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一起学校自备水源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验

自我介绍 时间:2022-03-04 10:27:57

【关键词】 群体性食物中毒;自备水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5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41-02

2011年8月31日下午11时20分,县卫生局接到电话,XX乡中心小学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共发病116人,事件发生后,县委、县人民政府及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开展疫情调查处理和救治工作。经采取措施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

1.1 基本情况 XX乡中心校共有教职员工和学生452名,其中学生420名,教师32名,29日中午有386名学生、32名教师在校内食堂就餐。就餐食物相同,30日中午有386名学生和32名教师在食堂就餐,就餐食物相同,首发病例为8月31日凌晨2点。截止到8月31日20时共有76名学生发病,就餐教师无发病病例。而且有陆续发病的学生。教师不饮用井水,学生饮用井水。

1.2 发病情况 共进餐418人,发病116人,患病率27.75%,无死亡报告。发病的均为学生,教师无一例发病。发病最小年龄6岁,最大年龄12岁,各班级均有发病,无年龄和班级差别。首发病例为8月30日凌晨2点,就餐12小时为发病高峰,至7月3日上午共发病116人,此后未出现新病例。

1.3 主要临床表现 共同进食物,饮用共同的井水,发病症状基本相同,116人中,腹泻116人占100%,主要以高烧、头痛、腹痛、腹泻,水样便,部分有恶心、呕吐。

2 实验室检验

2.1 样品的采集 对此次事件中涉及的水质、食品及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等进行采样检验,共采样29份,即呕吐物3份、患者肛拭子6份,便10份,剩余食物3份,餐具5份,食堂水桶内水1份,井水1份,带回实验室,进行微生物检测。

2.2 样品增菌分离培养 将采集的便、呕吐物、肛拭子直接划线分离HE、SS、EMB、XLD和普通琼脂平板、氨苄西林麦康凯琼脂平板以及相应肠道致病菌平板,同时将食物,水及便、呕吐物、肛拭子增菌与GN、SC、%NaCL碱性胨水中及肠道增菌肉汤中,置37℃(或27℃)培养18-24h,观察结果。

2.3 菌株鉴定 在5份粪便和2份水中分离接种培养(其他样本中未分离出可疑菌落),在SS、HE、EMB、XLD平板上均呈无色、透明、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圆形不发酵乳糖的较小的菌落。在普通平板上为光滑、微凸、圆形,无色的菌落,有特殊的芳香气味。在氨苄西林麦康凯琼脂平板上为乳白色菌落。再转种三糖铁和营养琼脂斜面经培养后进行生化试验(见表1、表2)和血清凝集试验(表3)。从以上生化结果证实7份样本中检出志贺氏菌属和气单胞菌属。

2.4 检验结果 菌株1号志贺氏菌血清凝集试验及进一步生化试验检出宋内氏2相志贺氏菌,气单胞菌属经进一步生化鉴定及鉴别试验确定菌株2号为豚鼠气单胞菌。7份样本结果完全一致。

3 预防控制措施

3.1 对所有发病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监控疫情发展,及时处理有关问题。

3.2 对所有病人给予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期从发病之日起为10天。

3.3 对参与就餐或饮水的学生开展预防性服药,服用氟哌酸、维生素C共6次,(每人每天3次,每次2片)。

3.4 对井水进行加氯消毒,防止污水继续渗漏,同时对学校的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加强粪便管理。

3.5 对全校学生开展健康性教育,使全校师生掌握卫生知识及防病知识,讲究个人卫生,不喝生水。

4 讨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采取控制措施后不再有新病例出现等情况分析,该起事件是水源性污染导致志贺氏菌和气单胞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通过药敏试验进行对症治疗,10天后全体116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由于该学校经济条件差,卫生意识淡薄,导致水源性污染群体性食物中毒的发生,提示今后工作中要注重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向农村和学校宣传预防食物中毒的知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版.

[2] 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汇编[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版.

[3] 王文军.一起水源性污染致致大学生群体感染性腹泻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6):532-533.

推荐访问:病原学 食物中毒 自备 水源 细菌性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