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增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自我介绍 时间:2022-02-16 10:05:24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实效性

[摘要]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针对“90后”大学生群体,理想信念教育应该更加贴近大学生思想与生活的实际,尊重理想信念生成规律,把理想信念教育融会在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把社会理想、长远理想、崇高理想的实现融会在个人理想、近期理想和一般理想的实现之中;把理想信念教育融会在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过程之中,真正把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实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1)04-0019-04

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更是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当前,“90后”已经逐渐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面对“90后”大学生这一更加关注自我、更加务实的特殊群体,理想信念教育应该适当转换角度,更加贴近大学生思想与生活的实际,真正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一、尊重规律,把理想信念教育融会在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实践,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升华,理想信念的形成更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与人们的个体身心发展状况、社会化程度和社会实践的水平密切相关。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角色及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关注点更多地局限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婚恋、就业等非常现实的几个方面。很明显,这些方面更多涉及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而对社会发展、价值评价等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则接触较少,自然也思考较少。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信仰生成的内在规律,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和思想特征,时刻注重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品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实际需求,把理想信念教育与解决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及其特性的理论和人的动机发生理论,客观事物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来讲是否具有价值,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该事物满足人需要的程度越高,对人的意义就越大,相应的,人们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就越高,希望拥有该事物的动机也就越强。理想信念对于人的作用和意义也是如此。理想信念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需求,才能获得植根生长的土壤。反观以往我们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虽然目的明确、方向正确,可是教育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忽略了大学生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具体要求,导致理想信念教育与青年学生的需要之间产生了一定的“隔膜”。

因此,提高“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融会在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针对“90后”大学生高度关注个体发展、崇尚成功的思想特点,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需求,对于他们所处特定社会时期、特定生活环境和特定人生阶段所必然带给他们的各种疑惑和困难,要积极引导并协助解决。比如,加强“90后”大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把握好自身的社会定位和发展要求,才能进一步理解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以及自我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再比如,加强“90后”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人生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才能逐步帮助大学生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追求理想信念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够不畏牺牲、不懈奋斗等等。把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看做是一个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才能逐步提高“90后”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认可度、接受度和学习主动性,使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即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不再仅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隐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而是直接呈现出“显性和实效性”。

二、循序渐进,把社会理想、长远理想、崇高理想的实现融会在个人理想、近期理想和一般理想的实现之中

理想信念遍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贯穿于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类型。根据人们社会生活的领域,可以将理想信念大致分为四种类型:生活领域的理想信念、职业领域的理想信念、道德领域的理想信念和社会领域的理想信念。而在这四个领域之中,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每种理想信念又有社会和个人、长远和近期、崇高和一般之分。理想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过程就越复杂,所付出的努力就越大,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对理想的美好有着充分的想象,而对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却估计不足。尤其是当理想目标的实现看起来还相当遥远的时候,人们就容易对理想失去耐心甚至信心,这也是“怀疑主义”、“功利主义”、“虚无主义”等错误对待理想信念的态度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往我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往往是从高处着眼、大处用力,更多强调社会理想(共同理想)、长远理想和崇高理想,而对个人理想(包括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近期理想和一般理想却关注不足,把理想的目标与实现理想的过程割裂开来,造成理想信念教育过于高远而不切实际,不仅没有起到指引奋斗目标、提供前进动力、提高精神境界的教育效果,反而造成人们的逆反和抵触心理。如前所述,“90后”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成长成才的过程中,他们更多地关注近期理想(或者可称作是近期目标),比如顺利完成某个专业的学习,培养和锻炼自己某个方面的技能,获得某项奖励等等;同时,他们也更倾向于关注个人的理想,比如努力学习以期如愿以偿找到满意的工作(职业理想),挣更多的钱,让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生活理想)等等。相当一部分人对当前大学生的这种务实和现实主义的倾向持批评态度,认为这是大学生把理想信念功利化,只关注自我、目光短浅、缺乏社会责任感、丧失崇高理想信念的表现。我个人不赞同这种观点,尤其反对在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理想信念教育中持这种论调。“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我们应当逐步调整这种试图“以大带小”教育思路,引导学生逐步“由小人大”,用小的理想信念推动大的理想信念的实现。

首先,国家、集体的兴衰与个人利益得失息息相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

国家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体现着个人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是集体所有成员共同利益的统一。同时,每个人的正当利益,又都是集体利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所以在现实生活中,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辅相成的。集体利益的发展,本身就包含着集体中每个人利益的增加;而集体中每个人利益的增加,同样有利于集体利益的扩大。

其次,社会理想的实现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个人理想而进行的实践中。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实践中。因此,大学生对个人正当的近期理想、个人理想的追求,尤其是对于美好的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追求,与国家的发展、民族振兴的崇高社会理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既是国家和社会对个人提出的要求和希望,也是社会理想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

再次,理想本来就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是实然与应然的统一。理想信念是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我们鼓励大学生志当存高远,立志做大事,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但是同时,我们也要防止大学生好高骛远、陷入空想,而是引导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立志需躬行。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理想,起点就在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一方面不能泛泛而谈社会理想、崇高理想、长远理想,另一方面也不能只强调个人理想、一般理想和近期理想,而是要把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用社会理想、崇高理想、长远理想来引领个人理想、一般理想和近期理想;用个人理想、一般理想和近期理想带动社会理想、崇高理想、长远理想。

三、授之以渔。把理想信念教育融会在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过程之中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大学生都是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的高智力群体。大学生正处于个体价值观逐步稳定和定型的决定性阶段,他们的价值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和社会思潮的影响。毋庸讳言,我们当前处于多元价值并存的时代。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推动着文化思想的多元化。我们国家也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理想信念深刻变化”的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同时,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便捷性等特点,网络世界的互动关系异常复杂,也加速了各种思想、文化、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所有这一切,既有利于“90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使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充满了多样性、多变性和矛盾性。科学家发现,那些出生后处于多种语言环境下的婴儿会比处在单一语言环境下的婴儿更晚开口说话,因为当他们的语言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时,他们无法判断应当选取哪一种语言。同样的道理,当前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以及价值评判标准的多样化,也给身处其中的“90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带来一定难度。这正是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课题。

以往的理想信念教育往往采取唯我独尊的姿态,以硬性灌输的形式告诉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这样一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多元文化背景的社会现实,也没有考虑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往往让理想信念教育陷入尴尬的境地,甚至产生了教育的所谓负效果——越是教育要求的,越是学生怀疑和反对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提高“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应当从比较鉴别的角度逐步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范围,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培养大学生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能力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自信心态正视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并不等于排斥其他思想的存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也不等于否定其他理论的价值和意义。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影响较大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例如近年来颇有市场的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全球化思潮、消费主义等)进行全面、客观、理性的分析,让学生自己在深入学习思考的过程中认清各种思想流派的起源流变、精神实质,并逐步提高鉴别的能力。同时,要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和国史、国情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和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原因与历史必然性,让学生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自己的成才目标,真正从内心认同并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在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综上所述,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的过程,是一个与现实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并自觉地对理想信念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相应的,对“90后”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授之以渔的过程,也是一个真正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

推荐访问:理想信念 实效性 增强 思考 大学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