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峨边:“亲情工作法”架起干群“连心桥”

自我介绍 时间:2023-07-23 09:30:27


打开文本图片集

近年来,峨边彝族自治县结合彝区实际,探索出基层党组织沟通服务群众的新途径——“亲情工作法”,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九大员”作用,创新彝区群众工作方法,加强彝区社会管理,形成了亲情式的党群干群关系,夯实了党的群众基础。

“赶”出的是人情 收获的是民意

前不久,该县觉莫乡茨竹村村民乔吉盖布家喜气盈门,他的女儿出嫁,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傍晚时分,他家还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乡党委、政府负责人一行。他们手提礼物专门前来向主人表示祝贺后,便与参加婚礼的其他村民亲切交谈起来。宣传政策法规、告诫大家要注意饮食卫生、酒后不能开车、车辆不能超载、回家路上要相互照顾……同时,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

长期以来,在边远的彝区,婚丧嫁娶自办宴席往往伴随着打架赌博、传染病蔓延、酒后超载、疲劳驾驶等重大事故的发生,又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手段。为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方法,该县结合彝乡实际,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寻找到基层党组织工作与群众满意之间的“结合点”——“亲情”,把群众当作亲人,探索出了“亲情工作法”。“亲情工作法”就是在群众红白喜事时,由乡、村两级党组织派人参加“赶人情”,以示祝贺或慰问,形成亲情式的党群干群关系。在这种融洽、和谐的氛围中,乡村党员干部发挥慰问员、安全员、监督员、调解员、观察员、宣传员、计生员、倡导员和电教员“九大员”作用,使各项群众工作在友好、轻松、互信的状态下顺利推进,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

通过推行“亲情工作法”,各项工作得到村民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从“强制推行”转变为“自然而为”,村民自觉、主动配合,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2010年4月,峨边境内发现“5号病”。新林镇党委通过调查了解,该镇黄泥村的大部分群众都从镇境外购买生猪,有可能带来传染病。为了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在沙库玉芝为公公办丧事时,镇、村干部前去“赶人情”慰问,同时利用沙库玉芝家四方的亲朋好友都来赶礼之际,大力宣传如何防治“5号病”的知识,受到村民们的欢迎,有效预防了该病在新林镇的发生,为村民养殖增收筑起了一道防线。

缩短的是距离加深的是感情

上门“赶人情”,送去一份温暖,缩短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干群感情。2011年6月,毛坪镇上游村的低保户介达弟弟的父亲突然死亡,这对本就贫穷的他来说真是雪上加霜。镇党委、政府派乡村干部主动前去吊唁,并为他送去猪肉、大米和现金,帮助他办完了父亲的丧事,渡过了难关。介达弟弟感动得泪流满面,激动地说:“你们比我的亲人还亲啊!”事后还特意到镇党委、政府感谢,并表示今后一定要配合好镇村的工作。

感情融洽,为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以前彝族群众举办“红白”喜事时,来一批客人杀一头牛或杀一只猪、羊,他们以杀猪宰羊的多少,衡量主人的地位和财力的大小,有时办一场“红白”喜事多的要杀几十甚至上百头猪羊,而真正吃掉的却不到一半,如果是夏天,浪费更大。2010年,依乌村张某某去世,前去“赶人情”的乡村干部引导家属移风易俗,改变“来一批客人杀一头牛或杀一只猪”的习惯。张家接受了建议,而以“够吃”为标准合理准备,避免了攀比浪费,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树立起了节俭的婚丧新风。

改变的是作风 赢得的是民风

“赶人情”自然而然便融入到群众中间,把乡村干部从空洞的开会说教中“请”出来,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工作,面对面与群众亲密接触,实打实解决实际问题,工作开展起来“容易多了”。乡村干部成为“九大员”。改变的不仅是“身份”,也是工作作风。推行“亲情工作法”,使各项工作在友好、轻松、互信的状态下顺利推进,促进了工作方法从“强迫式”向“亲情式”转变、工作效果从“强制推行”到“自然而为”的转变、党群干群关系从“路人”到“亲人”的转变,既推动了移风易俗,又形成了良好的办事作风。

推荐访问:干群 架起 亲情 工作法 连心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