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兴建始末

自我介绍 时间:2022-04-09 10:14:37

1968年7月,红日高照,万里晴空。安源牛形岭上人山人海,红旗招展,一项声势浩大的建设工程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几个月后,一座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宏伟建筑拔地而起。这就是当时闻名遐迩的“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建设工程。当时,兴建“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它的参加人员之多,投入资金之巨,建设速度之快,工程质量之高,政治影响之大,在江西萍乡都是前所未有的。

1968年,随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个人崇拜日益盛行,各地出现了一股为领袖建造纪念馆的热潮。

这年3月12日,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召开“宣传毛主席在江西革命活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由萍乡市革委会、萍乡矿务局革委会、萍乡铁路地区革委会一道着手筹建“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争取五一节前拿出陈列大纲,力争7月底以前建成纪念馆(建馆方案须报省里审批)。

3月30日,萍乡市革委会遵照省革委会指示,成立了“宣传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委员会”,由市革委会主任石明之兼任主任委员,市革委会副主任马凤成、姚发梅兼任副主任委员,下设办公室在安源办公,指定姚发梅和市革委会委员、解放军6013部队团参谋唐芳琼负责。不久,又派此前曾担任过萍乡市副市长郭玉柱参与领导。他们到安源后,就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会”的基础上开展工作。这个展览会最初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工艺美术学院、江西师范学院和萍乡铁路及煤矿系统的群众组织联合举办的,1967年10月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1968年初展览会结束后,大部分版面、资料退回安源。当时,萍乡的工作人员都没有举办大型展览的经验,感到无从下手,于是一边收集整理资料,一边赴外地参观学习。在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时,唐芳琼听说解放军长沙军政干校党史教员马玉卿(“文革”前曾任韶山陈列馆馆长)帮助过井冈山建馆,于是向石明之提议,请马玉卿来安源帮助建馆。

5月10日,马玉卿应邀来到安源,先是看了几天材料,然后就给建馆工作人员、安源煤矿工人和萍乡市直机关干部连续作了几次报告,讲述毛泽东在安源的伟大革命实践。在这个基础上,“宣传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委员会”开始组织人员编写陈列大纲,设计陈列小样。在马玉卿的指导下,陈列方案于6月初完成。不久,省革委会“宣传毛主席在江西革命活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路明、张会村(此前曾任省委宣传部处长)、柳金堤(此前曾任省委宣传部副处长)到萍乡督战。萍乡市革委会亦派常委廉明德来安源参加建馆工作的领导。

当时,在安源的省、地、市有关方面负责人对如何建馆存在一些分歧。张会村、柳金堤说今年没有钱,要建馆也得等明年,主张找个地方把陈列版面挂起来就行了;宜春地区代表同意张、柳的意见;马玉卿、郭玉柱、廉明德、唐芳琼则主张建新馆,理由是:“文革”前的纪念馆太小,现在又找不到适当的房子做纪念馆,只好重建。石明之、马凤成、张景才(市革委会副主任、市人武部政委)、张万海(市革委会副主任)都说馆要办,但市里没有钱,主张把萍乡老文化馆(孔庙旧址)修一修办纪念馆。但安源工人对此意见很大,说“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怎么能建在萍乡呢?更不宜放在孔庙里面陈列。石明之、马凤成等到孔庙看了以后,也认为那个地方不行,于是决定向宜春地区革委会和省革委会汇报。

6月10日,萍乡市革委会召开常委会议,听取马玉卿的汇报,审查安源纪念馆陈列大纲和小样,一致同意由石明之带马玉卿、廉明德、唐芳琼及有关工作人员一行7人到宜春地区和省里汇报。张会村、柳金堤随同前往。

6月12日,宜春地区革委会常委会议听取马玉卿汇报,审查并通过了安源纪念馆陈列大纲和小样。石明之在会上提出,安源建馆要由省、地、市三家共同领导,以省、地为主。宜春地区革委会主任刘化东当场表示同意,并派地区革委会宣传组组长陈华和萍乡的同志一起到省里汇报。

