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专业,源于敬业、勤业、乐业

自我介绍 时间:2022-02-12 10:10:04

祝晓燕,1968年出生,江苏无锡人,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学前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第十三批幼儿教育特级教师,宋庆龄幼儿教育奖获得者,江苏省幼儿教育先进工作者,江苏省教科研系统先进个人,无锡市德高尚好园丁,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曾获得全国幼儿园优秀自制玩具展评一等奖等。

著有《从指间到心灵》,主编《幼儿园园本教研制度新思维》《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新设计》等教育类论著,主持多项国家和省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学前教育研究》等多家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20多篇,有多篇文章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幼儿教育导读》全文复印或索引。近年重点研究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在全国举办几十场讲座和公开课,“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教育理念获得广泛认同,在省内外形成了很大影响力。

【名言】

28年来,我始终秉持“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最佳的人生开端”的教育理念,主张幼儿教育要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形成了自然真挚、幽默睿智、轻松活泼的教学风格,提出了“教室就是研究室”“教研就要深入课堂、走近孩子”的理念。

教育的初衷是什么?教育应该是为了孩子更好地生长。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教师扩展孩子的知识经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会学”远比“学会”来得重要。教育,是一种专业。教师的专业,源自于教师的敬业、勤业、乐业。

【成长历史】

一、 由初为人师到骨干

我的第一次公开课距今已28年多了!那年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在即将开学之际,接到园长的要求:每个人上一节公开课。那时我胆战心惊,还没开学就上课,还公开课?不解中,我开始准备,反复琢磨了教材和园长推荐的参考书,熬了几个晚上,写就了一份详细的教案,第一次来到园长室。对着园长说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说教案的合理性、教育资源的可靠性、教育过程的应变性,说每一步的设计思考。这是我人生经历的第一次“说课”,这一说,让我初步理解了“什么是‘好课’”。

第二次走进园长室,我拿出了修改后的教案,进行了试讲。经历了园长亲自示范,我模仿,再继续,并要反复探讨“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怎样更好”。这样的过程让我发现,既定目标和实际表现之间的许多矛盾需要协调,一份好的教案,只是一节好课的基础。这是我经历的第一次“试讲”,这一讲,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好课”,在于和孩子的互动,追本溯源,一切活动都要基于对儿童的理解、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需要的满足。

第三次走进园长室,我在五六个教师面前进行试教。每一句话的语气、表情、眼神、体态,每一个动作的起承转合,都经过了教师们反反复复地推敲和演练。就在这一遍遍的尝试中,我得到了许多启示,逐渐找到了感觉。这一过程,我更领悟到,真正的一节好课,每一个环节都要精推细敲,精雕细琢,每一种策略方法都应该有执教者的思考,每一个思考都要坚持儿童的立场。要把这样的立场表达出来,教师需要专业积淀基础上的“教学经验”“教育智慧”“教育情怀”。

三次试教,是一个痛苦磨砺的过程。但很多年以来,我坚持按这样的思路和方法去准备每一个活动,并且反对用孩子做道具去“预演”,而总是邀上师长、同伴一起来磨课、研究。第一次的公开课引领着我从新手到骨干,走上了快速成长之路,并影响了我的教育观和价值观。

二、 由教学实践迈向教育研究

八十年代,我从一名新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骨干教师。经过几年的磨砺,我开始从事园长助理、园长、教研员等工作。为了引领园内教师的发展,我一方面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的第一线,另一方面也在实践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循环式螺旋批判反思中引领区域内教师的专业成长。

滨湖区目前有48所幼儿园,因地区不同、园情不同,教师层次差异很大。我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组建了课程实施小组、男教师俱乐部等13支队伍。为了高效地工作和学习,并且通过切身的参与架起理论和实际对接的桥梁,我每周深入幼儿园,在了解各园园本教研情况的基础上,积极与园长、教科研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们互动探讨,发现优势积极鼓励,发现问题积极解决,引导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从显性的宣传认同取向到文化生态取向,从研究教材、教法到研究儿童、教师的行为”逐步转变。同时,我更注重常态下的教学、生活和游戏活动观摩,注重发现、采撷有研究和探讨价值的教学实例,积累教研活动的鲜活素材。

我依托“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的平台,注重教研制度的创新性研究。在全国首批“以园为本的幼儿园教研制度建设”实验区工作中,我主张园本教研的生态取向,让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主角,创新研究园本教研的区本化之路;推进园本教研“轮值制”、教研项目“招标制”等,逐步形成了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生态教研文化,相关成果在核心期刊《学前教育研究》发表、多省市推广。

