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自我介绍 时间:2021-07-07 10:08:28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回顾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总体上的判断:山西乡村旅游整体起步较迟,和其它省份相比发展较晚,但速度很快。针对游客对于山西乡村民俗风情感兴趣的程度,山西省旅游部门曾于2012年对此进行了相关的数据统计。统计结果表明,当年游客中有45%的游客对山西乡村民俗风情感兴趣,首次超过了文物古迹的比重。这样的结果预示着山西旅游行业将进入以体验民俗,融入自然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增长点。2013年,乡村旅游成为山西省旅游发展的重点工程,省旅游局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治扶持政策,使山西旅游业迈入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4-0030-06 中国图书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1 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2014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2 6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178.73亿元。2015年,山西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2014年相比,同比增长了130.77%,旅游接待人次约6 000万人次;旅游收入相比于2014年,同比增长了67.85%,旅游收入总金额数约300亿元。仅仅一年的时间,山西省乡村旅游人次增长131%,乡村旅游收入增加68%,可谓井喷式地飞速发展。此外,山西于2013—2015年底,乡村旅游示范点和休闲农业示范点数量不断上升,到2016年,山西省的乡村旅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见表1)。

山西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步发展阶。这一时期内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依托乡村自身条件来进行,由于缺少政策上的支持导向,全省乡村旅游业出效益不是很理想。第二个阶段是规范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在这一时期,山西省乡村旅游业从上到下,通过深入学习,大力改进开发模式,弥补了上一阶段的不足,产业效益得到了大幅度增长。尤其于2006年,山西省把乡村旅游作为全省产业发展的重点,并首次列入了山西省‘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当中(见表2)。

此外,为了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山西省于2015年制定了诸多相关政策,并明确了未来3年乡村旅游业的产业规划,强调了要通过发展旅游脱贫的方式对贫困村进行扶持。凭借良好的产业规划引导,还有政策的大力扶持,山西乡村旅游将会快速地优化升级。

2 常里岩村概况

2.1 常理岩村概况

娄烦县杜交曲镇常里岩村位于娄烦县中东部,地处汾河水库下游,石楼深山中部。村庄距娄烦县城25km,距古交市27km,距太原市67km,距汾河库直线距离约6km,道路距离10km。经省道S252、S217、S215、以及太佳高速等公路易到达本区。娄烦县作为太原市国家级贫困县,因生态条件好,在太原全域旅游规划中属于自然风光生态保障区,常里岩村属于该区域的生态优势区。目前,新修的土路基宽7~8m,长度约3km,与省道S252相接。另一条跨安子沟的进村支路正在修建土路基之中,可形成村落区域环形车行路线。(见图1、图2)

2.2 自然环境

娄烦县位于太原市西北部的吕梁山区腹地,地势西南高东北地,山脉较多。位于县域中东部的常里岩村,为低山丘陵区,村落平均海拔高度约1 200m,最高处的石楼山顶海拔1 760m,石楼山与村庄的高差高达560m。山梁与沟谷多,多呈东西走向,平地稀少,只见于黄土梁顶与黄土峁顶面。地表多为黄土覆盖,有少量奥陶系下伏基岩出露。山梁两侧分布较多的黄土梯田。村域地貌呈现“三梁夹两沟”的格局。常里岩村旧称“长岭村”,是由长岭岩的名称演化而来的,长岭反映了当地的地形特征。沟谷内有少量泉水。季节性雨水经沟谷注入汾河水库下游的汾河。土壤母质由石灰岩、砂岩、片麻岩风化形成,主要分布山地棕壤、褐土、草甸土。紧靠石楼山原始森林,山青水秀,空气清新,自然环境优美。农作物种植主要施用农家肥,大部分为有机绿色食品。全县气候干旱,每年约有75%的日子是晴天,光照充足,年降水量较少,年平均降雨约为428mm。

