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中国共产党的农村稳定观探论

农村调研报告 时间:2023-07-24 09:50:32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农村稳定观是农村稳定的战略地位观、农村稳定的逻辑蕴涵观和农村稳定的实现机制观的内在统一。在当前全国维稳的新形势下,探究和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农村稳定观,对维护农村乃至全国稳定大有裨益。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农村稳定观;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15)02-0018-05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1](P227)要化解矛盾、维护稳定,首要的是维护农村稳定。“农村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础,农村安定和谐是全国安定和谐的基础。”[1](P22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农村稳定问题,特别是围绕着农村稳定的战略地位、农村稳定的逻辑蕴涵和农村稳定的实现机制这三个基本层面,作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阐述,从而形成了一个蕴涵丰富、系统完整的农村稳定观。

一、农村稳定的战略地位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就农村稳定问题作出过许多重要的理论阐述。透过这些阐述可知,党中央关于农村稳定的重要地位的认识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然而,党中央并不是简单地就农村论农村、就稳定论稳定,总是站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农村稳定的战略地位。

(一)农村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础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保持全国社会的和谐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具有极其特殊而重要的地位。邓小平曾明确指出:“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要做这样的事,必须有安定的政治环境。”[2](P244)江泽民也多次重申维护社会稳定对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3](P214)。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发展渐入深水区、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的新形势下,胡锦涛则创造性地提出了稳定是硬任务的新论断。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一定要始终牢记,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没有稳定这个前提条件,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更不要说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4](P7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强调,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必须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铜墙铁壁。

[JP2]维护全国稳定,基础是人心稳定,关键是基层稳定。鉴于农民是数量最多的社会群体、大部分人口住在农村的现实国情,所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一无例外地把农村稳定看作是全国稳定的基础。邓小平说过:“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2](P65)江泽民进一步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3](P118)“农村稳定了,农民安居乐业了,也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我们国家和社会全局的稳定。”[3](P117) 而在胡锦涛看来,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村稳则天下安,“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来说,保持农村稳定是保持全国稳定的重要基础” [1](P115)。自2004年至今,党中央连续针对“三农”问题下发了十一个“一号文件”,虽然其主题各有不同,但都把维护农村稳定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可见中央对农村稳定之高度重视。

(二)农村稳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指引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被凝聚在经济层面,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为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一贯追求。同时,党中央也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之目标,首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在于维护全国社会稳定。正如江泽民所总结的:“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在混乱当中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唯有稳定才能搞好经济建设。”[3](P210)

保持稳定是涵盖全国的一个宏观目标,但从城乡关系的角度来看,农村稳定的意义与难度更甚于城市。之所以这样说,根本理由在于农民过去和现在都是我国数量最为庞大的社会群体,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很长时期内,农民占我国人口大多数、全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的这一基本事实是难以根本改观的,这就势必使农村成为影响全国稳定与否的重点区域和关键因素。正如亨廷顿所言:“得农村者得天下。在传统社会和现代化初期,稳定的基础是在农村。”[5](P267)“农村的作用是一个变数;它不是稳定的根源,就是革命的根源。”[5](P267)亨廷顿的这一论断,完全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之实际,也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同。我国著名农村问题研究专家张厚安、徐勇先生早就指出:“农村的兴旺治乱是一个国家稳定与否的基石和标志。国家的乱始于农村,农村的治必将带来国家的兴旺与安宁,这几乎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普遍性规律。”[6]回望历史,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之所以战乱不断,一个重要原因即是祸起农村、农民造反。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不管是在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困难萧条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日益繁荣时期,我国均始终保持了全国稳定之大局。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整个农村社会的相对稳定性。而农村的相对稳定,反过来又有力保障了全国社会稳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假如没有农村的稳定,全国的稳定和发展自然是难以想像的。正因如此,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深刻总结农村改革30年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的任务和要求。

二、农村稳定的逻辑蕴涵观

关于稳定的含义,江泽民曾作出过一个明确的界定:“稳定,就是各项工作都必须致力于维护政治上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宏观政策要保持必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各项改革必须稳步推进,以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增长,避免出现大起大落。”[7](P370)由是观之,稳定虽然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但其基本蕴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稳定,二是政治稳定,三是社会稳定。具体到农村稳定而言,自然也是这三方面的逻辑统一。

