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台湾在美国建构海外形象的五大渠道

自我介绍 时间:2022-02-07 10:08:47

zoޛ)j馟_xiu}m}}O駮_|i]4M9Oi|M9mN]vOx馝个人形象都有加分。

雇用美国公关公司

这是台湾当局积极在美国建构海外形象的另一重要渠道。李登辉当政时,台湾曾以“台湾政经研究所”的名义多次与美国最大的公关公司、并与执政的民主党关系密切的卡西迪(Cassidy Associates)公司签约。2000年7月到2003年7月陈水扁第一任期内,继续聘请卡西迪及其两家子公司替台湾进行游说,花费的总金额约为703万美元。⑨

到了2005年,尤其在大陆制定《反分裂国家法》之际,台美之间的信任已经出现问题,美国有政治家甚至称陈水扁为“麻烦制造者”。为加强对美国政府和国会的“救火”游说工作,2005年3月4日,台湾由“国安会秘书长”邱义仁在台“驻美代表”李大维等人陪同下,首次直接以官方名义,与位于华盛顿,并与时任共和党籍总统布什关系密切的巴伯·葛瑞菲斯·罗杰斯(Barbour Griffith & Rogers,简称BGR)公关公司签订为期3年的合约,每年台湾需要支付150万美元。⑩

该公司主要为台湾当局提供在华盛顿更好的沟通渠道,提供策略咨询服务以及向台湾当局提供对美国联邦政府和特定州政府的“外交”战术、计划及政策。他们还将游说重点瞄准美国国会议员,促成众议院快速通过决议案,请求布什政府对中国反分裂法表示严重关切。台湾试图勾勒一种被中国政府欺凌的弱者形象,以期获得美国和国际社会的同情和保护。

驻美官方或半官方机构的在地工作

台湾当局也利用驻美官方及半官方机构,在经济、文化、教育、侨团等领域与美国各界开展交流合作,建构台湾形象。

如在美国纽约设立的“驻纽约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貌似半官方,却完全有官方实质,处长享受“大使”衔,他们在美国不但代表台湾当局与美国官方打交道,还积极参与美国华人侨界的活动,积极争取侨心。遇到台湾侨团、公司、侨校等成立、换届、节日庆祝等盛事,这些机构的官员都会到场致辞祝贺,体现与侨民同乐。遇到侨民权益受到侵害或者遇到意外,他们也会出面与美国政府方面交涉,表达关切,以同胞保护神的形象出现,成为当地台湾侨民的依靠。每年“双十”庆祝日,他们与台湾侨民、老兵荣民们一起在美国各地举办升旗仪式和庆祝活动,向美国社会宣示“中华民国”的存在。

另外,台湾“行政院”侨委会通过“驻纽约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以“总统”名义在当地任命“侨务委员”,这些委员大都是当地侨界、商界有影响的人物。如“驻纽约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处长高振群就于2008年和2012年亲往新泽西,分别给新任侨务委员江文辉、林映君颁发委任状,江文辉系新泽西台湾商会会长,而林映君时任新泽西台湾同乡联谊会会长,也是台湾地区二次政党轮替时“马萧新泽西后援会”的负责人。他们在台湾地区选举捐款、后援、组建回台投票团、组织台湾侨民联谊活动和台商的在地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骨干作用。

还有,在纽约(当然在美国其它重要城市也有)设立的“纽约中华新闻文化中心”、“华侨文教服务中心”、“驻美投资贸易服务处”、“交通部观光局驻纽约办事处”以及“中央银行驻纽约代表办事处”等以官方或半官方面目出现的机构各司其职,有的为台湾与美国的经贸交流提供服务,帮助当地侨民与美国企业做生意;有的积极扶持在美文化社团活动、中文学校的华文教育,帮助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等。这些机构在当地为建构台湾在美国的形象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美国当地台湾民间团体

由于历史的原因,来自台湾地区的华侨在美国组织的民间团体相当多,而且他们涉及当地各个行业,和主流社会民众多有互动,因此在美国官方,尤其是美国民众中建构台湾和台湾人形象上的作用不可低估。