2.3 经济社会

常里岩村地处娄烦县社交曲镇西南石楼山北侧脚下,是个偏僻的小山村,千百年来靠农耕生活繁衍生息。全村实有耕地面积131.33hm2,共有136户,户籍人口345人,贫困人口172人,党员20人。近年来,多数村民外出务工经商上学,留守村民大多以务农为生。主要农作物为土豆、小米、黄豆、玉米等高原农作物,在村农民全年的经济来源靠农田收入,另有少量山羊养殖,是个典型的原生态传统农业村。在扶贫干部与村支两委的带领下,2016年村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不足1 200元提高到了1 800元。据了解,整村将搬迁到娄烦县城。

2.4 历史文化

常里岩村是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村,除娄烦地方传统文化外,还有独特的红色革命旧址遗址,彰显浓厚的红色革命历史文化。娄烦县历史悠久,先属春秋时期的楼烦国,后是郡镇县之名称。最重要的民俗节庆为春节,包括备年货、做年饭、大扫除、敬神、上坟祭祖、辞旧迎新、拜年、送五穷等,具有华北、山西、太原等不同地域概念范畴内的汉民族文化特质。

娄烦县有一定影响的文学作品有:离休干部李有奎著的《树根造型与根艺品欣赏制作探索》;李国成编写出版的《娄烦概览》、《娄烦史话》以及其学术论文《孙悟空原型是娄烦人》等;李梦白编辑出版的《娄烦古今诗文集》;郭俊生编写出版的《曲终人散》、《水滴石穿》等。

3 旅游资源发展分析

3.1 资源赋存

3.1.1 古生物化石群。本区的三趾马红土层中发现华北第三系三趾马化石群。主要古生物为三趾马、古象、古犀,以及原始的牛、羊、鹿等,以三趾马最具代表性,故称为“三趾马化石群”。分布地点主要为村落南侧的低地沟谷内。三趾马红土层厚度约3m,主要为粉砂与粘土组成,颜色橙红,本地层层位稳定,在村子周边的沟谷内均有分布。近年来,村民采集出较多的古生物化石,较大的块体达几十千克,一颗牙齿重达3.5kg,当地人跟這些古脊椎动物化石叫“龙骨”。亚热带动物化石群表明了当时华北的气候条件为湿热的亚热带环境,水草丰美,动植物繁盛。因在山西保德发现早、研究早,化石出土丰富,“三趾马红土”又称为“保德红土”。根据土地环境的一致性与相似性分析,本区发现的三趾马化石群与保德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群面貌一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3.1.2 红色旅游资源。村庄内有静乐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娄烦县原属静乐县)(1941-1943年)、八路军120师第358旅第6团、第7团两个团部旧址(1941-1943年)、大生产运动静乐县妇女纺织训练班旧址(1941-1943年)。一个县政府、两个团部驻扎三年,表明这个村庄易于隐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也表明了这个村庄有优良的群众革命基础。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1941年至1943年期间,120师师长贺龙,政委李井泉,358旅旅长张宗逊来常里岩村指导抗日工作。七团政委杨秀山将军、曾坚修将军、罗贵波、康世恩等领导人都在本村长期坚持领导抗日工作。静乐县委县政府领导李国珍、刘纪武、刘耀武、王海霞等同志领导本县军民抗日支前工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3.1.3 宗教文化古迹。村内有关帝庙、龙王庙2座寺庙,位于同一个院落,为上下分布的寺庙,称为庙院,正房关帝庙,侧房龙王庙。这种两庙合二为一的特色,反映出坡地条件下的村内用地较为紧张。

3.1.4 森林资源。石楼山主要由基岩组成,上覆少量黄土,山顶是该村及周边地区的最高点,其南侧为原始森林,归汾河林场管理。山上密布森林与灌草,主要树种有山杨、辽东栎、白桦、黄栌、油松、荆条、铁杆蒿、锈线菊、黄刺玫等,羊道沟内生长有较多榛子,是优质的山货干果。

