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报告

自我介绍 时间:2022-03-25 10:08:17

摘要: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本书,作者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各个方面,深入细致的剖析了近代中国社会会的新陈代谢,而且全文贯穿了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方式,使对某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任务的评价更客观,更能反映历史的真实性。

关键词:中国;近代;新陈代谢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2

全书总二十章,由于中国社会演变的独特性。作者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各个方面,深入细致的剖析了近代中国社会会的新陈代谢,而且全文贯穿了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方式,使对某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任务的评价更客观,更能反映历史的真实性。

一、全新的史角

以往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著作基本都以革命式的范式抒写历史,例如: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三次高潮为题,受政治的影响比较多,以解救斗争为主轴,更多的关注的是上层社会,下层人民的社会生活很少论及,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常见的现象“重英雄而轻下层人民”,不能更客观的反映历史真面貌,使历史显得单调和死板。作者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探寻除了一条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全新线索—新陈代谢,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作了详尽的描述,进一步论证了作者的主题。

1、政治的近代化

求民族独立,求政治民主化的历程。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章里,作者就提到中国的官僚政治,实际上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就是君主专制,皇帝高高距于权力的顶峰。依视着尘土中碌碌劳作的黎民,在他的下面一招品级和人数的反比是上下相承,左右相近的一层一层官僚。在地方上,宗族和行会是社会最基层的组织,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主义官僚政治的基石。它下属于行政体系,但它所起的作用是行政组织元元不能相比拟的,随着西方列强侵入中国,使中国人逐渐从天朝上国的睡梦中惊醒过来,认识到西方列强并不是传统上的蛮夷之国,而是通过工业革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通过两次鸦片战争,使一些先进的上层人士认识到西方列强的强大。中国已处于落后衰落的状态,一些人呼吁向西方学习,通过洋务运动到戊戌维新,中国人向西方的学习逐渐由器物转向制度。戊戌维新时提出的建立君主立宪制,由于日俄战争刚刚结束,俄国战败。因此,以康梁为代表的一部分人提出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以君主立宪制来改造专制,并最终取代它但守旧势力又以反手一击的方式否定了这种势力。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感到统治的危机。清政府先后推行一些列的措施来实现清王朝的自我挽救。一项很重要的措施就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如改设总理衙门为外交部,位居六部之上,设立咨议局、资政院,自觉的朝着近代化的建制迈进。但是没有超出戊戌维新的社会政治蓝图,并没有完成“三权分立”为核心的近代政治体制的转变。此后又有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也继续在探索建立一种新的政治制度,使国家迈向近代政治体制卖相近代化。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一系列的变化,不论清政府的新政、改良派的改良还是革命派的革命,都体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新陈代谢,政治体制在变化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2、经济的新陈代谢

自然经济的解体到工业化的曲折发展。自古以来中国就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在农村基本上形成了以自我消费、自我生产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西方各国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原料市场和消费市场。向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形成了条约体系,被迫中国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一方面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体系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另一方面打断了中国固有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把中国的市场和经济更多的纳入到了世界市场和经济当中。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向西方学习,六七十年代以自强为目的的近代军事工业,九十年代以求富为目的产生了近代民用工业,新政时期清政府为了自强渡过危机实行奖励事业的政策。1903年设立商部,以振新商务,政府出面倡导实业,即着手制定商律,以法律的型式肯定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为工商业者的经营管理活动和合法权利提供了某种保护,也为解决商事诉讼提出额若干法律依据。这一政策为种股票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05年到1910年国内新设厂矿,企业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除此之外清政府对华商承办铁路业采取优奖和鼓励措施。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些无不列外的证明中国经济在近代的新陈代谢。

3、思想文化的新陈代谢

自古以来中国从天朝上国自居。自己的文化优于其它民族,把周边的国家也当做蛮夷。不去西方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只有中国少数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像魏源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积极学习西方的天文地理知识,开阔中国人的眼界。如翻译了《海国图志》、《四洲志》,使中国人对世界的面貌有所了解。洋务运动期间,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1863年设置了京师同文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人才,这事一所专门培养外语翻译人才为主的学校。开设英文馆、俄文馆、发文馆等。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教育事业正是从这时开始的。这时一种拖着根深蒂固传统观念蹒跚而行的进步。新政改革时期,废除科举制,改变了久被非议而不可触动的传统的教育制度。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具革命性的改革,积极培养人才。废科举之后,又新办了大量的中小学堂,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新办新式教育的热潮。除此之外还派遣大量的留学生。新的教育必须有不同于旧式教育的宗旨,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进一步提出了提倡新文学。

