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心怀教研未虚度,笃实科研求真知

农村调研报告 时间:2022-04-15 10:11:39

zoޛ)j馟nހM9ۍtMw49}i8Z个人也会给你也挟一口菜,这就是真心待人。”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常嘱托基层教师,教研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并以实践研究为主,尽快在实际中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1988年邱老师被评为辽宁省优秀体育教师。

勤奋教研 用心探索

柳世能(辽宁省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艺体部主任,高级教师):

由于工作需要,1989年邱老师被调到原铁岭市教育学院,先后任中小学体育教研员,中学体音美教研室主任,高中体育教研室主任。二十五年间邱老师作为教研员很好家地履行了职责,除了对学科指导、研究和服务外,与基层教师有共同语言,他有争创一流的工作精神,善于沟通的工作能力和扎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再加上对学校体育无悔的追求,为辽北学校体育理论建设和教学改革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

邱老师能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开拓教研形式,进行教改创新和科学实验,深度领会教育发展与课改意识,不断学习和实践直接构成对教学的支撑和引领,并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指导教学,培养出大批典型教师,使之成为省、市优秀课、示范课教师及教学典型。由于多年出色的教研业绩,1994年,他被评为铁岭市学校体育先进工作者,1995年被评为铁岭市优秀教师,1992、1994、1996年三次被评为辽宁省优秀体育教研员,2007年被评为东北三省优秀体育教研员,同年,邱老师的教研思想与教研风格《知之自,至于学》,被全国体育特级教师教育智慧与艺术《师之翘楚》优选,1999年被辽宁省政府评为辽宁省特级教师。

邱老师根植于长期的教学与教研工作中,成为孜孜以求的学习者,在实践中获取丰富的经验,他将自己所学、所获及时转化给教师。他多次为省内的骨干教师进行专题讲座、继续教育培训及各种教材教法辅导,还参加辽宁省教委组织的到贫困县支教活动,大面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受山西、吉林和黑龙江省教育部门邀请讲学,到省内知名高校为研究生讲课,在他讲课期间也从不同角度获取很多问题,促进自己深入研究,探寻新知,并形成自己的教研思想。

在实践中邱老师与研究为伴,有效实施教研与教学结合策略,践行教研,让教师获得一种探究精神和理论支撑力量,源于实践又超越实践,引领对问题的剖析、辩解,将对问题的探索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他关注课堂,潜心教研,使教研既激情又理性。他常年撰写学术论文,参加过全国第二、三届学校体育论文报告会、全国学校业余训练学术报告会、全国学校体育青年工作者研讨会、中国第四、五届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报告会、第一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中国教育学会17至21次学术年会,全国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效益研讨会、新中国学校体育50年回顾、全国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论文报告会等,并在上述国家级会议上报告与交流学术论文共17篇,均荣获1或2等优秀论文奖。1984年就在《学校体育》发表《后踢小腿折叠跑》文章,至今在《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杂志和《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教育学刊》等理论刊物发表学术和研究性文章21篇,有丰硕的学术收获,还指导和帮助其他教师撰写了多篇学术文章。

创新教研形式 创造研究模式

张春久(铁岭开原市高中体育教研组长,高级教师):

培养教师成长,提高教师群体素质和理论水平是邱老师的战略任务。成长意味着人格力量的不断提升与壮大,它是教师生命中永恒的主题。邱老师率先在铁岭市成立高中体育中心教研组,组织教师交流、制定计划、集体备课、教学基本功和开展各类教研活动,确实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尤其是自己潜心钻研,以科研为先导,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修养,以及科研行为与践行去影响教师,鼓励教师总结经验,有效启迪了教师对体育文化的思考,伴随着教研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邱老师“以研代培”的教研思想,成为提升教师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他对教研有自己的见解,揭示有些教研活动必须用量化管理;有些教研可以用文化管理(自觉遵守)。因此,他每年都以科研为先导引领教学和安排教研工作,采用多种渠道开展教研活动,如校本教研、案例研究、教学设计、基本功大赛;创造不同形式的教研方式,如示范课、研讨课,引领课、展示课;创新不同的教研模式,如:备课、说课、看课、评课、默课、思课、试课等,促进了教师的快速成长,收到很好的成效。他提倡教师投身教研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经常性探讨,为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开辟了园地,指导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使教研直接服务于教学。教师们一起研究、探讨,能使自己的长处得到发挥,又通过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起到了“扬长避短”的作用,既丰富和提高了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也为体育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教学本身就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对教学的每一项设计和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提高教师研究能力、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要想专业发展,就要不断学习和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在教研中把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分析与研究问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参与科研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承担起“研究者”的任务,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自己,还要研究课程制度、课程理论、课程开发等,更要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法等。教研虽小,但学问大,它能给教师以帮助。自1992年起邱老师曾七次获得辽宁省优秀课指导奖。