3.1.5 地质遗迹。石楼山是一座掀斜断块山,山体广布奥陶系石灰岩,山脚地带的各条山梁上覆盖第四纪更新世马兰黄土,黄土内分布多层钙质结核形成的姜结石。羊道沟为石楼山北侧的深切“V”形沟谷,谷底发育隘谷,蜿蜒曲折,形态优美,内有典型的褶皱与断层构造,在褶断处有天然溶洞两个,按距村近远分别被称为“前石窑”与“后石窑”。雨季,沟内还有跌水与瀑布。石楼山顶有一个巨型石芽,下有浅溶洞一个。登临石楼山顶,极目远眺,景象壮观,心旷神怡,可见沟谷、森林、村落,能见度较高时可见古交市、汾河河道、汾河水库等。

3.2 种类多样

3.2.1 原始生态,返璞归真。几百年来,当地村民以农业为生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生活方式也颇具传统风格饮食、服饰、节庆等极具原生态性。

3.2.2 多样农业,乡土风情。农、林、牧、养殖等全面开展。瓜果等农产品。还有枣树、核桃树等经济林木利用荒山、草坡发展畜牧业,并开展家禽家畜的养殖周边较大范围也无工业,民风厚道热情

3.2.3 古、黄、红、绿、白五色资源。古:古村落、中国三趾马化石群关传说。黄:黄土高坡、黄土梁、120师的两个团队驻扎三年、静乐县抗日民主政府县妇女纺织训练班等在本村驻扎三年两个八路军团部,表明了这个村庄的红色革命传统。庄稼、草坡、清泉、碧水、无污染无公害农产品等稀有珍贵。

4 乡村旅游发展SWOT分析

4.1 优势

4.1.1 原生态的山地农业旅游资源。常里岩村自然生态和人文文化交相辉映。本村地域由山体、黄土梁与沟谷组成,传统农业为根基的原生态优美,环境自净能力强,空气清新。优美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吸引企业投资的重要筹码,也是城市人口闲暇时间旅游的好去处。常里岩村在历史上的传说有很多,是村庄独有的特色历史文脉资源。

4.1.2 便利的区位条件。作为太原市的郊县及生态保育区的有利区位条件。娄烦县为太原市郊县,本村位于娄烦县东北部,更加紧临太原市。这种区位优势决定了主要可以吸引太原市的大量游客,然后再向周边区域扩展,开拓省内外其他市场。

4.1.3 环境优美,资源独特。本区主要由山地与丘陵组成,形态优美,自然天成,天作地化,具有优异的自然生态形貌之美。村域约20km2,人口仅300余,可谓地广人稀,无基本农田保护的负担,用地充裕,也无其他特殊用地条件制约,这就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优势条件。本区的中国三趾马化石群颇具开发利用价值,不属于保护区范围,是本区宜重点开发的独特优质资源。

4.1.4 “常里岩精神”具有优秀的感召力。在村支两委与本村达人的带领下,集资、集力、集策的团结奋进态度;虽是贫困县的贫困村,但不等不靠不要的自强意志;在外创业发达的村民达人奉献家乡、建设家乡的根土情结;努力拼博,发展新产业的开拓豪情;紧跟时代潮流,落实党和国家倡导的时代责任感;真抓实干的踏实作风;变依靠输血为自发造血脱贫致富的正确作为;如此等等,构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充满正能量的“常里岩精神”。这种精神实质,无疑会成为娄烦县乡村旅游开发的强大支撑、有力示范,同时,必将成为新时期太原市、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楷模,值得弘扬与推广。

4.2 劣勢

4.2.1 地形崎岖,内部现状交通欠佳。由于是山地沟谷区,山体多,沟谷多,因此交通可进入性较差。受古郊市的阻挡,娄烦与太原之间可谓虽近远隔,只有省道与古交相连,因此,本区外部交通条件决定的可进入性相对较差,而且,地形所限的内部交通条件不佳。

4.2.2 尚未形成品牌,缺乏市场感召力。娄烦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旅游新产业发展步骤较迟。本区旅游资源条件虽然尚好,但是目前还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没有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做大做强,形成应有的明星景区或核心景区,在市场上更是缺少感召力。