仅以紧靠纽约的新泽西地区为例,据《汉新月刊》2014年《汉新手册》统计,台湾背景的民间社团有近百家。这些社团虽然有大有小,政治倾向有蓝有绿,但由于他们在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星罗棋布,活动丰富多彩,如商会活动邀请主流商家参与;中文学校开学闭学汇报演出邀请当地官员、外籍生家长参加;各类文化、体育方面的演出、比赛都有许多当地主流的政府和民众参与等,加上台湾人与美国当地人通婚较多,因此影响不可小视。

华文媒体

在1990年美国《侨报》诞生之前的美国大纽约地区,有影响的华文媒体几乎清一色是台湾人办的。即使在中美建交、台湾当局被逐出联合国后,美国许多华文媒体在称呼“驻纽约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的处长时,依然以“大使”相称。可以说,约20年前,美国东部地区的主要华文媒体《世界日报》《星岛日报》《明报》以及当地的社区小报基本上一边倒地亲台拥台,为所谓自由台湾歌功颂德。而且,几乎所有报纸都用台湾人习惯的竖排版,他们积极报道台湾新闻,却没有大陆新闻专版。加上当地有影响的传统华人社团当时几乎都是拥护“中华民国”的,所以地方新闻版也充斥着这些社团的活动信息。

后来台湾出现第一次政党轮替、媒体去党产化、蓝绿对立,岛内矛盾上升,陈水扁调整侨务政策,海外侨民沦为二等公民,造成台湾侨民不满,再加上中国大陆经济腾飞、来美留学和投资等骤增,美国华人读者群结构出现了历史性转变。为了因应这些变化,在美各华文媒体纷纷改为横排版,增加大陆新闻版面,内容也趋于中立和客观。如《世界日报》在2002年就将编排方式从竖排改为横排,报道开始多元化,开设大陆新闻版,积极招募有大陆背景的记者,客观报道大陆新闻,明确指示记者在称呼“驻纽约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处长”时不能用“大使”一词等。该地区各华文媒体也纷纷跟进,对台湾岛内的蓝绿政治斗争、台湾社会丑闻也多有报道。原在大纽约地区发行的《自由时报》除鼓吹“台独”外,也经常针砭台湾国民党执政时弊。因此,华文媒体在台湾当局不同历史阶段的正、负面形象形成中,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注释:

①王光远:《蒋介石在台湾》[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135页

②龙中天:《蒋经国在台湾》[M],时事出版社,1988年6月版,第1页

③杨旭声:《蒋经国在台湾》[M],时事出版社,1988年6月版,第84页

④李登辉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发表题为《民之所欲 长在我心》的演讲,1995年6月9日

⑤唐勇:《李登辉:台湾独立不是问题 美华人华侨集会抗议》,人民网,2005年10月21日

⑥刘红:《兴扬之旅,出尽洋相,过境外交前途茫然》[Z],中国台湾网,2006年5月16日

⑦⑧胡淑慧:《马英九当局的“活路外交”:回顾与前瞻》[J],《中国评论》9月号

⑨⑩董新峰:《台湾雇用美国公关公司改善台美沟通渠道》[N],《环球时报》,2005年4月6日

参考文献:

①杨志良:《台湾大崩盘》[M],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5月版

②卢雪乡:《从美国外交文件看民国诞生》[M],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11年8月版

③陈芳明:《台湾对外关系的窥探》[M],自立晚报文化出版部,1991年9月版

④资中筠 何迪编:《美台关系四十年》[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⑤陆绎泓 殷浩:《无可奈何花落去——原台湾当局贿赂外交丑闻录》[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第1版

⑥陈才俊:《传教士与台湾形象在美国之早期传播与建构》,《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3年第10期

⑦【美】刘伟:《我在美国当记者》[M],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0年1月版

⑧陈艳云 区小莹:《论陈水扁执政时期台湾的“非政府组织外交》[C],《台湾研究集刊》,2013年2月

⑨【美】李美伦主编:《汉新手册》,美国《汉新月刊》[J],2014年

⑩倪炎元:《公关政治学》[M],台湾商周出版,2012年3月1日初版2刷

⑾道南客:《李登辉在海外——务实外交与海外侨心的转变》[J],《海峡评论》,1997年11月

(作者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重庆工商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台湾铭传大学访问学者,曾任美国《世界日报》新泽西州记者)

推荐访问:台湾 五大 建构 渠道 在美国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