(一)农村经济稳定

[JP2]农村经济稳定是农村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农村经济稳定的实质,是实现农村经济的稳定、协调、快速发展,其基本内涵包含如下三点。其一,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即以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为动力,保障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防止农村经济结构的单一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片面性。邓小平曾指出:“我们一直没有摆脱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而没有按比例发展就不可能有稳定的、确实可靠的高速度。”[8](P161)邓小平在谈到农村经济工作时多次指出,农业翻番和农民增收不能单靠粮食种植,主要靠多种经营。江泽民、胡锦涛也多次重申过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如果不对农村经济结构加以调整优化,就无从保障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其二,农村经济政策稳定,即保持农村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如果政策多变,甚至朝令夕改,就会导致农民无所适从,甚至挫伤其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也就失去了保障。鉴于此,邓小平反复强调:“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2](P371)“改变现在的政策,国家要受损失,人民要受损失,人民不会赞成,首先是八亿农民不会赞成。农村政策一变,他们的生活水平马上就会降低。”[2](P83-84)江泽民也指出:“农民常常怕政策变。思想一波动,就会造成损失。”[3](P121)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最关键、最核心的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江泽民认为:“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可靠的社会保障。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既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也是稳定农村社会的一项带根本性的措施。”[9](P213)胡锦涛也强调:“落实好农村土地政策,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亿万农民的愿望,也是保持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1](P137)其三,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健康,即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邓小平曾提出过这样的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2](P375)江泽民、胡锦涛也多次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坚持速度快、效益好、质量高的判断标准。这些论述,既是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原则性要求,也为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农村政治稳定

[JP2]农村政治稳定作为农村稳定的核心,从根本上统摄着农村的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邓小平认为,政治稳定有两个基本表现和要求:“一个是政局稳定,一个是政策稳定。”[2](P216-217)政局稳定表现在农村,主要是指政治局面之安定和政治空气之纯洁,杜绝出现破坏四项基本原则、混淆大是大非的不良政治因素。所谓政策稳定,就是要保持国家大政方针在农村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及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邓小平看来,“政策的稳定反映了党的稳定”[2](P235),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大政方针如果随意变动,就发挥不出凝聚人心、统一思想和行动的功效,也就很难确保农村政治稳定。因此,邓小平多次强调,党的基本路线动摇不得,“我们原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干下去,坚定不移地干下去。除了个别语言有的需要变动一下,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政策都不变”[2](P307)。而关于政治稳定,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也都作出过多种表述,他们所讲的政治安定、政治形势稳定、政治环境安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等,都是从政治稳定方面来论述的。比如,江泽民曾多次指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需要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没有政治稳定,社会动荡不安,什么改革开放,什么经济建设,统统搞不成”[10](P223)。

(三)农村社会稳定

农村社会稳定是农村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的综合反映与重要条件,它至少表现为三个层面。其一,农村民心稳定。这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内在基础,主要指农民的思想、信念、情感等得到合理的表达与有效的引导,他们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感到舒心、满意,并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胡锦涛指出:“社会稳定最终取决于民心稳定。”[11](P489)农民是农村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如果农民的人心不稳、信仰迷失、意志离散,也就削蚀了农村稳定的根基。其二,农村社会风气正常。“讲风气,无非是党风、军风、民风、学风,最重要的是党风。”[8](P54)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关键是要搞好党风。具体到农村,如果党风正常,农村的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良好,就会带动整个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反之,党风不正,必然有损党群、干群关系,也就难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其三,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治安,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社会治安不好,群众不能安居乐业,不仅会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也会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7](P208)“搞好社会治安,是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事。”[10](P236)由于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因此农村的社会状况如何,对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极大。农村的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以及广大农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社会丑恶现象都属于社会治安的范畴,也是破坏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必须加以严惩和整治。否则,不仅会直接危及农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生命财产安全,而且有损农村乃至全国社会稳定。

三、农村稳定的实现机制观

维护农村稳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发挥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概而言之,农村稳定的实现机制基于如下四个基本因素的耦合与互动。