4.2.3 基础设施薄弱,资金压力大。目前,只进行了初步开发。未进行旅游开发的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田野、山地、森林、村落、公路等众多的元素勾画出油画世界里典型的梦幻景观未得以充分施展。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缺乏,不能满足现在的市场需求。

4.3 机遇

4.3.1 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旅游业列为国家战略性主导产业,山西省省委省政府也确立了“旅游强省”发展战略,太原市、娄烦县、杜交曲镇也对乡村旅游发展很重视,出台了相关鼓励与扶持的政策措施,新近完成了娄烦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一批乡村旅游景区点正在快速兴起。

4.3.2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日益受到城镇居民青睐,需求日益旺盛。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方式逐渐呈现多元化,乡村旅游也成为当前炙手可热的消费方式,人们的支出发生了重大改变。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主流,从而乡村也成为都市人休闲游的重要目的地。

4.3.3 太原市已启动全域旅游产业的发展。2017年初,太原规划了“一环一带三区”的全域旅游格局,构建了省会城市全域旅游格局新框架。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太原市将抓好优化完善空间布局工程,构筑“一环一带三区”旅游发展战略,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未来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据了解“一环”是指娄烦县周边旅游文化景观;“一带”,即汾河生态景观带;“三区”即阳曲黄土风情农耕文化区、清徐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区、娄烦自然风光生态保障区。这种精确定位有利于娄烦各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4.4 挑战

4.4.1 周边县市强势乡村旅游品牌的冲击与资源的同质化竞争。与娄烦县同属太原郊县市的清徐县、阳曲县、古交市,近年来,依靠太原巨大城市居民市场消费群体的巨大需求,开辟了多种类型、不同规模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点,有些已经发展为成熟的旅游景区,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在这些名牌的重压之下,常里岩乡村旅游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和核心吸引力,很难在市场上引起关注。

4.4.2 乡村旅游开发常出现大同小异,突出特色的创新任务重。乡村旅游的开发目前在国内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常里岩乡村旅游如何依据自身情况,走出一条独特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这将是本村及规划设计单位对本区乡村旅游开发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为重要创新目标。

4.4.3 游客对乡村旅游综合服务的质量需求日益提高。旅游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对促进地方各行业的发展,拉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旅游业同时也是一个脆弱行业,并不是“神丹妙药”,也不是“低投入、高产出、无污染、见效快”的经济产业,更不是“一朝投入,一劳永逸”的产业。即使是一流的资源也需要一流的开发、一流的管理,否则难以持续吸引旅游者。旅游开发需要较大的投入,特别是前期阶段。

4.5 小结

综合以上分析,目前常里岩乡村旅游开发正逢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在娄烦县资源分布广泛却无法叫响“旅游强县”的情况下,在面对清徐、阳曲县乡村旅游发展强势的冲击下,常里岩村旅游只有另辟新径,将自己的优势资源最大化,另外独创稀缺的乡村资源。将乡村游做大做强,造独具乡村风情的休闲度假胜地,努力成为娄烦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突破点和创新点。紧抓当前山西省内旅游由“观光时代”向“休闲度假时代”跳跃式发展的机遇,大力开发太原相关旅游产品,填补旅游产业链条的缺口,实施错位发展战略,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追捧的热点。

5 推动娄烦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5.1 加大政府主导力度,完善基础设施规划

首先加大对旅游的资金投入,着力抓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市场运作,对投融资体制,要做到不断创新,同时兼顾好乡村旅游建设的进程;其次是根据旅游的实际进展情况,制定合理的旅游法制并不断完善,加大执法的力度,做到执法行为的规范,并把安全意识放到首位,对其不断巩固和加强;再次在旅游资源方面,我们要把开发与保护放到同等地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树立绿色旅游的发展理念;最后在旅游单位发展方面,要加强相关的组织保护力度,根据国家下达的旅游管理的措施和规范,统一省、市、县、乡、村的管理标准,做好有关旅游的法制建设,给予相关的法律保障,保障旅游优惠政策的合理实施,保证旅游建设资金的有效投入,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发展环境。