二、辩证的全面的态度

在本书中作者多次运用了辩证的哲学思维方式,使历史实事更具客观性更具理性。辩证法的灵魂就在于具体的分析具体情况。在本书中不论是重大的历史实事还是一般人生活的有关事件,都能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对所涉及的人物,不论其角色如何,也绝不是简单的扣个政治帽子了事。而是力求通过具体的分析,把他写成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

1、中国工人阶级

在以往的历史书中,作者都以褒扬的词语抒写中国工人阶级,而忽视了对它否面的评价和议论,在书中作者以全局的眼观重新审视工人阶级,对工人阶级作了正反两面的评价,使我们队历史的真相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在书中作者谈到工人阶级,不仅谈到了工人阶级的优点而且更多的提到了它的缺点。工农之间的联系紧密,既使工人阶级可以影响到农民,也可以使农民影响到工人阶级,使工人阶级容易染上小农生产的意识,所以在近代中国工人群众往往会被帮会势力所吸收。

2、对袁世凯的评价

在常人的影响之中,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之后建立了军事独裁专制统治。以及后面的军阀混战都与袁世凯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本书作者给读者展示了袁世凯的另一面,尤其是在新政改革、教育改革中,袁世凯呼吁废除科举。其中提到“其虽之深切著明,足以为学校之的而阻碍之者,实莫基于科举,…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将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正确的证明了科举与新式教育以及国家命运的关系。

3、对团体的研究

对不同的社会团体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与概括。宗族、行会、教会组织、教会与会党,这些都很好的反应了当时民众的生活状况以及道德标准。对此进行研究意义是非常大的。以往看到的书中,对此部分的研究很少,一个缺少对社会基础研究的研究是没有可信度与事实依据的研究,这是体察时代背景的重要因素。认识历史的创造者,无论是阶级斗争还是上层建筑,当人民的主体性不变时,对人民社会生活的研究就不能被忽视。

4、社会生活的研究秘密宗教和神拳之间是隶属的。至于义和团是否源于白莲教,鉴于自身对此问题的研究有限不敢妄下定论,只是笔者以为,任何事物都不会无缘无故产生。虽然在仪式上义和团与白莲教甚至是冠县的义和拳有很大的不同,但不能证明他们之间没有联系,义和拳可以来自白莲教这并不代表仪式也一定要来自白莲教,事物在前进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社会的变迁,文明的影响永远不可能一成不变,这种降神附体仪式会不会是在以后的发展中再创的呢,这还有待更深的探讨。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义和团是否源自白莲教或者冠县的义和拳,但多少都受到了这两者的影响。

四、结语

在本书的结语部分,周锡瑞引用了马克布洛克在《史学的技艺》中谈到的史学界对“起源偶像”的职业迷恋,旨在打破“起源偶像”论。于是佐藤公彦在批判他时仿照周锡瑞也引了马克布洛克在《比较史学之方法》中的一段话,笔者摘录于此:

这是“起源”的问题。我有意使用历史学家们惯用的这一表达方式。该提法尽管流传甚广,却是暧昧不清的。“起源”一词极易使人将本质方面有差异且在外延上也不相等的两种知识性操作上相混淆。也就是说,第一个操作,在研究三级会议时往往会对只能被认为是其发展形态的更雇来的制度进行研究,这类研究是完全正当的且是必要的。然而,还有第二个操作。即,这一传统组织为何在相应的时期得到扩大,且获得新的内涵呢?此外,还有三级会议为何被赋予政治的特别是财政上的作用?尽管对于君主及其顾问会议它是从属性的,但却最终转变为清醒地觉悟到自己拥有与前者明显不同力量的会议呢?对此,需要找到最易给与解释的理由。是明确其胚胎,而非发现其发芽的的原因。③

然而周锡瑞只想回答的也许只是“发芽”的问题,正如他在中文版的前言中谈到,使他感兴趣的并不是仪式的始祖,而是它为什么会在1899至1900年间如此迅速地传播开来。

参考文献:

[1]佐藤公彦.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周锡瑞.义和团的起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3]程歗.义和团起源研究的回顾与随想.义和团研究一百年.[J].百年研究评述.

[4]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5]于建胜.一个知县眼中的义和团—以劳乃宣《义和团教门源流考》为中心的探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注解

①佐藤公彦: 《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第25-26页.

②周锡瑞.:《义和团的起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第259页.

③佐藤公彦:《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第35-36页。

推荐访问:新陈代谢 近代 中国社会 报告 读书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