(一) 案例式研究

案例式研究是由实践中具体的一个或多个教育活动引发话题,围绕这个核心话题展开研讨,找到一条或几条操作性、指导性强的解决策略的教研活动方式。比如针对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骨干教师黄老师就以自己班“鲜花坊”的创意由来、材料收集、指导策略等内容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给大家进行了经验分享,并且总结出了“低年龄适当高结构投放,高年龄低结构投放”的原则。另外一些年轻教师也结合自己在区域游戏中面对“孩子争抢玩具是否需要介入”作为抛锚提出问题,在讨论中迸发思维和创意的火花。基于实践案例的教研方式让骨干教师、成熟教师和新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展开问题研究,围绕实践不断进行思维碰撞,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师主动参与教研活动、改革教育实践的积极性。

(二) 课程化研究

课程意味着有相对完整的体系。我主张课程建设与改革要从明晰理念开始,先诊断当前的课程建设水平和问题,再完善活动方案,挖掘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确定评价的立场,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必须整体考虑。我带领幼儿园从环境的改造、游戏精神的理解入手,以“围绕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丰富、完善园本课程”为侧重点展开研究。一方面我们按照既定的区本课程制定主题活动和一日活动,另一方面也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不断挖掘新的主题,生成、充实原先的园本活动。比如针对幼儿园的旧址改造,全体师生搬入万达园区进行过渡改造,有老师就以此为契机,主动申领了以点带面的园本主题活动建设项目,针对幼儿的生活经验增设了为期两周的“我们搬家了”主题活动,并从活动环境创设、自主游戏活动、区域性学习、领域教学等多方面来架构课程内容,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策略落实课程目标。课程游戏化研究之于一线教师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让教师跳出原先既定的“搬书匠”模式,探索适合本园幼儿实际发展的课程方式;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课程内容,形成了源于幼儿、教师生活本身的生成课程。

(三) 开放式研究

开放式研究是指教师向全园教师进行教学示范、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辐射和专业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开放式教研的最大意义在于开门办学、开门研究,让更多教师能直接参与、经历活动,而不单单限于骨干教师、成熟教师的优质课、讲座的开放。比如针对“渐进式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我鼓励几所幼儿园的教师们共同参与到开放活动中来。老师们可以级部为单位,共同以一个体育活动来进行集体备课,基于各自幼儿园的不同优势,进行“一课三研”“同课异构”等多种开放活动。比如在中班“小刺猬的项链”中,不同幼儿园的教师们针对领域的选择,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创设了“按规律排序”的数学活动、“感受分享与快乐”的社会活动等。活动后教师们还围坐在一起,结合现场的突发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把经验带到了不同的幼儿园和班级。开放式的教研活动扩大了教研的参与面,让更多教师参与到了听课、评课及其他教研活动中,提升了教研的效率,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 由教育研究迈向专业引领

“大学之大,非楼之大,乃大师之大。”教师是幼儿园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也是园所文化传承的发展者和缔造者。因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是园长工作的基本点和着力点。

2010年4月作为区幼教教研员的我向全区转发了关于参加全国幼儿教师自制玩教具比赛的信息,这也是滨湖区幼儿园第一次参加这类比赛,大家心中都没有什么底气。看到大家缺乏信心,于是我自告奋勇与一线教师并肩参赛,令全区的幼儿教师深受感染,积极报名参赛。

我参赛的自制玩教具作品叫《竹音袅袅》,是一组用竹子制作的乐器,合作教师所在的幼儿园在滨湖区的最西端——马山。在设计和制作阶段,我多次不惧路远亲临幼儿园,与教师们一起设计制作图样,并提出玩教具使用的对象是幼儿,设计一定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出发,体现艺术性、趣味性。因为这是一套原创的作品,没有现成的玩具参考,过程中都是边做边想,边做边改,耗时较长,图纸画了近百张。制作过程中,我反复提醒教师们,玩具是给幼儿玩的,选择竹子这一材料,一定要考虑安全卫生,开发玩具的功能时,一定要考虑教育价值等等。很多个日夜,我都和教师们一起打磨竹片,一起研究玩法。

2010年7月,我和教师们精心设计和制作的《竹音袅袅》顺利通过了市赛、省赛,取得了参加全国赛的资格。按照全国赛的要求,需要由专业的拍摄人员为这套玩教具做电子视频,就在教师们为此发愁时,我已悄悄联络好了专业制作人员,为参赛的教师们解决了后顾之忧,让她们能专心、安心地继续参赛。

2010年11月,《竹音袅袅》运抵杭州,参加全国比赛。我亲自前往,在布展现场和教师们一起布置场地,让作品呈现最美的一面;比赛过程中和教师们一起坐着纸板箱吃着快餐,守护着这套作品;利用比赛间隙和教师们一起举着照相机到处抢拍作品,为滨湖区的教师带回了许多优秀资源。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套作品最终获得全国赛的一等奖,并获得2010年度滨湖区优秀教育成果奖。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这样说,教师培训“所注重的不应该是一招一式,不应该仅是教学的技能、教学的模式,而应该是教育的理想、教育的信念、教育的境界、教育的追求,是不断地去唤醒、激活和弘扬存在于每一个教师心中的‘教育智慧’‘教育点金术’”。因而整个参赛过程中,我和教师们时刻坚守儿童立场,从准备、创作到作品完成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次无声的教师儿童观念的转变过程。比赛后,滨湖区的很多幼儿教师会说:“祝老师是一本耐读的书,需要我慢慢品读;祝老师是有位有内涵的思想者,需要我不断请教;祝老师是多领域的行家里手,需要我持续追逐。”我愿意成为一名绿叶,来衬托教师群体这朵红花的发展,而且我期待,儿童、教师与我共同成长,幸福而无憾地成长!

