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高师声乐小组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自我介绍 时间:2022-03-02 10:08:34

[摘 要]声乐小组课作为高师声乐课改革的成果从试行,到推广直至成为非专业艺术院校声乐教学的主流方式,发展到现在碰到了一些困难。改革发展的外在压力减弱,内在动力消失。本文尝试分析现象背后的产生原因,对目前的状况做出理解和解释,提升声乐课教学改革的信心。

[关键词]声乐小组课;教学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3-0019-03

众所周知的原因,高師声乐授课的形式目前主要以小组课为主,个别课、集体课为辅。尤其是在低年级更是如此。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小组课教学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也形成了一些科研成果,但总的来看,教学的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声乐小组课始终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生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声乐课堂上缺乏成就感,本应该激情四射的声乐课变得呆板和死气沉沉。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师普遍陷入教学困境,小组课教学名存实亡,越来越多的教师迫不得已在小组课堂上又回归到一对一的教学模式,采取分时授课的方式,实际上把小组课变成了课时短小的一对一课程。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实事求是地重新认识声乐小组课,与时俱进地探求高师声乐课的正确发展之路。

一、小组课声乐教学改革的困难

1.教学组织混乱

声乐教学改革后,在教学组织上比较混乱。所谓教学组织就是一条线,把课前、课中、课后穿连起来,以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主要包括备课、上课和考核三个关键环节。首先是课前的备课比较困难。同一人课相比,由于小组课堂的学生比较多,学生个体的差异使得情况变得复杂。单说练习曲,如果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人条件、专业程度,做到每人一歌,就很难选择和把握。有些老师图省事在课堂上反反复复讲教材上的几首歌曲,不仅学生唱的生厌,自己也觉得无趣。但是要做到认真备课,教师的负荷又不是成倍增加那么简单。其次,是上课比较难得把握。关于小组课堂如何组织,各位老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上成了集体课、合唱课;有的上成短时制的个别课,还有的上成表演课,齐唱、对唱,花样层出。第三,考核环节仍旧保守。虽然跟随教学形式的改革,教学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最终到了考核环节仍然是以考核学生的唱功为主,无法反映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

2.教学热情减退

随着小组课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们的教学热情衰退。主要是教学期望与教学成果相左,缺乏成就感。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多课时紧张,教学负担沉重,无法对教学沉心思考,每天都是例行公事地上课,疲于应付的同时也伤及自身,不仅在生理上身体透支,而且在心理上对教学感到无望。在教学研究中,根据对知网上以“声乐小组课”为关键词的搜索,2014年以来,相关研究的数量逐年减少,总共下降了60%之多,从高峰的年论文量24篇下降为年论文量七八篇。情况表明,面对声乐小组课,教师已经面对某种困境。在教学实践上沿着既定轨道疲于奔命,在教学研究上看不到课程改革的未来,对课程改革变得失望乃至无动于衷。不仅如此,学生也对声乐课程表现得不甚满意,条件差、程度浅的同学容易因为失望放弃声乐学习,而那些想学习的学生不得不额外增加课程。

3.教学质量下滑

教学质量下滑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声乐学习的成果凝聚着学生、老师的大量心血,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质量得到保证。首先是生源质量的下降,艺术专业文化课招生分数低,被认为是入学门槛低。一些文化课比较差的考生为了能上大学,赶着鸭子上架,硬挤艺术生考试这趟车,通过几个月的突击进入大学。艺术专业扩大招生降低了招生标准,改变了招生方式,实施了所谓的省考,剥夺了教师挑选学生的权利,完全违背了艺术教学的客观规律。学校招生以省考成绩为参考,教师只能拿什么材料来就加工什么材料,增加教学难度不说,根本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其次是时间积累的问题,声乐学习是对人声器官的训练,需要日积月累的反复自我练习和教师的反复提醒才能才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发声方法和保持良好的歌唱习惯,小组课的课堂学习时间太短无法保证学生的嗓音雕琢。原来本科教育要求学生四年下来至少要学唱40首中外歌曲,现在大多只能唱到一半。

二、小组课教学改革的困境分析

1.推动小组课教学改革的动力已经减弱

对传统声乐课的教学改革,主要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而目前这两个方面的动力都有所变化。第一个动力是20世纪 90年代末的高等教育改革即所谓的高校扩招。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适龄青年的15%。急剧增加的学生人数与本来短缺的声乐教师师资之间矛盾突出,迫使声乐教学从个别课改为小组课。进入2008年后,教育部开始认识到1999年开始的扩招过于急躁,本科高校的过度扩招造成高等教育质量全面下滑,并开始逐渐控制扩招比例。2012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为提高教学质量,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将成为一项基本制度,不给本科生上课不得聘为教授,持续长达13年的高校扩招被叫停。