立学为先 辛勤培育

贺 明(铁岭市清河区高中体育教研组长,高级教师):

开始实施新课改就像天上的云,我们够不到,邱老师适时为我们基层体育教师搭建一条攀爬的云梯。为让广大教师真正走好实施课改之路,他不光甘为人梯,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他举办的各式教研活动犹如让教师登上云台,看到了路径,还为教师实施课程改革插上了翅膀,使他们在课改的路上迅速起步飞翔。

新课改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学习深度,但一些教师对课程实施还缺乏应有的认识,只是广义的知道,缺乏细致的了解和科学实践。邱老师看出了教师的心理,知道基层教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状态下,缺乏教学改革意识,在实践中又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研人员在获取真知的情况和条件下去引领。他告诉我们,不能凭经验,更不能用一知半解的认识去帮助人家,不然浮浅引导会把教师带入岐途,或使教师坠入更加困惑和迷茫之中。他让教师知道,新的东西应该很好的推敲,教研层不能随意地对基层教学施加某种意向,否则会导致思想混乱。在接受上一级培训后,他也是边学习,边摸索,因为对学习和培训那点事,邱老师心里更有体会,你让基层教师静下心来,坐下去主动学习比较困难,你必须用不同的教研形式和变换不同方式去激励和约束,比如:规范教学行为,选择和配备教材,同课异构,抓教学设计、抓引领课、抓教学效果等,去认识新课程,要把握好方向,不能把非主流的问题做为学习目标。此时,邱老师作为教研员不是更多地传递知识,而是更多地激励基层教师思考,让他们不断学习和吸收由课程改革所提供的新知识,引导在教学中积极地加以运用,从中发现切实可行的途径。这样教师自己就会思考,就会去求教,就会让教师投入更多的学习意识,并在研究中体会到学到新知识的乐趣,使教研逐渐变成自觉的行动,这就是他“立学为先”的教研战略,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邱老师在教研工作中有个特点,就是注意消除基层教师对教研员的依赖心理,逐步使教师能独立地从事研究活动。由于教研员是专门从事教学研究的,一些学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惯性:只有教研员来了,教研活动才能开展起来,教研员走了,研究活动也就告一段落了。其实教研不是教研员的专利,埋头教书也不是教师的惟一职责。在教研共同体中,教研员要学会唱配角去引领和帮助,而教师要学会唱主角去应用和提升,如果以教研员替代教师的研究活动,以教研员事无巨细的指导替代教师自己的思维与反思,研究也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教研执著 科研求真

谢 红(原铁岭市教育学会秘书长,高级教师):

教学是科研的基础,教而不研,研而不思,就不会成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教师。教育在发展,众多影响和困扰体育教学发展的问题存在,这些都是在实践中开展体育科研的动力,也是在学校开展体育科研的优势。如果自己能在下一节课中控制一些因素,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并取得一些成效,又能将教学中的经验、心得、体会记下来,日积月累,并提升到理论层次,经验转化为成果进行推广,这就是研究。邱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教研员绝大多数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较长时间地工作在学校教学第一线,且经过多年的基层教育工作的磨练,对一个地区的教改和教育活动比较熟悉。邱老师外出学习和参与高层次教改活动较多,新的知识信息较大,视野较为开阔,他能够将经验带回本地区,针对学校教学实际开展各种教科研活动。他常说:教师直接接触学生,在教学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教育事实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对此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求有所改善,这就是科研。教师不能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要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而教师发现的问题多具有实践性,缺少文化基奠。因此,邱老师就因势利导,强调在研究中千万不要忽视了民族文化,只有将体育和文化结合起来,今后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一个体育项目的生存要靠文化,而推广一个项目则要让人记住文化根源。

