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基于校内资源拓展学生科学探究的新渠道

自我介绍 时间:2021-07-18 10:12:16

【摘要】本文论述基于校内资源拓展学生科学探究的渠道的方法,建议通过挖掘校园文化资源、挖掘校园环境资源、挖掘校园场馆资源、结合学校科普实践活动等,拓展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新渠道。

【关键词】小学科学 校内资源 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A-0085-02

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等。科学探究是落实科学课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但是仅仅依靠课堂上40分钟开展探究活动,是很难达成教学目标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出于安全、时间和经费等问题的考虑,对校外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只停留在设想中,偶尔出去一两次也只是针对部分学生的小范围探究活动,无法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基于此,科学课教师应将目光投向校内,通过发现和挖掘校园内的各种物质资源、文化资源等,结合学校教学科研及科普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课外科学探究的新渠道。

一、挖掘校园文化资源,拓展科学探究途径

(一)结合学校的标志物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标志物是学校的象征,每一个学生对标志物都有着特殊的情结。结合标志物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极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容易得到学校的支持。例如我校的校花是兰花,学校在校园内试种了马兰、风雨兰、文殊兰、吊兰等兰花品种,并将每年的三月定为“兰花节”。科学组的教师抓住这一资源,结合每个年级课程中关于植物生长等相关内容,开展探究活动。今年的三月份,三年级正在进行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的单元教学,要求学生进行种植、观察、记录凤仙花的探究活动,此时,教师组织学生对同是草本植物的凤仙花和兰花进行对比观察。而教学四年级下册《各种各样的花》一课、六年级下册的“生物的多样性”这一单元,都依托“兰花节”展开了探究活动。“兰花节”活动期间,各年级的科学教师带领学生拿着放大镜对校园内数百盆兰花进行了细致的、连续的观察,观察后认真填写记录表,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对比研究,撰写观察报告。

(二)结合学校的课题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当前学校的科研氛围比较浓厚,各校开展的课题研究比较多,不少大型课题往往和科学探究活动都有联系。例如,我校申报的自治区级课题“挖掘二十四节气的育人内涵 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是围绕“二十四节气”开展校园文化的课题研究,由科学组一线教师组织学生亲身参与到日照、气温、降水等条件对本地生态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的研究中,使学生不仅获得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还在实践中提升了自身的观察、操作、记录等能力。

(三)结合校本课程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校本课程是各校在实施素质教育后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开发的课程,课程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科学教师可以多关注校本课程,尽可能从中发现与科学学科相关的课程资源,并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例如我校的校本课程“快乐大课堂”,课堂大、空间大、内容涵盖面广,延伸的课程活动“我与纸的故事”是一个涵盖全年级的科技活动,科学教师结合教材中“形状与结构”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等教学内容,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了“纸有多长”“纸能载多重”“纸桥承多重”“纸环有多大”“纸能飞多远”“纸能立多高”等趣味性强的综合探究活动,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他们在这样的活动中快乐探究、快乐学习,不断积累科学知识,发展探究能力。

二、挖掘校园环境资源,拓展科学探究途径

校园虽小,却五脏俱全,包含着花、鸟、虫、鱼、声、光、电等可以进行科学探究的多种素材。熟悉、安全、和谐、舒适的校园环境,正适合科学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户外探究实践活动。

(一)利用学校绿化资源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绿化作物是植物科学的一部分,利用学校原有的绿化作物,也可以开展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例如,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问询、观察等方式,了解校园内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性。我校科学教师在这方面的引导,主要有:1.结合植树节活动,进行班树认养,让学生参与到树木的养护中;或在重阳节,争取学校的支持,开辟一定区域的绿地,组织学生栽种茱萸、菊花等植物,以丰富校园内植物的品种,让学生能接触到更加多样性的植物。2.组织学生设计个性植物介绍牌,标明“名称、原产地、习性”等信息,促使学生对校园的各种花草树木有进一步认知。

(二)利用学校水域资源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学校内多多少少存在一些“水域”资源,常见的有假山喷泉、人造水景、教学楼“水族箱”等,这些资源都可以成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微小世界”等探究活动的好场所。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七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可组织学生取水采集微生物,然后进行自制微生物標本切片观察活动。授课前,教师先组织学生代表分别到学校里的水稻种植实践田、景观鱼缸、校长寄语水景墙、饮水机等处取一份水的观察样本,然后将这四份水样制成微生物标本切片,再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观察中,学生发现原来每天路过的校园水景的水中竟是一个充满微生物的奇妙世界,而饮水机的水中却“空空如也”。这些校园水域资源,丰富了学生的观察机会,同时便于学生开展与水相关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利用学校的土地资源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城市里的学校“寸土寸金”,但开辟出一片小空间还是可以做到的。我校将原有的花圃改造为“童趣廊”,虽然面积不大,但也足以让学生体验浇水、施肥、松土、除害等种植活动。为了解决班级多土地少的问题,学校还以“竞标”的形式,让各班级向学校上交种植方案,再由学校择优选定种植班级。这样具有竞争性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各班参与种植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梦田”是我校利用种植乐园进行理想教育、科技教育探索中打造的亮点,主要是将假山水池改造成水田,同样以班级竞标的方式开展水稻种植。对于这样的活动,学生极其踊跃,甚至家长们也参与进来。为了更好地开展水稻种植探究活动,学生还给“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写信。袁隆平院士亲笔回信让学生们欢欣鼓舞、倍感骄傲,种植探究的劲头更足了。至今,袁隆平院士的回信和每年收获的水稻标本仍被珍藏在学校的科学宫里。

