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复习指导

农村调研报告 时间:2022-02-10 10:08:59

一、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教材内容,包含两个历史阶段:1927—1949年,是中國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阶段,期间包括三个历史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主要讲述了大革命失败后国共两党由国内革命战争逐渐转向民族革命战争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主要讲述了中华民族通过八年抗战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则讲述了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重新走向对抗及中国共产党通过人民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历史。1949年至今为中国现代史内容,其中包括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过渡时期是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包括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和努力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实践的历史时期。

二、重点剖析

1.对“工农武装割据”的全面认识。

首先,“工农”为“武装割据”的主体,表明大革命失败后,革命营垒组成的变化,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成为当时革命的主要力量;“武装”为斗争的形式,表明中国共产党注意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进入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阶段;“割据”为斗争的状态,表明这一时期斗争的重心已经转移至农村,以建立革命根据地为基本斗争目标和手段。

其次,作为一条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党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积蓄发展革命力量,最后包围、夺取城市的道路;是有别于苏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因而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创举。

再次,作为一种革命理论,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含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建立革命根据地结合起来;其理论依据是毛泽东撰写的总结井冈山斗争实践的三篇文章;其意义在于它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2.对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准确理解。

应该看到,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抗日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这可以从国民党组织的几次大会战得到证明,国民党也成为了这一阶段中国抗战的中坚力量。但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如何理解呢?

(1)分析其性质:“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体现了国民党政策的两面性:反动性体现在消极抗日以及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坏(掀起反共高潮)上,但还没有完全放弃抗日,也没有彻底与共产党决裂。

(2)分析其成因:概括地说,国民党政策的两面性是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综合作用的产物。具体地说,因为受日本诱降政策的影响,所以抗日态度消极;因为与共产党各自所代表阶级的利益的本质区别,所以国民党没有也不会改变其反共立场;因为日寇没有改变灭亡中国的计划,所以国民党没有放弃抗日;因为需要共产党的力量牵制、抵抗日军,所以又不敢与共产党彻底决裂。

(3)分析其影响:国民党两面性的政策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矛盾尖锐并遭到破坏,给中国的抗战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使国民党正面战场形势恶化;使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严重困难。

3.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作用。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实质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这里应突出理解“正确领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右倾和“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曾经严重影响过党中央的领导,而且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损失,1935年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民主革命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实行正确领导的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同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了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反之,就会遭受挫折。

(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想理论指导:中共一大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表明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列主义作为了自己的指导思想。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在长期的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了毛泽东思想,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我党新的指导思想。可见,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我党的实践行动始终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这是革命成功和伟大建设成就取得的重要条件。

(3)坚持武装斗争:这也是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二七惨案”和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醒共产党人,要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要有一支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武装;秋收起义中,党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1928年中国工农红军组建;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等。这些都说明了共产党正是因为有一支伟大的人民军队才取得了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

(4)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帝国主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勾结使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加之无产阶级力量的相对薄弱,这使得党坚持统一战线策略十分必要。历史证明,统一战线是民主革命胜利的一大法宝:1924—1927年,在革命统一战线的推动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1937—1945年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全中华民族团结起来,最终打败了强大的日本法西斯,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和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把一切反对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阶级、阶层团结在一起,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样,统一战线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建国以来,党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使之在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期党又提出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这既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也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5)有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如果说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前提,那么,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是革命取得胜利的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坚持抗战、三大战役中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都证明了这一历史论断的正确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则是党获得人民群众支持的根本因素。

4.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及过渡时期中国社会历史特点的表现。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

(1)明确其背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系列措施使人民政权得以巩固、国民经济得以恢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1953年,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2)掌握其内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可简化为“一化三改”,“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分析其实质: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因此,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并举。

(4)理解其影响: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依据。

关于过渡时期中国社会历史“过渡性”特点的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从社会性质分析:中国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变化。

②从社会主要矛盾分析:经历了“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1949至1952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1953至1956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956年后)”的变化。

③从经济基础分析:经历了“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变化。

④从政治制度分析: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过渡时期的结束。前者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后者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5.对党的历史上部分重要会议的学习。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教材涉及的党的重要会议有:“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中共七大、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等会议。

(1)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①从会议的背景分析: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在长征初期,又由于犯逃跑主义的错误,红军损失惨重且面临覆灭的危险。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思想,会后又成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终于冲破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顺利实现了战略转移,也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从党的领导斗争分析:大革命失败以来,党内就始终存在着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的斗争,“八七”会议纠正了右倾错误,却滋长了“左”倾情绪,“左”倾错误的发展又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的危害。遵义会议从军事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③从30年代中国革命态势分析: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不断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遵义会议确保了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主力顺利转移到陕北,为中国革命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革命战争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④从党的自身发展经历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建立的,并一直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对中国革命的实践和理论进行探索,但毕竟处于幼年时期,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认识还有诸多不足。遵义会议的召开,中国共产党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独立解决了党内长期的分歧与矛盾,因而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2)为什么说中共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大会?

①从背景来分析:中共七大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战胜利前夕召开的,大会肩负着促使中国革命从民族革命战争向国内民主革命转变的历史任务。

②从政治上分析:经过抗日战争的锻炼,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壮大,发挥的作用和政治影响更大。党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反映了中国人民当时最迫切的基本要求,对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③从组织上分析:中共七大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使遵义会议以来形成的领导集体更加团结、更加巩固。而正确的集体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和前提。

④从思想上分析:会议召开之前,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七大进一步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就成为了全党在思想上和实践上取得一致的理论基础,也为完成党的革命任务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⑤从影响上分析:中共七大使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及斗争目标上达到了空前的统一,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3)为什么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一次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①从会议背景分析:七届二中全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前夕召开,也就是在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即将完成的形势下召开,会议肩负着推动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使命。

②从会议内容分析:首先,会议不仅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而且设计了革命胜利以后建设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蓝图;其次,会议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这是继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重心的第二次转变;再次,会议规定了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最后,从党的自身建设看,会上毛泽东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又提出两个“务必”的论断,这些也是针对党即将成为执政党且面临严峻的经济建设任务提出的要求。

③从会议影响分析:这次会议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因而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

(4)中共八大对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作出了哪些正确的决策?在实践过程中又出现了哪些偏差?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

①正确决策: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偏差:1957年,党犯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错误,确定阶级矛盾为国内主要矛盾;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更是将阶级斗争引向党内;“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倾错误达到了顶峰。

②正确决策:中共八大提出在经济建设上必须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偏差: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启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中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必须注意协调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等。

(5)如何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①从思想路线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改变和纠正了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的思想路线。

②从政治路线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工作重心,否定了“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③从组织路线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会后还开展了拨乱反正,纠正了因“左”倾错误而造成的冤假错案。

④从内外政策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對外开放政策取代了原有的封闭政策;会议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这对改变长期以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着重要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标志着从轻视知识、践踏人才转向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认识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逐步形成并发展完善的?

①基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出工作重心转移和改革开放的决策,实现了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的转折。

②形成:1979年,邓小平最早提出和阐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1987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总结了这一理论并使之成为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

③发展:邓小平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

④深化:邓小平南方谈话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⑤成熟: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责任编辑:张太国)

推荐访问:现代史 下册 中国近代 复习指导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