1991、1995年邱老师的教育科研成果先后获铁岭市政府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999年他被评为铁岭市教育学科带头人;2006年被评为铁岭市自然科学带头人;2008年被评为铁岭市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称号。2005年被评为辽宁省体育科学学会优秀工作者;同年荣获辽宁省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2006年荣获首届“中国教育学会奖”科研成果三等奖。2009年荣获辽宁省首届基础教育领域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并受辽宁省教育学会邀请作教育科研报告。虽说邱老师在教科研中获取了很多成果,但他说:我这一辈子里能干出几件事,我感觉这辈子没白活,如果追求那种完美的极致,那可能需要你一生的努力,一生的奋斗和一生的劳动。那么也可能追求到,也可能追求不到,但是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很大的满足。

倾心科研 引领教学

仓 江(辽宁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中心体育艺术部主任):

邱老师是我省有影响的体育教研员,他既是教研的行家,又是科研的能手。他不光有科研意识,还具备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承担过很多省和国家级研究课题,尤其是通过多年积累总结了民族体育文化的脉络,被中国教育学会立项“重点课题”,所研究的民族体育融入学校体育课程,资源成本低,操作性和可接受性强,具备课程功能的聚集效应和教材形象,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使之掌握更多的健身技能和方法,效果明显。尤其是普及性、实效性高,社会适应性好,并具有典型的教育意义,创造了资源价值成果转化和大面积推广的直观感性实证材料,在我省大面积运用,并形成一种学校体育民族文化圈。

有些教师认为教育科研就是写论文,对邱老师而言,每一次教学经验、学校体育领域中的每一个现象、问题,甚至于每个教材或每节课的一个小细节,都是研究的范围,他所关注的问题就是改善教学。有人曾说过:“昨天的科研就是今天的教学水平,今天的科研就是明天的教学水平。”他从“八五”期间就参与多项省和国家级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分别荣获优秀科研成果奖;2002年“十五”期间邱老师就在中国教育学会独立立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验研究》课题,并挖掘出多项校本教材,使学生获得了运动兴趣和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其研究成果受到中国教育学会谈松华副会长在“十五”科研规划课题结题大会上的表扬,他说:“在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邱志钊的牵头和指导下,几十所普通中小学体育教师广泛参与了《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验与研究》,把体育课程的开发搞得有声有色。”2006年“十一五”期间,为了对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进行深入研究,达到可持续发展,又立项《创造民族体育资源价值研究》被中国教育学会确定为重点课题,深入挖掘民族体育资源作用于课程,使教材建设与民族文化传播能够紧扣中国元素,照顾学生的具体需求,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符合现代课程的需要,符合体育健康课程性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符合终身锻炼的要求。对民族体育的挖掘,有效地传承了民族体育文化,这既是资源积累,也是资源价值,使民族文化遗产得到延续。

教研员与学校教师的教研工作直接相关,因为教研工作主要是学科的指导,而科研工作则主要体现为课题指导,而在实际研究中应该是完全一致的,即指向学校发展与改革。邱老师所研究的课程资源开发即民族体育项目,包括:跳绳、跳皮筋、跳房子、跳竹竿、踢毽子、毽球、溜铁环、珍珠球、踩高跷、荡秋千、晃板、摔跤、打尜等;还有民间的放风筝、拔河(押加)、秧歌舞、雪地走、打口袋、打陀螺、打冰球、滑冰车、抽冰尜、堆雪人、打雪仗、溜冰及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民族文化,理解民族体育的核心价值,由兴趣转变为技能,使之掌握更多的健身方法和技巧,也使教师成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实施民族体育教学后学生很兴奋和喜爱,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吻合,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态度和行为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该课题组将实验经验上升至理论,撰写了20多篇研究性文章,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在论文报告会上获奖;邱老师编写了《民族民间体育》专著,2005年参加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司组织编写《2+1项目》初中、小学“跳绳”教材2册,将前人口传心授的文化遣产,变成有文本可查的记载,为教学研究和后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实践让教师从认识转变为积极行动,并且拓展了民族体育的价值。2010年5月以开展民族体育为主题的辽宁省第二届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教学改革推进会在铁岭举行,展演的民族体育项目,让观摩的各市教育部门有关领导、体育教师感到震撼。并受到国家教育部及中央教科所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于2010年6月在又铁岭市举行了“全国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观摩研讨会”,为反映实践成果,铁岭学校提供了民族体育活动现场和经验介绍,在观摩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中,教育部体卫艺司领导和与会专家对铁岭市中小学生的技能展示给予了诚挚的认可和高度的评价。