四、 由专业引领迈向区域发展

2005年,我担任无锡市滨湖区学前教育研究工作,从原来立足于单一的园所发展,开始宏观思考区域内园所的均衡发展。我注重区域内各层级教师的培训工作,认真组织希望之星、民办骨干教师、名师工作室等多种继续教育培训活动。我尝试挖掘市内外幼教界的名师、学科带头人、教研学科骨干等,组建“幼教讲师团”,为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及专业成长需要提供丰富的教师资源,更多地给自己以博采众长的机会和专业培训的压力。通过信息、理念的传播,引领滨湖幼教人把眼光转向儿童,真正去解读儿童,理解儿童。

在我的指导和引领下,滨湖区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和整体幼教水平高位均衡,首批成为“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且得分全省第一名,是“江苏省幼儿教育先进区”“江苏省课程实施实验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早期儿童发展项目”由我引进滨湖并成为全国首个挂牌实验基地;由我指导的张皎红、唐惠一等10多位教师也成长为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教学骨干。近五年,我亲自指导、培养了5名市学科带头人、4名市教学能手,全区骨干教师由十多人增加到九十多人,一批骨干教师已各具教学风格;我组织了三期民办骨干教师培训班,为民办教师打通骨干教师评选、民转公等通道;我积极探索幼儿园男教师专业成长之路,吸引了47名男教师成立俱乐部,促进男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论文在《人民教育》《幼儿教育》教科研版刊载。

为了实现滨湖幼教的优质、高位、均衡发展,我提出“来自本土、面向本土、服务本土”原则,要求各园特色发展,倡导全区幼儿园实现自主、内涵、个性发展。近五年来,我为育红实验幼儿园提炼了“家”文化特色,并出谋划策开展各项特色活动;作为核心成员深度参与滨湖实验幼儿园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幼儿快乐运动经历园本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为该园“快乐运动”特色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了思路与方向,指导该园的“幼儿园挑战性运动课程”顺利入选江苏省前瞻课题研究;我在南泉幼儿园的“乡情乡韵”特色、峰影幼儿园的“创意美术”、山水城幼儿园的“水墨画”特色等幼儿园的特色发展倾注心力。目前,全区75%的幼儿园被评为省优质园,滨湖幼教在高位均衡发展的同时特色彰显,2014年由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倪道潜带领的“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督导评估组对滨湖区学前教育发展工作进行专项督导评估,给出“滨湖幼教正因为有了祝晓燕的专业引领,才有了丰厚内涵”“(学前)教育佳绝处,毕竟在滨湖”的至高评价。

【理念和价值观】

回归儿童,回归自然,这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且是一种基于责任的教育信念,是基于对孩子们的深爱滋生的一种教育期盼。这种理念让教育者在具体的实践与反思中重新认识儿童:从“儿童是一个无知无能等待教育的容器”转变为“儿童是一个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从“教师是真理的掌握者,要把真理教给孩子”转变为“教师是童年的守护者,要向儿童学习,陪伴和支持儿童成长”;从“依赖教材、注重集体教学、强调规范统一”转变为“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游戏、关注经验,追随发展需要规划和生成保育教育活动”。

在我看来,要把这种理念外化为教育行为,下面几个方面是最为重要的:教师一定要具有职业的眼光,不遗余力地捕捉和发现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闪光点,从过往“补差”“补缺”的“教师为本”教育观念逐步走向“发现优点”“认可孩子”的“儿童为本”理念。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坚守“每个孩子都有无限潜能”的理念,用宽大的胸怀和善解人意的教育智慧来支持、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要从原先量化的知识能力评价模式逐步转向孩子学习品质和心智倾向的评价。通过学习品质的关注来发现孩子的无限可能,激励幼儿产生新能量,获得新经验,让自己变得更自信。需要注意的是,学习故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技能目标的达成度,而是要不遗余力地去寻找幼儿未来发展种种可能性和适宜性,用善于发现的眼睛,透过儿童的“现实性”去发现可能性,寻找儿童生活中的各种“魔法时刻”,让兴趣成为孩子的生发点,促进孩子的持续发展。

推荐访问:乐业 敬业 源于 专业 勤业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