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途径探索

农村调研报告 时间:2022-04-15 10:11:45

【摘要】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亚健康状况,这是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的重要障碍。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向体育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目前体育教学要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中图号】G807.4【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8)11-0106-01

University sports teaching and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LI Qinsheng

(MianYang Normal College, sports department,Shichuan,Mianyang,621000,China)

【Abstract】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generally hav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 It seriously affects university student"s study, life and development. New sports and the healthy curriculum standard requests teaching workers raise the student psychological healthy level. How does the university sports teaching promotes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y development, raises the student"s healthy standard, is a question which the present sports teaching must study and urgently wait to be solved.

【Key words】sports teaching;psychological health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亚健康状况,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因心理不健康而发生的行凶杀人、轻生自杀的消息不断见诸报刊,湖南某高校一年内有4名大学生跳楼自杀(其中一名为研究生),去年三月南方某高校又出现一起“马加爵第二”的学生暴力犯罪事件,杀死室友2人,同年4月四川某科技大学学生因恋爱受挫杀死女友等。种种现象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有32%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其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问题的占3.9%,重度问题的占0.1%。这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己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为落实“健康第一”教学指导思想的障碍,是体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只有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体育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体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特殊的作用,对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而且要完善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实行全方位的体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提高学生的心理活动能力,目前没有一套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实践方法体系。本文就如何利用体育的学科特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作一些探索,实现体育教学“健康第一”的课程目标。

1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解释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病或不虚弱,而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的最适应状况。学校体育教学课程目标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实施个性教育。在教学中要注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放在首位,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为目标,强调体育与健康知识运用、技能和情感共同发展,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上,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体能技能教育和自我锻炼能力融为一体,为培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鲜明的个性以及较强适应能力的现代大学生提供保障。

2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

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显著差异是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即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融入到学生的情感世界中。教师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力量,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俱有重要的作用。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心理需求和对教师的敬重。老师的言行举止、他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包括他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种有针对性的正确表情的声音与语调,都会形成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有效化解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遇到困难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和畏惧心理。体育教师健康

的心理和良好的文化素质以及必备的心理学知识,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

3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教材内容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心理学研究表明,体育教材的活动性开放性刺激性变化性技巧性和竞争性等特点是激发学生积极运动的动力和主要因素。它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此我们在选择教材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选择教材要符合教与学的相融性,处理好教学目标与学生运动兴趣的关系。第二、要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以身体练习为主,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相结合,把掌握知识技能与发展心理素质相结合,选择能强化学生心理健康的教材。第三、要适合青年学生的年龄特征,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所选择的教材内容在难度上具有挑战性,但并不是难倒学生,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去获得成功的体验,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标。

4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体育教学中,要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选择应用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体育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上,总是跳不出灌输式技能教学模式,学生被教师牵着走,按预定的教学模式和步骤进行,并且不准学生越雷池一步,学生根本不可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掌握,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运动技术的要求上,并且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习惯停留在步调一致、一刀切的教学组织形式上,很少考虑到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甚至由于教学方法或组织形式选择不当,部分身体素质差、体育基础薄弱、运动经验少的学生对技术上有一定难度,有一定危险性的教材缺乏自信心,在统一的身体练习过程中常常不能完成基本动作,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过多地注重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运动技能的获得,而忽视了学生自我身心的发展对体育的需求,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巩固。这种状态反映了传统的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缺陷,降低了体育教学应有的功能和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益。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利用和挖掘体育学科的特点及潜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①从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教学风格和教学条件出发,扬长避短;②从学习的内容与体育教学的动态性、身体练习的实践性、人际交往的立体性和教学效果的综合性出发;③从学生已有的体育基础、学习能力、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在落实这一原则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学组织方法的运用要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到体育教学活动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自我表现机会,并创造条件给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第二、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竞争、合作、走向成功中相互理解,相互接纳,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良好行为,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和学习的能力。第三、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承认学生在发展中的个体差异,不歧视学生,不追求统一的考核标准,实行多元化考核标准,分层区别对待,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都能有所提高。第四、使全体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让不同层面和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都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成就感,尤其对那些情绪低落,易受挫折的学生,更要为他们提供条件和机会去体验成功,从而让他们相信自已的实力,增强自信心。第五、充分挖掘教材的兴奋点,在进行一些枯燥乏味的教材教学时,要寻找出一些能使学生感兴趣的因素,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情绪不断变化,吸引学生对该教材的兴趣。

体育课程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并不能自动地、当然地得到发展,不同的课程形式、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因此,高校体育应当改革现有的体育课程形式,建立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体育课程模式,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的教材、教法和组织形式必须考虑到对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作用,同时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在学生发展体能、掌握运动技能的身体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发展。我们不能离开发展学生体能、技能这一基本点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自我练习能力上。学生只有具备了自我锻练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课余的体育锻练和日常生活学习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5参考文献

1钟启泉.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承亮.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J].中国大学生2003,9

3钱杰试.论体育课对大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0,5

推荐访问:体育教学 途径 探索 大学生心理 健康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