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

农村调研报告 时间:2022-02-10 10:09:01

[摘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通过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逐步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只要我们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继续前进,到21世纪中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00周年时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关键词] 中国的和平崛起; 世界影响; 大国; 发展

[中图分类号] F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1-0014-03

(一)历史中国的发展

从公元前2世纪左右开始的2000多年间,中国曾长期保持世界强国的地位。尽管在公元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以及法、英等西方国家通过内部变革和外部侵略逐步强盛起来。但自那时以后,中国的经济及综合国力仍长期领先于世界各国。从15世纪到19世纪初的400年间,“整个全球贸易以亚洲特别是中国和印度为中心而展开,中国在手工业、农业、水陆交通和海外贸易领域具有非常明显的生产力优势,其贸易持续保持巨大顺差额,尤其在丝绸和瓷器,此外还有黄金、铜钱和茶叶等。欧洲、美洲和非洲对世界贸易网络的参与水平较低,而东方特别是中国则成为输出商品吸引货币(白银)的第一大中心”。(胡鞍钢主编:《全球化挑战中国》)到18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世界总量中的份额仍占28.7%,为世界第一位,相当于21世纪初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世界总量中的份额。而当时,美国(GDP)只占世界总量的1.8%。中国从19世纪中叶开始走向衰落,这一衰落在经济上的突出表现,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DP占世界总量的份额迅速下降,到1870年的50年间,这一比重就下降到16.6%,1890年下降到13.2%,1913年又进一步下降到11%;(以上数据来自麦迪森所著《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改革出版社1997年)这一衰落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就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并由此沦落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中国的衰落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引发了中国人民激烈反抗西方列强侵略和本国封建皇朝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20世纪上半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中国革命的发生和发展,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族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对于中国改变其落后的面貌和重新成为世界强国十分重要。所以,有人就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为中国崛起的起点。(金冲及著:《20世纪中国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然而,无论是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崛起的起点,还是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为中国崛起的起点,大都只考虑政治因素,即只是考虑到正是他们领导的革命才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地位,从而为中国的崛起创造了前提条件。如果考虑到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等因素,并进一步考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等因素,那么,就会得出与上述不同的观点。

首先从经济力量,主要是GDP占世界GDP总量的份额来看,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GDP占世界GDP总量的份额仍持续下降。根据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统计,到1950年,这一比重从1913年的13%下降到5.2%。根据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的计算,在1950年,中国GDP只占世界总量的3.3%。(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83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左”倾的干扰,中国没能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期,到1978年,中国与世界GDP总量的比率进一步下降到5.0%。(胡鞍钢主编,《中国大战略》,第162页)另外,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统计,1980年,中国的GDP(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为4140亿美元,只占世界总量的3.16%。而把经济力量作为重要因素之一对各大国的综合国力进行评估,在1980年,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只占世界总量的4.736%。

从国际影响力来看,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科技水平、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都有了较大提高,但直到70年代初,中国才得以进入联合国,正式成为世界大家庭的一员。尽管可以埋怨说,中国没能及时进入联合国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阻挠,但如果从另一方面看,这种阻挠之所以成功,虽然有意识形态等等方面的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综合国力的水平不高所致;或者是物质力量的较小而与精神力量的发展不相协调,进而削弱了自身发展的潜在力量;或者是各种要素力量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的结构力量不合理。

诚然,在20世纪40年代前期和70年代,美国曾先后两度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来看待。40年代前期,美国把中国作为与苏美英并列的“负责和平的四大国之一”。70年代,美国又把中国作为与苏联和美国并列的“战略三角”,似乎成为有世界影响的三大国之一。然而,中国在这两个时期所获得的国际地位,显然是“国际战略平衡的产物,与中国自身的战略思想和力量,都关系不大”,(“伟大民族复兴的道路选择——论中国的和平崛起”,新华网2004年2月18日)特别与中国的经济力量和综合国力关系不大。正因为如此,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并没有盛行于国际论坛的“中国威胁论”。

(二)当代中国的崛起

中国的崛起显然是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时,即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一个向着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目标前进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郑必坚语)。也有人将这种“崛起”或“伟大复兴”叫做“起飞”。(程超泽著:《中国经济成长之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0-201页)鉴于中国在历史上的世界强国地位,有些西方学者并不将中国从70年代开始的快速发展或“起飞”叫做“崛起”。约瑟夫·奈指出,中国崛起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错误概念,它更是实力的恢复。(Survival, Vol.39, No.4, Winter 1997/1998,pp.65-79. Joseph S. Nye, China"s Re-Emergence and the Future of the Asia-Pacific)萨缪尔·亨廷顿指出,中国经济在历史上大部分时期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20世纪后半叶技术上扩散和非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正在使历史上的格局再现。

