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校院协同管理体制下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策略研究

自我介绍 时间:2022-02-11 10:10:28

摘要:结合普通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实际,根据全日制硕士、工程硕士、高校教师硕士培养三个不同类型以及全日制硕士中的学术型、专业型硕士培养方式,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原则,以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适应性为目标,研究了校院两级管理的宏观调控和目标考核策略,逐步完善了教学科研条件,正确处理好了学校、学院两级管理的责、权、利关系,强化了学院二级管理的职能与义务意识,在学校研究生院的主管下,充分发挥学院二级学术委员会的引导和监督作用,严格把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每一关,以确保学生培养质量和研究成果的提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协同管理;校院两级;质量提升

作者简介:张小红(1966-),女,河北昌黎人,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董丽凤(1981-),女,辽宁锦州人,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江西 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院两级协同管理体制下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策略研究”(赣教研字[2009]16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10-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用人单位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各类学历的大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逐年攀升。[1-2]从2009年124.6万人报考(录取47.5万人)、2010年140万人报考(录取47.2万人)、2011年151万人报考(录取49.5万人)到2012年165.6万人报考(录取51万人),研究生招生及学历教育也进入迅速扩充的阶段。[3]研究生教育经历三十年的改革和发展,已形成招生规模增长较快、人才培养类型多元化、学科结构趋于完善的态势,面对现有的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原本的各校院级统一管理体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偌大的一个研究生群体,招生工作脱轨、质量监控保障、专业个性的彰显、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矛盾和缺陷已愈发凸显。[4-5]因此如何在校院级管理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使得校院双向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更趋和谐,并促进研究生教育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提升,已成为各校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迫切任务,也是高校培养人才必须认真探索的重要课题。[6-7]

一、校院两级管理的宏观调控和目标考核策略

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育专家亨利·莱文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最好的大学都是适当放权、相信并发挥教师和学生才能的学校;在一个学校统一的大构架内应该充分放权,让最接近实际层面的人做与之相关的决策。”在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中,学校研究生学院通过宏观把握各学科优势与发展特点,在招生计划制订、招生名额分配、学术型/专业型比例调整、招生环节宣传、培养环节检测或抽查(主要是文献综述、开题、中期、预答辩、学位答辩)以及学生助研、助教、助管“三助”等日常管理与制度约束,每年及连续三年向各二级学院下达目标考核任务与指标(参见表1)。各二级学院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指导和督导作用,利用激励手段全面驱动,宏观调控。在日程教学管理中,学校的研究生管理机构从过去的过程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各种教学监督制度,建立符合现代教学活动规律的教学评估体系,健全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对于教学管理工作评估成绩突出的学院应给予一定奖励,使教学管理评价成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环节,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规范和学院教学秘书激励机制以及奖惩措施。通过教学管理、督导机制、评估机制、反馈机制从宏观上监控学校的教学发展方向,管理方式从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管理手段从具体管理变为监控管理。

表1 研究生学院对二级学院下达的目标考核主要内容

研究生招生教学管理学位论文

全日制招生率(%)第一志愿上线率(%)外校生源录取率(%)在职硕士招生率(%)管理达标率(%)调停课率(%)教学差错率(%)电子检测合格率(%)外审平均分论文优秀率(%)

学生管理质量工程与创新教育

违纪率(%)安全稳定(%)就业率(%)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数省级创新项目数公开发表核心期刊(含专利)比率(%)学术活动次数科技竞赛获奖数

二、制定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培养方案优化机制

校院两级管理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大势所趋,也是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新举措。责、权、利下放到两级学院以后,给各学院充分自主培养的机遇同时,也给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具体鲜明特色和专业技能的研究生是二级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必须认真规划和具体实施的重要问题,因此最初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最根本和最纲领性的一个环节。依据社会需求和学科、专业的发展及时修订,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制订相应的专业方向培养方案,在培养过程中各院级培养单位应及时对培养方案进行考核并修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研究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可采用灵活化的培养方式,本文在学科结构、类型结构和研究结构上进行了合理的布局和优化(参见图1)。制订不同标准,分类培养,这样硕士生的发展就有更多的选择性,保证了其培养质量。确保学业内容上有稳定的、也有长远的方向,能及时反映本学科的新技术、新内容,不能一成不变。