(四)在校园内的角角落落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教材编写十分接地气,契合学生生活实际,因此在校园各处都能找到与科学课程相关的资源,这些场所理所当然成为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理想场所。例如,我校的卫生角是学生进行“垃圾处理”单元统计分析活动的好地方;大树下、花圃、花丛是学生观察植物、小动物,进行“生物的多样性”“动物”“植物”等单元教学活动的绝佳场所;降水前后的草坪是学生观察比较水土流失的首选之地;跑道、走廊、操场是学生开展摩擦力研究的好去处;食堂烟囱的烟、旗杆上的红旗是学生观察风的好帮手。

三、挖掘校园场馆资源,拓展科学探究途径

学校的教学楼、场馆处处展现着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教师应该利用这些场馆资源,引导学生结合课程知识去分析解释身边的事物或问题。

(一)根据场馆的造型、结构、材料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面对校园内各种场馆,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我们身边的材料”单元、“形状与结构”单元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建筑物各个部位的形状、结构为什么会不同?设计师为什么选用这样的造型?木头、铁、不锈钢、复合材料应用于建筑物不同位置的原理是什么?

(二)结合不同天气、不同时令下校园场馆变化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不同天气、不同时令下校园场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由此衍生出许多问题:为什么教室的温度、湿度在一天的不同时刻有所不同?为什么校园有的地方风比较大,有的地方一丝风都没有?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探究过程。例如,进入春季,南宁常常出现南风天,空气湿度很大,为此,笔者带领学生到学校的不同地方观察积水情况,对瓷砖、粗糙水泥、腻子、不锈钢、玻璃、PVC地胶、木头等近十种材料的积水状态进行了观察比较,并分析了原因,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面材料在南风天“摩擦力”的变化,找出地面湿滑的原因。

(三)基于学校的科普基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不少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科普活动实践基地,例如我校建有科学宫、科技馆、创客室等科普基地。然而,很多时候这些场馆只面对部分科技小组开放,而不是面向全体学生,场馆使用效率大打折扣。科学教师要积极依托这些场馆,结合教材挖掘契合点,把科普场馆作为学生科学技能运用的练兵场,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例如结合“电”“工具和机械”单元,利用科普基地内创客的套材、“机器人”组件等,开展“未来的智能工具”设计制作活动;结合“我们的身体”“磁铁”单元,开展“趣味皮影”活动;结合“形状与结构”单元,开展“班级鸟巢”设计建造活动等。这些基于学校科普基地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課外活动,促进了学生科学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利用图书馆、读书角丰富科学知识来源

每个学校都建设有图书馆和班级读书角等阅读场所,但是由于各种因素限制,不少科普书籍在这些地方往往被束之高阁。如此一来,学生即使喜欢科普书籍,也没办法系统、方便地借阅到。对此,科学教师应主动了解学校现有书籍情况,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科普读物、与教材联系紧密的科普读物,充分利用校图书室空间或者校园一角、班级一角,布置一个温馨的科普阅读室,让学生便捷地阅读到他们喜欢的科技书籍,并能时常聚在一起分享、交流,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及知识储备。

四、结合学校科普实践活动,拓展科学探究途径

当前,全国各级各类科普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依托教材、扎根课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也是科学教师的工作之一。各校的科普活动队非常多,各有特色,各有所长。但是,科技活动队的活动、比赛等不该仅仅为了奖牌和学校荣誉而开展,把活动面局限于少数学生身上也是不恰当的,学校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分批次、分层次组织不同梯次的训练小组,吸引大量感兴趣的学生加入活动队,以落实科学教育的全面性,把科学教育的目标真正落实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上来。例如,我校结合“科技创新活动”,带领学生在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多阅读、多观察、敢质疑、会假设、巧制作、多尝试、会总结,把探究活动提炼成课题,撰写成文,编排成剧,以小论文、科普剧等多种形式呈现探究成果,全面展现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

现今,各校都在校园软、硬件建设上下工夫,校园美丽而精致,极具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这说明校内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科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不要只盯着仪器室的材料,紧盯着校外的一两次活动机会,还要将目光投向校内各种资源,善于发现可用资源,在校园有限的空间里为学生开拓出多种探究新渠道,带领学生在校园这一方虽然狭小但是充满科学知识的小天地里尽情探索。

注: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小学科学课堂实效性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C3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詹锋(1975— ),汉族,广西合浦人,在职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担任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山语城校区常务副校长,研究方向:小学自然及小学科学教学。

(责编 黄健清)

推荐访问:校内 探究 拓展 渠道 科学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