(一)根本途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自古及今,贫困始终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主要根源之一。在一个经济发展极其落后、人民生活普遍贫困的国家或地区,要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持社会稳定的根本途径在于确保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诚如邓小平所言,保持农村和全国的稳定,“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在的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2](P355) 。胡锦涛也明确指出:“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民生才能不断改善,社会才能保持稳定。”[12](P1086)“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根本之策。”[13]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当前,在维护农村稳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服务为先、民生导向的科学理念,着力解决关系农民利益的敏感问题和热点问题。

(二)关键举措: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维护农村稳定的关键之举。诚如胡锦涛指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运行,维护社会稳定,关键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11](P851)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出了四项重大原则,其中之一即为“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在农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表现在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等诸多方面,但其核心环节在于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担负着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责任,是缓和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抓手。实践证明,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农村有些秩序混乱,消极现象丛生,甚至封建帮会也出现了,而且有些问题又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里的基层组织已经涣散到不起作用了,丧失了战斗力,这是很危险的。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扭转,不仅农村的经济搞不上去,而且会危及农村的稳定,削弱和动摇我们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基础。”[14](P431)

(三)内在动力: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与社会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16]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人和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最基本主体,其思想道德素质之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社会稳定与否。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无疑是维护农村稳定的内在动力。

要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首要措施是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发出过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告诫。改革开放以后,在商品经济发展对农民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造成巨大冲击的新形势下,更需要重视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是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重视对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先进的正确的思想和优良社会风尚不去占领,落后的错误的思想和不良社会风气就必然会去占领。”[10](P276)1995年3月,江泽民在江西和湖南农村考察时曾明确界定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三是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教育;四是加强宣传唯物论、无神论的基本常识和其他科学常识,反对封建迷信、封建宗族活动的教育;五是加强富了不忘国家,坚持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的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建设新农村和培育新型农民的历史任务的提出,党中央又把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比如,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即《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这些要求,指明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的努力方向,也是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进而促进农村稳定的必要条件。

(四)重要保障:加强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

在农村社会转型期,由于民主法制不健全、体制转轨不到位等原因,容易导致乡村干部腐败、农村宗族势力恶性膨胀、不良社会群体聚合等问题,进而对农村稳定构成现实或潜在的威胁。故此,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无疑成为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保障。[17]其中,首要的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证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确保农村长治久安的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9](P214-215) 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一个根本前提条件是切实完善和坚持各项民主制度。因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而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基础在于村级民主制度建设。村级民主是我国政治民主最为基础的一个层面,兼具社会民主和自治民主的鲜明特点,无疑应该作为农村民主制度建设的起点和重点,其主要内容是:“依法健全三项制度:一是村民委员会的直接选举制度,让农民群众选举自己满意的人管理村务。二是村民议事制度,村里的大事,尤其是与家家户户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都要经村民大会或村民选出的代表讨论,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三是村务公开制度,凡是群众关注的问题,都要定期向村民公开,接受群众监督。”[9](P215)

民主与法制须臾不可分离,农村民主建设与农村法制建设必须同时推进。缺少了农村法制建设,就无法保障农村民主建设的顺利进行,就无法有效惩治农村的违法犯罪行为,因而也就难以维护农村稳定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因此,江泽民曾明确要求:“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加强对农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消除不安定的因素,促进和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14](P431)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不仅一如既往地重视农村法制建设,而且关于农村法制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也更加明晰:“加强农村法制建设,重点要放在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权益提供法制保障上。既要抓紧法律法规的建立完善,又要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监督。要广泛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良好习惯,善于运用法律来解决矛盾、维护自身利益。”[1](P123)这些要求,为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必须以加强农村法制教育为重点,从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法律知识素养、加强法治方式的实践运用等方面,引导农村各级领导干部逐步养成法治思维,提高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切实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HJ1.9mm]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 [JP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内部发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

[5] [美]塞缪尔·P.亨廷顿.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6] 张厚安,徐勇.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2.

[7]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3] 胡锦涛. 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2-28 (1) .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 江泽民.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7-01-15(01).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710.

[17] 孙迪亮.富农之道: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330-331.

Abstract: The China Communist’s view of stability of the countryside is the inherent unity of mechanism of the realization of logical implication strategic status of rural stable concept,rural stability outlook and rural stability.In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current maintaining of national stability,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ese rural stability view of maintaining rural stability,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will be of great advantage.

Key words: The CPC;view of China Communist rural stability ;harmonious society

责任编辑:文 会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稳定 农村 观探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