三、开展了研究生学术交流与资源互助系列活动

校院两级管理后,学院可根据自身学科发展需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合作交流政策,为本学院的研究生提供研究方向相近或可拓展视野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平台。通过与国内外相关专家或高校交流与互访,与其互享教育资源、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源,这样既可避免重复投资,又可取长补短。常规性地开展每周或半月一次的“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聘请专家或企业家作专题报告,对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实验室开放等配套管理机制,积极鼓励和组织好研究生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研究生创新能力大赛等活动。通过各类竞赛活动,满足研究生个性化发展的不同层次需求,同时为学生营造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宽松氛围,让他们可以独立地进行探索性学习或从事探索性活动。

四、培育研究生从事科技创新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省级及国家级科研项目为驱动,以省级重点学科、省级示范性硕士点、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及省级特色专业等为依托,积极挖掘学生的科研潜力,尽早安排一年级的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研究团队和科研课题中,撰写高水平研究论文,并在科技创新中发挥年轻人的聪明和才干。始终要把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作为毕业生工作就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建立多种信息化平台,努力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服务。学院可根据不同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专业背景,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生涯规划、专业素质培训等方法,针对性地培养研究生的职业素养,从而为毕业研究生在未来的升学就业中提高竞争力。

五、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导师队伍建设

培养和造就一批朝气蓬勃、富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关键所在。研究生导师必须自觉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教育观念,学院通过采取自身培养、对外引进以及吸纳企业高层领导和技术骨干等途径充实导师队伍,并严格遴选和动态更新导师团队。同时不断锤炼导师自身素养,常年为导师提供出国留学深造机会,保证导师有充分机会对外学习与交流,同时,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使导师能够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保持了导师研究方向的活力和稳定。研究生导师保持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与意识,对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图2为一个硕士研究生导师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六、紧扣培养质量,把好培养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本科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的较大区别是有研究方向的选择以及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过程,导师在此之间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及把关作用。在长期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题组逐步形成“基础—探索—创新”递进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参见图3)。学生在培养计划大框架基础上,由导师根据自己的研究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确定学生的研究方向,在研一期间尽早进入课题组。在第二学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就强调学术性训练与研究性的探索,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宽容失败。按照学术论文要求给予用心的指导,教会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严格把好开题报告、学术论文、中期检查及毕业答辩这几道最关键的环节,使学生在不断的磨砺中成长起来,同时要求学生脚踏实地,抵抗浮躁、急功近利之风,杜绝学术腐败。学位论文是培养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研究生完成学业的总结性成果。学位论文不仅可以反映研究生是否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可以判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提高了研究生培养整体环节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七、结束语

本文在遵守国家教学培养改革大潮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标下,探索性地研究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可行性和必然性,是一种构建学校宏观管理、职能部门分工协调、学院成为管理实体、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办学新模式。做到“以目标管理人,以制度制约人,以机制激励人”,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校、院二级管理体制顺利高效实施。以切实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学科建设和学院的长期发展。研究内容虽然仅以江西理工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为试点,但有通用性和可行性,展现了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引领学生从不知到长远走科学研究之路的可行性培养方法与途径,切实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团队精神,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刻苦钻研精神,为未来的创造性工作打下较好的实践基础,同时为我国今后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提供了宝贵的可参考示范经验。

参考文献:

[1]许胜江.基于质量管理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技术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44-47.

[2]国兆亮,王楠.关于研究生导师评价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12,(1):56-58.

[3]邓丽芳,谭化雨,慕丽伟,等.我国硕士研究生发展取向实证调查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0):62-67.

[4]周利民,张锦,何兴旗,等.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初探[J].学理论,2011,(11):180-181.

[5]肖春.以导师团队为纽带的研究生基层组织管理模式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7):9-10.

[6]高福营.研究生与本科生互动式学生管理模式初探[J].教书育人,

2012,(2):82-83.

[7]李艳,韩慧瑜,李波,等.加强学位审核管理,提高学位授予质量[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17-20.

(责任编辑:王祝萍)

推荐访问:管理体制 协同 研究生 提升 培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