6月13日,汇报团到达南昌,在那里等了4天,重新撰写了地、市汇报提纲,把建馆经费由20万元改为40万元。

6月17日晚,石明之、马玉卿由路明陪同到省革委会主任、省军区政委程世清家里。石明之首先汇报来意,然后由马玉卿汇报了安源建馆准备情况。程世清听完汇报,当即做出9点“指示”,主要内容包括:同意(在安源)建一个馆,给40万,地点要在一个小山头上,不要在平地,立即设计报省,争取两个月搞出来。除在安源陈列展出,再报中央在北京展出,报告团要立即挑选红卫兵、老工人15至20人训练,先到南昌报告,再到北京;剧本(指《红太阳照亮了安源山》歌舞剧)由省里统一搞。领导班子同意搞省、地、市三结合,地、市为主,向外由省里出面;现在以省的名义向各地要点力量,向中央发个电报。明天晚上在洪都宾馆召开常委会讨论这一问题,等等。

6月18日晚,江西省革委会在南昌洪都宾馆召开常委会,讨论安源、井冈山、南昌建馆问题。萍乡汇报团的同志列席会议。程世清首先将马玉卿介绍给省革委会的其他领导。然后,程世清、杨栋梁(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军区司令员)等人审查了安源纪念馆陈列小样,听取了马玉卿汇报“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的基本内容和陈列构想。听完汇报后,程世清高兴地站起来,说:“安源这个地方很重要,建纪念馆我同意。”又说,“我看陈列内容和指导思想都是对的。就这样定了。”并问省革委会常委刘瑞森:“钱有问题吗?”刘答:“钱没有问题。”程世清当场拍板同意给安源建馆经费40万元。随后,他又把杨栋梁叫到身边交头接耳地议论了一番。这样,杨栋梁也起劲了。他本来中途离开会场一段,等他回到会场,安源建馆的问题已经研究完毕,井冈山的同志开始汇报,可他硬把井冈山同志的汇报打断,说:“安源这个地方很重要,要钱好说,要不惜一切代价,赶快把纪念馆搞起来,要建成世界第一流的。”接着问马玉卿:“什么时候能建起来?”马答:“要两个月,现在主要是力量问题。”程世清听了后,说:“你们拿省革委会的介绍信到外省请美术人员支援,建筑设计要省设计院完成,建筑力量由宜春地区解决。领导问题统归省里,安源作为分支机构,由宜春地区和萍乡市直接抓。”这时陈华插话:“我们准备正式聘请马玉卿同志当顾问。”程世清转过身对马玉卿说:“你就不要走了。”并对省革委会常委郭光洲说:“光洲同志,马玉卿同志留下的问题,由你负责与湖南省革委会和省军区电话联系。”陈华又说:“我们宜春地区准备组织群众参加建馆献忠劳动。”程世清说:“对!不仅宜春、萍乡要组织群众参加献忠劳动,南昌也要组织人参加。”

6月19日,马玉卿、唐芳琼和汇报团其他成员分别到北京、浙江、山东等省、市请美术力量。陈华、廉明德则回宜春和萍乡汇报省革委会审查情况。嗣后,宜春地区革委会和萍乡市革委会根据省革委常委会议精神,商定了安源建馆的组织机构和干部配备问题。

6月下旬的一天,宜春地区和萍乡市党政军领导一块到安源,召开建馆人员会议,宣布成立“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建设领导小组,由原中共宜春地委书记张国震任组长、廉明德任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马玉卿任顾问、6013部队73分队副教导员魏学忠任军代表。还宣布了领导小组成员和工作机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政保组、资料编写组、陈列设计组、陈列施工组、工地指挥部、报告团、创演队、宣传队(解说员)。经过认真研究,会议决定7月1日正式动工,地、市把该调的干部尽快调齐,发动群众参加“献忠”劳动。