5.2 开展四季旅游,重视生态保障,加强旅游安全

春夏秋冬各有适销对路的产品,以实现全年旅游,并作为太原市全域旅游的重要节点,这是首要应实现的愿景。作为太原市全域旅游框架“一环一带三区”中的娄烦自然风光生态保障区域的一部分,以乡村休闲旅游为发展目标,主要适度开发生态型休闲产品,应是开发与保护并存的合理选择。景区开发中要注重生态修复、加强安全、保障和谐。本景区的自然山水景观独特,但土壤、水、植被等方面的提升修复也应成为重要环节。建立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对于山水休闲旅游地颇为重要。本景区面积较大,山梁与沟谷高差大,地形复杂多样,旅游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要重视观光游览、休闲住宿、娱乐体验等方面的游客安全。根据景区可能的承载力,确定适度的游客容量。加强调控,解決好用地、社区参与、旅游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保障旅游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综合效益的最优化。

5.3 突出本村特色,与周边景区连片协调发展

在旅游要素、旅游产品、旅游产业链条等方面与周边的汾河水库、高君宇故里、孙悟空原形人物故里、下石家庄汾河湾、潘家庄农牧园、云顶山、汾河二库、扫石神龙峡、王封一线天、等景区实现共享、互通、互推等的全方位对接,解决好景区间相互联系的瓶颈问题,满足各种旅游市场需求,打造娄烦县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

5.4 以市场营销为突破口,提升区域乡村旅游品牌形象

经济落后的地区要想实现旅游快速发展,应该把打破当前销售市场,加速营销产品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根据旅游的需求来设立我们的发展方向,把主要力量放在生态产品的开发上,结合乡村休闲度假的特色,实现乡村生态产品的品牌化;另一方面是建立发展乡村旅游的名牌,提升旅游市场的内在动力,同时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利用乡村本土的资源和文化特色,结合自身的优势,促进旅游全面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庆雷,唐跃军,李秋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责任及发展战略[J].农业经济,2007,10(1):6~8.

[2]任同珍,平原,赵志峰.娄烦县提前超额完成全年扶贫任务[N].太原日报,2015-10-20(004).

[3]弓志刚,李亚楠.乡村旅游产业链共生系统的特征及模式的演化和构建——以山西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01):73-77.

[4]赵红林.山西省乡村旅游质量分级评价标准研究[J].中國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02):207-212.

[5]郭娟.乡村旅游发展关键成功因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6]栗美霞.山西省乡村旅游建设逐渐走向标准化[N].山西经济日报,2016-07-04(004).

[7]何增武.山西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初探[J].科学决策,2008,(11):42.

[8]许倩倩.山西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6.

[9]冯珂嘉.汾阳市贾家庄村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16.

[10]杨洪,邹家红.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3):49~52.

[11]李妍.发展乡村旅游服务新农村建设[J].商业经济,2009,3(1):101~102.

[12]陶玉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7(4):86~89

[13]卢小丽,成宇行,王立伟.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近20年文献回顾[J].资源科学,2014,36(1):200~205.

[14]钟凤,李秀霞.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1,6(1):42~45.

[15]郑杨,周志斌,朱莎.近5年中国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5(1):19~26.

[16]冯学钢,孙晓东,于秋阳.反季旅游与旅游季节性平衡:研究述评与启示[J].旅游学刊,2009,24(1):92~100.

[17]杨光辉.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6):213~217.

[18]江小浦,胡书可,莫于茜茜.江西省红色旅游纪念品设计创新研究[J].艺术设计,2014,3(1):104.

[19]张红英.发展观光休闲乡村旅游的机遇与策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7):228~231.

[20]李卓辉,张晓鹃.近城市型风景名胜区与城市协调发展模式研究——以汾河水库风景区总规与娄烦县总规协调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风景环境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2015:14.

推荐访问:新农村 旅游业发展 思考 农村 建设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