编写教材 创造价值

李国祥(原阜新市教师进修学院体育艺术教研主任,特级教师):

从1994年开始我们就被辽宁省教育委员会聘为体育教材编委会编委,邱老师多年来从事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熟知教师对教材的依赖,对教材选择、目标设计、教法体验,学法构成等,尤其对各年级学生运动技能形成不同阶段教法与学法动态结构,都有较高的研究和认知度,知悉教材的编写体例,并具备较高的编写能力。进行课程改革初期,教师本身还很迷茫,课标没有配置教材,使用起来感觉很不方便,而实施者直接参与实践,无时无刻都在寻求教材。省教委适时组织编写教材,邱老师为辽宁省体育教材建设做出了贡献。

教学是教材之基,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学就如躯体,教材就如灵魂,没有教材教师就无所依托。教材是教师最熟悉的,他们都认为教材是许多专家们编写的,无论在科学性、权威性上都是无可挑剔的。然而教材在不同地区的实际使用中,可能存在一些不适应实际教学的情况。因为基础教材在编写时是面向全国的,某些教材难免对一些地域失去意义。因此说,好教材不是想出来的,好教材的使命不是口号,要想打造好教材必须以拥有过硬的教学为前提,没有好的教学作为支持,必然无法拥有忠实的学生和创造健康的基础。邱教师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知道教学的需要和编选教材的使命,更了解教材与教学产生接触的环节就是教材接触点,将其优化就是为学生身心健康创造出价值,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及记忆,他以此为目标,不懈地为之努力,每次都很好地完成任务,他所选择的实用教材即使你不说,不表白也会被其他教师所铭记。

邱老师连续十年先后参加编写辽宁省初中、高中体育课本,共计36册;参编辽宁省继续教育《体育教学指南》初中、小学参考书2册,1999年被省教育厅聘为辽宁省九年义务教育大纲编写委员会委员,参与制定体育教学大纲和编写小学《体育与健康》实验教材2册;参加编写《辽宁体育与艺术》《魅力辽宁》地方教材2册;参加由光明日报社组织编写的《典型课示例》等。

笔耕不辍 精益求精

田永民(铁岭市教育局体育卫生科科长):

多年来,邱老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和实践,为了给教师提供参考,引领教师改进教学,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整理编写成实用的工具书,传授给教师,他先后撰写出版八部专著。他这种勤奋求实的精神激励着周围的教师奋进。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他在长期教研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收集的民族民间体育素材,都用文字记录下来,经实践进行佐证,求真求实,并用写作发展自我,他的教研经验和作品将成为辽宁学校体育的宝贵财富。

研究意味着超越他人,要达到超越他人的境地,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研究总是与持之以恒的勤奋联系在一起的,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人注定要一生勤奋,但仅凭勤奋还不够,勤奋必须结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脚踏实地的探索精神和能力,才显得更有价值。邱老师具有宽广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敏锐的问题意识和一定深度的思维;他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自觉、主动、积极地去研究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积累经验,并在此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邱老师从事教研时遇到各类创新与发现,困难与问题都用文字记录下来,并将多年在实践中获取的大量材料和记载,进行总结、探索、研究、升华,又从教育体系和实践对象出发,编写出作品,再服务于教学实践。

1993年他出版了第一部专著《备课指要》25万字,原国家教委体卫司副司长曲宗湖教授,原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编辑部主任王占春教授分别撰写序言,并为该书题词“精益求精”,两位全国著名的学校体育专家,给予该书很高评价。该书还被中央教科所等三家单位评为优秀科研成果;1994年出版专著《体育教学辞典》27万字,被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评为全国学校体育改革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0年又先后编著《学校体育论文写作》《课程内容与教法选择》《民族体育传统体育选修教材》《校本课程与体育教材开发新概念》《有效教学和谐课堂》《民族民间体育》,均由高等教育、光明日报、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他还参与《体育教学艺术》《教育科研基础》《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等参考书的编写。■

推荐访问:笃实 真知 虚度 心怀 教研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