还是从经济力量,主要是GDP占世界GDP总量的份额来考查,1978年开始,中国进入经济起飞阶段。根据麦迪森的统计,中国1978年的GDP总值(PPP计算)占世界的比重为5.0%,1995年为10.9%,2000年为12.5%。与中国相比,美国1978年的GDP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为21.8%,1995年为20.9%,2000年为20.7%。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1980年的GDP总值(PPP计算)占世界的比重为3.16%,1995年为8.87%,2000年为11.16%。与中国相比,美国1980年的GDP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为21.96%,1995年为20.73%,2000年为21.64%。根据联合国和美国有关机构的统计(PPP计算),到1999年,中国的GDP总值就仅次于美国,排世界第二位。([美] 约瑟夫·奈著:《美国霸权的困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38页)

尽管以上三种统计的结果有所不同,但都在总体上显示了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的20多年间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中国国情问题研究专家胡鞍钢等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以上三种估计表明,按PPP国际美元计算,目前中国GDP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1/10以上,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1/2。这是对中国经济实力(或相对经济实力)的基本估计”。

1978年以来的20多年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或曰起飞,还可以从中国GDP年均增长率得到进一步的认识。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3624亿元增加到1989年的16909亿元,并一路猛进至2001年的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9.4%,超出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6.1个百分点;1989-2001年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国经济仍保持快速发展,年均增长速度仍达到9.3%,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快6.1个百分点,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的快速增长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与1989年相比,200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由第八位跃居世界第六位,超过了加拿大和意大利,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与前五位的差距也明显缩小。1989年中国GDP仅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的8.2%、15.1%、37.9%、53.3%和45.6%,到2001年,除与美国、日本差距仍较大外,已分别相当于德国、英国和法国的63%、81%和89%。(《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10月14日)20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又进一步攀升至116694亿元,相当于1.4万多亿美元。从1978到2003的25年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增长9.3%的高水平。(http:///html/Dir/2004/03/03/1588.htm)中国的这一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同期发达国家年均2.5%和发展中国家年均5%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针对这一情况,国家统计局的有关专家形象地说:其他发展中国家每走一步,中国就走两步;世界每走一步,中国就走三步;发达国家每走一步,中国就走近四步。(李五一等著:《世纪工程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486页)

即使从包括经济发展因素在内的综合国力的水平来考查,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20多年间,中国的发展也是最快的。1980年,中国的综合国力只占世界总量的4.736%,低于当时的苏联和日本,到1998年就超过了苏联和日本,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其比重提高到7.782%,比1980年提高了3.046个百分点,“属于迅速上升型”。(胡鞍钢主编:《中国大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8页)与此同时,中国与美国综合国力的相对差距则不断缩小:1980年中国综合国力仅相当于美国的1/5,到1990年相当于美国的1/4,到1998年相当于美国的1/3。到2002年底,中国与美国的综合国力比仍维持在1/3:中国为2863,美国为8530。(全球综合国力 TOP15 排行,2003年4月21日最新研究报告。http://www.chinaiiss.org/top/)2004年初,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发布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2020年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用20年左右的时间,GDP总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基本完成工业化,中国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三名的行列,同时基本达到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要求。

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受到西方国家的封锁,同前苏联关系破裂之后,使中国完全处于美苏两个势力范围的包围之中。虽然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了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和完整的国防体系,特别是核武器和人造卫星的研制成功,使中国拥有了象征意义的核威慑力量,但其国际影响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回旋余地却相当有限。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特别在周边事务中处于积极主动的有利地位。其他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从中国的发展中获得的实惠越来越多,“中国机遇论”逐渐上升。寻求与中国合作成为大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中国的周边环境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世界各大国或国家集团在确立自己的国际战略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更加重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或外交力在世界各国中的分值最高。(全球综合国力 TOP15 排行,2003年4月21日最新研究报告)

从2003年起,中国经济又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期。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2003年GDP数据发布记者招待会上指出:“我深深感受到2003年中国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以此为开端,中国进入到崛起进程中的第二阶段,到2020年,中国将基本完成崛起进程。从2020年开始,“中国有可能进入强盛期”;在中国进入强盛期后,再经过30年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00周年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当代中国人,从领导层到全体人民,一个共同的雄心壮志”。(郑必坚:“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学习时报》2003年11月17日)

推荐访问:中国 崛起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