第二个动力是是对传统声乐教学方式所积累的不满,这种观点认为传统“一对一”的声乐课过于强调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声乐素养的培养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个别课是专业院校的声乐教学方式,没有体现到师范教学的特点。个别课的优势是针对千人千面的声乐器官,由教师进行适应性的引导和训练,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琢玉成器的教学目的。相对于师范院校而言个别课更适合于专业艺术院校,也就是说个别课是为培养演员而生。实际上这样的说法是比较牵强的。首先,什么是师范性?先来理解下师范性。教学方法是跟教学目的相联系,师范性意味着更宽泛的专业视角,所谓的一专多能,意味着拥有着更高的教学技巧。[1]实际上我们来想一想,师范院校的专业声乐教师哪个不是从个别课课堂里走出来的呢?小组课训练出来的学生有能力承担专业声乐教师的责任吗?毫无疑问,答案是否定的。因此,所以用小组课实现师范性实际上是个假命题。小组课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可能拥有更低标准的专业能力,这种专业能力去适应中小学的音乐普及性教育也许可以,但从事声乐的专业教学在素质上是有欠缺的。因此为了培养更高层次的声乐教师,必须要有个别课。

2.推动小组课改革的环境已经发生变化

声乐小组课这种授课形式因为扩招而被逐渐推广,但是并没有因为停止扩招而被叫停。主要是因为声乐课改革的环境发生了变化。首先是生源质量下降,大量的经过简单初级快速培养出来的对艺术并没有多大兴趣的学生在懵里懵懂中就撞进了音乐专业的大门,他们有这样几个特点,1.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由于不是本校老师把关,各省生源招生质量也不同。2.接触音乐时间短,缺乏音乐素养,音乐的悟性和接受能力较差。3.由于缺乏对艺术的喜爱与追求,学习热情不高,缺乏主观能动性。简单地说就是专业性变差,这一点恰恰比较契合声乐小组课的特点。声乐小组课就比较适合那些专业层次低的学生教学,因此小组课也就没有停下来的必要。

其次是就业市场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老龄化,出生人口的减少,城镇化发展,很多基层的农村小学发生了撤并,大量教师转岗分流,中小学教师出现了某种饱和,城市里中小学引进师资对学历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市场出现了崩析,普通学校对艺术专业的需求本来就少,高师学生尤其是学习艺术的学生很多毕业即失业,很多人不得不降低自己的就业理想,进入幼儿教育,跟中等职业教育的幼师毕业生抢饭碗。就业渠道出现了多样化,多样化则降低了对高师专业的师范性要求,因此再用缺乏师范性来推动小组课改革也失去其正当性。

三、对小组课教学改革的反思

目前,推动小组课教学改革的外在压力减弱,内在动力消失,使得小组课改革处在一种进退失据的状态,但是我们并不能丧失对声乐教学改革的信心。

首先,要理解声乐课改革是一种历史必然性。声乐小组课不是声乐课的终极形式,它只是在某种形势下的一种特殊选择。也许只是一个过渡,因此不要苛求声乐小组课能够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端正心态,做他能够做到,做他应该做的,不要用个别课的要求来要求小组课,学生老师都会释然很多。

其次,要理解声乐课改革所具有的体制特色。大学教育本是为了增强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自我发展。但我国教育体制受原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深远,长期以来将教育实用化作为目标,高等教育采用企业化的生产方式,把学生作为产品,对教学流程搞标准化,教学、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对接,这是不得不接受的体制现实。[2]既然目前大学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以实现自我价值变成了实现就业,那么我们不得不考虑社会的需求。

再次,要理解声乐课改革所具有的专业特点。任何专业的人才都存在着金字塔现象,那些顶尖的高手毕竟只能是少数,从声乐学习上来讲,自身的专业生理条件实际是声乐发展最大的基础,也是最大的局限。所有声乐的学习者必须认清这个现实,声乐学习不会像其他学科那样,学的越多提高越多。技能的提高最终会触到生理条件的天花板。因此,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为不同的学生铺就适合他的声乐发展之路,是每个声乐教师需要明确的。

同时,要认识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本质。声乐小组课本质上就是集体课,只不过是小组集体课,因此不能像个别课那样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应该有所区别。小组课承担不了个别课的教学任务要求,如果教师不能转变观念,仍然使用个别课教学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必然会造成学生由于达不到要求而备受打击产生厌学情绪。同时,教师也会由于几倍于个别课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没有成就感而备感教学压力。

最后,不管声乐课如何改革,声乐课的三种教学仍将长期共存。个别课、小组课和集体课,不同的教学形式对应着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在教学中综合运用,起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集体课注重理论教学,个别个注重提高个人的演唱水平,小组课主要是在演出实践中使用,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种课程在教学中灵活使用,相得益彰。虽然三种授课方式都在使用,但在使用中,一般还是以个别课为主。

注释:

[1]黄恩妮.多學科融合下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以声乐小组课为例[J].艺术教育,2018(07):54—55.

[2]许迪迪.声乐小组课课程改革思考[J].黄河之声,2017(11):33—34.

(责任编辑:张洪全)

推荐访问:声乐 课教学 小组 思考 改革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