药前后的临床表现,若出现疑似ADR的情况应立即处理并上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ADR不可能完全避免,但大部分ADR可以早发现,早处理,避免给患者带来更大的损害[26]。国家实施ADR报告和监测制度,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ADR的正确认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也对预防和降低ADR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27-30]。医院应加强用药管理,建立完善的用药监督体系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开展临床药师医嘱评价和处方点评工作,对不合理医嘱及处方进行干预,慎重选择药物并注意其用法用量,提高ADR的监测质量,改变临床不良的用药习惯。医护人员应重视ADR,不断地学习和完善相关专业知识,以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应加强用药咨询服务,充分发挥药师的作用,及时向临床医师和患者提供相关ADR的信息,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武标,王晓珉,邵丽丽.127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5,8(9):71-72.

[2] 何怀燕,张满娣.87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9):70-71.

[3] 杨华艳.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安全用药[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168-169.

[4] 施芳红,崔敏,刘晓琰.我院51例药品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5,24(11):675-678.

[5] 林卫.绵阳市中心医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2,27(1):34-37.

[6] 郭道华,胡永全,李薇红,等.药物不良反应161例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0):1404-0407.

[7] 刘磊,岳彬.我院2012~2014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5,25(11):1219-1221.

[8] 丁长玲,赵永德,姜宏,等.某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16):1316-1318.

[9] 王双艳,黄德红.我院18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2015,12(10):44-47.

[10] National center for ADR monitoring, Compiled by Center for Drug Reevaluation, SFDA. WHO Term List of ADR [M]. Beijing:The Medic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of China,2003.

[11] 于星,唐荣福,王卫星,等.药品不良反应防护[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2] 韦海,刘业广.我院7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3,24(26):2464-2467.

[13] 张元.7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7):194-194.

[14] 徐帆,张云玲.我院2013-2014年151例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5,26(32):4510-4512.

[15] 嵇小彦.2014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5,8(9A):109-110.

[16] 曹伟灵,陈连剑.386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今日药学,2010,20(10):43-46.

[17] 赵光纯,张艳丽.38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1):73-74.

[18] 吴光亮.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6,23(8):753-756.

[19] 刘又宁.关注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J].中国社区医师,2010,7(1):20-21.

[20] 卫计委办公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总后卫生部药品器材局.关于印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的通知[S].国卫办医发(2015)43号.2015-07-24.

[21] 李达,秦先涛,周艳.某院20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2016,13(1):48-51.

[22] 刘寿东.某院56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3,24(42):4001-4003.

[23] 翟爱华,张白,王琦.20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8):109-112.

[24] 李勇,朱丽莎.我院26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5,26(29):4086-4088.

[25] 朱亚宁,张月芳,丰航,等.陕西某医院2011-2013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11):1650-1652.

[26] 苏志坚,陈雪梅.3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海峡药学,2012,24(11):274-277.

[27] 张清泉,章宝燕,陈少楷,等.我院86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4):169-172.

[28] 葛艳.2012年某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19-20.

[29] 徐茂星.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75例分析[J].中國医药科学,2015,5(5):58-60.

[30] 金丹,董铎,魏晶,等.中国药品不良反应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新药杂志,2009,18(24):2376-2381.

推荐访问:不良反应 三甲 药品 医院 报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