6月底,郭玉柱领着几名建筑设计人员到南昌,向省革委会汇报安源纪念馆建筑设计情况。程世清主持召开省革委常委会议,为安源纪念馆的建设选定了地点,审批了设计图纸和建设规模。由于设计规模扩大,建馆经费由40万元增加到80万元。后又由80万增加到120万元。当时,参加建馆的人员陆续赶到安源,基本队伍达2000人左右。其中从北京、杭州、南京、广州、长沙等8个省、市调来的陈列、美术、资料人员137名;从地、市调来的解说员、报告员43名,戏剧演员48名;省内外建筑工人477名,解放军战士35名。

1968年7月1日,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人民日报》及全国各主要报刊公开发表。就在同一天,宜春、萍乡数千军民高举红旗和标语牌,在安源煤矿大操场隆重集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47周年,并举行“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动工典礼。会后,“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在安源牛形岭破土动工。

按照设计要求,纪念馆是建在牛形岭半山腰,因此首先必须挖山平基。建馆工地指挥部特意从外地调来两台掘土机,不分昼夜地挖山掘土。宜春、萍乡等地群众怀着对毛主席无限热爱和崇敬之情,来到安源参加“献忠”劳动。据统计,宜春、萍乡等地当时有90多个单位的54000余人参加了安源建馆义务劳动。到8月初共挖运土方6万多立方,牛形岭半边山被推开,安源纪念馆建设的平基任务胜利完成。因建馆拆迁民宅35户,新盖民宅4栋(面积1900平方米),耗费了大量资金,安源纪念馆建设领导小组报请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将安源建馆经费由120万元增至200万元。

8月7日,“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奠基誓师大会”在安源煤矿职工子弟小学操场隆重举行。会后开始奠基施工。宜春地区建筑公司具体承担施工任务。该公司挑选最好的工匠,选购最好的材料,建设纪念馆。他们在工作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使建馆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在安源纪念馆资料室,至今仍保存着一大箱40年前建馆工地广播站的广播稿。它记载着建馆期间涌现的许许多多的好人好事。

经过5个月的紧张施工,“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于1968年底竣工。该馆坐北朝南,海拔174米,高24.5米,建筑面积3245平方米。整个墙面铺有淡黄色的瓷砖,屋檐四周是金黄色的琉璃砖。立面正中是由428块瓷砖组成、直径6米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头像(1986年改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部徽),两侧是琉璃砖砌成的十面红旗和有机玻璃制成的十个火炬灯。火炬灯下方的墙面上分别镶嵌着鎏金的毛泽东手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两侧的女儿墙上分别镶嵌着鎏金的林彪手书: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被作处理)。

建馆期间,安源纪念馆建设领导小组派出10批资料人员到湖南、广东、山东、上海、北京、湖北、江苏等省、市调查收集文物资料,落实并恢复安源革命旧址14处。创演队向省、地、市汇报演出大型歌舞剧《红太阳照亮了安源山》90余场,观众达136000余人次。报告团向各地群众作安源工运史专题报告222场,听众达250000人次。陈列施工组经过3个月的紧张工作,完成了纪念馆的陈列布展任务。该馆陈列内容共分6个部分:(一)安源工人盼救星;(二)红太阳照亮了安源山;(三)安源工人大罢工;(四)唤起工农千百万;(五)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六)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展线长228米,陈列大型泥塑1组,中、小组雕塑5座,各种画47幅,文物103件,文照30张,报照23张,照片112张,语录76条,歌谣4首,图表12块。

1969年4月4日,经江西省革委会政治部审查批准,“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对外开放,1970年5月20日开始接待外宾。

安源纪念馆从动工兴建到现在已经整整40年。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馆的陈列内容进行了多次较大的修改。1972年9月,经中共江西省委批准,“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更名为“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198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顾委主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亲笔为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题写馆名。该馆开放以来,共接待观众700多万人次、世界五大洲7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友人、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万余人。陈云、王震、倪志福、余秋里、邓力群、陈俊生、李锡铭、曾庆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到安源纪念馆参观指导。1997年6月,该馆被中宣部、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列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红色江西一颗耀眼的明珠。○

责任编辑 张荣辉

推荐访问:安源 始末 纪念馆 毛主席 兴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