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毛泽东农民思想形成轨迹及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自我介绍 时间:2022-02-09 10:07:11

[摘 要]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它不但引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取得了胜利,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历史任务同样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毛泽东;农民;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A84/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2-0079-03

中国的特殊国情使得农民问题不仅成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决革命和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的首要问题,也是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农民问题,形成和发展了关于农民问题的完整的系统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是他一生中最富有创造性的重大贡献之一。当前,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关于农民的思想理论对于我们顺利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历史任务起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思想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实际,形成了一套适合于中国革命的农民问题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革命道路理论及土地革命理论等等。

1 一师求学——大革命时期(1914—1927)

出生在农民家庭的毛泽东,与农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小热爱劳动人民,同情穷苦大众。1914年春,毛泽东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开展农村调查活动,初步接触到了农民问题。毛泽东建议,读书不但要读死的书本、有字之书,而且还要读“活”的书本、“无字之书”。所谓读活的书本和无字之书,就是要向群众、向社会实际学习。毛泽东还提出建立共产主义新村的设想,在他看来,这种“新村”就是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人人平等、互助友爱的共产主义细胞。

党的三大以后,毛泽东担任国民党农民运动委员会主任和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专职领导农民运动,潜心研究农民问题,因而对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些认识集中反映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重要著作中。从这些著作提出的许多关于农民问题的科学思想来看,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已初具雏形。

这一时期,毛泽东在分析中国农民阶级革命性的基础上,一是指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1926年9月,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二是强调农民问题的中心是土地问题,“农民问题,其内容即是一个贫农问题”,“贫农问题的中心,就是一个土地问题”,可见,毛泽东抓住了农民问题的实质,如果“不使农民得到土地,农民将不能拥护革命至于最后之成功。”三是分析了农村的阶级状况,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绝大部分半自耕农和贫农是农村中一个数量极大的群众。所谓农民问题,主要就是他们的问题”。根据这种分析,毛泽东指出,农民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是革命的依靠力量,从而解决了中国革命中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四是认为农民问题解决的策略是建立农民政权与农民武装。

2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大革命失败后,为挽救革命所进行的三大武装起义相继失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家被迫将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探索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重大问题一一土地问题,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土地革命理论。上述两个方面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的基本框架,标志着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的形成。

首先,毛泽东在1928年至1930年,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论证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他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另外,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总结十年内战经验,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一整套军事战略战术。1937年发表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从认识论的高度具体分析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为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础。这样,毛泽东创立红色政权理论,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新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另外,毛泽东在深入研究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土地问题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土地革命理论。1928年10月,他在总结井冈山土地革命的基础上,起草了《井冈山的土地法》,这个土地法确定了平分土地的原则,1929年4月,毛泽东制定《兴国土地法》指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及少田的农民耕种。后来,毛泽东进一步提出:田地归耕种的农民所有,这就解决了土地革命以来一直悬而未决的地权问题,使中国土地革命完全纳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轨道。

3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37——1948)

这一时期,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探索在理论上得到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主要反映在《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地区实施土地法的不同策略》、《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及关于土地改革的文件中。毛泽东进一步确立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农民是现阶段中国民政治的主要力量。中国的民主主义者如不依靠三亿六千万农民群众的援助,他们就将一事无成。”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们党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改为减租减息的政策。抗战胜利后,我党继续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另外,毛泽东指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工农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无产阶级也只有和贫农、中农结成坚固的联盟,才能领导革命到达胜利,否则是不可能的。”农民也即是首先必须依靠的对象,从而保证了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

二、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的农民思想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了城市”,但我们党并没有丢掉乡村,相反,毛泽东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新形势下的农民问题,仍然把农民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虽然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出现过错误,但是总体上,毛泽东为了使新中国迅速

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走上富强的道路,围绕着工业化和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民的正确理论。

首先,指明了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本问题。民主革命胜利后,毛泽东一再强调农民问题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号召全党一定要重视农民,重视农业,要以农业大国这样的基本国情作为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出发点。比如,毛泽东认为农民是工业劳动力的来源,也是工业化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1956年毛泽东曾说过;如果现在要求完全消灭剪刀差价,做到等价交换,国家积累就会受到影响。但是剪刀差价太大,使得农民无利可图,那也是错误的。

其次,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新中国建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分到土地的个体农民,无力进行兴修水利等农田建设,无力抵御自然灾害,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农业合作化的完成,把汪洋大海般的小农个体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特别是在农村完成了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引导五亿多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揭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首次把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问题,列为当时十大关系之首。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直接把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归结为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主张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同时,必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1962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

综上,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在农民问题上提出了许多符合中国国情的重要理论,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毛泽东以后的中共领导人是在继承和发展他的农民思想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的制定了符合时代的农村政策。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领导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全过程中,始终高度注意和强调农民农村问题的优先地位和全局作用。1978年起,党的领导集体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其实质就是给农民自主权,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后来,邓小平回顾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逐步进行改革。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已经见效了,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江泽民说:“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证明,什么时候农民有积极性,农业就快速发展;什么时候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就停滞甚至萎缩。”因此,“发展农业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纵观毛泽东对于农民的理论,他一直强调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而在当前中国农民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拉大;农产品被低估直接导致农民至今未能摆脱贫困,以及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锐等等,正是基于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几亿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胡锦涛指出:“我国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业和农村发展搞不上去,农民的生活得不到显著改善,我们就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能实现全国的现代化,不能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在刚刚闭幕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另外,毛泽东关于农民是中国革命主力军的思想告诉我们新型农民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民,确认农民的主体性地位,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固本之策。而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著名论断。实践证明这个论断的提出对引导和动员农民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论断对于今天仍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实现乡风文明,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是关键,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始终把农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不管是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还是建国前后的土改运动等一系列历史经验证明,什么时候把农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做农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什么时候就赢得了农民。现阶段,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收入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农村这个工业品大市场的拓展。所以,当前党中央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确实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总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国情的国家而言,农民问题是一个长期而沉重的话题。农民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因此,认真分析和研究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有助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责任编辑:佳 忠]

推荐访问:新农村 轨迹 意义 农民 思想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