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杨洁篪:从黄浦江畔走出的外交部长

自我介绍 时间:2022-04-15 10:11:07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七次会议经表决决定,任命杨洁篪为新一任外交部部长。2007年4月27日,身着深色西服,佩戴紫红色领带,架一副细框眼镜,身材挺拔,面带微笑的杨洁篪,以低调、a儒雅的姿态,完成了履职后的首次公开亮相。杨洁篪这位从黄浦江畔走出来的外交才子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10任外交部长,由此开启了中国外交的杨洁篪时代。

上海市黄浦区位于大上海市中心,北起苏州河,与虹口、闸北两区相望;东、南濒临黄浦江,与浦东新区一江之隔;西至成都路、西藏南路、制造局路,与静安、卢湾两区毗邻。杨洁篪的家就在区内的北京西路、温州路一带,那里是沪上的寻常巷陌,普通里弄。

杨洁篪的名字充满书卷气。“篪”(ch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像笛子一样的乐器。虽然人们无法详细了解杨洁篪的父母对当年襁褓中的杨洁篪寄托何种美好的希冀,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有着八孔,可以吹奏的失传古乐器日后的确吹奏出了令门楣生光的乐曲。

1963年,小学毕业的杨洁篪考上了在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直接关心下创办的、位于上海市虹口区中山北一路295号的上海外国语学院(现为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简称上外附中)。在这所优秀的外语学校学习的经历,奠定了杨洁篪未来十年译员生涯的最初基石。

三年过后,即将迈入高中校门的杨洁篪与“十年浩劫”不期而遇,工厂停工、学校罢课、武斗、标语、游行,他在迷惘中度过了百无聊赖、莫之奈何的两载寒暑。借用“文革”时期约定俗成的说法,杨洁篪他们这拨人属于“老三届”。

1968 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杨洁篪侥幸地躲过了这场“红色风暴”,悄然来到当时的“上海浦江电表厂”,做了一名小学徒工,那一年他才18岁。

杨洁篪的“小学徒工”生涯持续了整整四年。1972年,由于外语人才极度缺乏,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下令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工厂、农村、农场,征召散落的原外语学校的学生,调集至外交部,作为翻译人才培养。于是,杨洁篪和王光亚(后出任外交部副部长,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沙祖康(前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及瑞士其他国际组织副代表,裁军事务大使,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外交部军控司司长,现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以及陈毅元帅的女儿丛军(即陈姗姗,后来成为王光亚的夫人,曾任中国驻爱沙尼亚大使,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等人,相继来到北京。经过外交部为期6个月的出国学习集训班学习后,杨洁篪他们一起出国,来到伦敦深造。日后,这些学子中的许多人成为活跃在当今外交舞台上的精英人物。

和杨洁篪同时加入这一幸运行列的还有一位年轻的上海姑娘乐爱妹(后任中國驻美大使馆参赞),与杨洁篪大名的儒雅相比,“爱妹”虽显出几分俗气,但这又是一个充满沪上里弄风情、普通而又典型的上海女孩的名字。后来这位“乐妹妹”成了杨洁篪的太太。

来到英国后,杨洁篪先是进入伊林学院学习,后又到巴斯大学深造。巴斯大学在当时是一座培养外交人才的名校。杨洁篪的“师兄”、“师姐”如周文重(曾出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副部长,驻美大使)、张幼云(前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政务参赞),还有一位在“复关”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崭露头角的龙永图,都曾在巴斯大学深造过。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伦敦经济和政治学院(简称伦敦经济学院)是杨洁篪最后的学习地,他在这里结束了长达两年的青年留学生活。

1975年初夏,杨洁篪完成学业,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回国后,杨洁篪进入了当时的北京市朝内大街22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杨洁篪被分配在翻译室英文处,从此开始了他十年的译员生涯。年轻外交官的人生就这样翻开了崭新的第一页。

人才荟萃、星汉灿烂的翻译室号称中国译事界的“国家队”。杨洁篪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以及他勤奋刻苦与好学不倦的精神给同事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王弄笙(曾任外交部翻译室主任)大使曾带着赞叹的口吻说,杨洁篪非常用功,即便是短暂的午休,也手不释卷。

那时候,张幼云、周文重、施燕华(资深高级外交官吴健民夫人,曾任外交部翻译室主任、中国驻卢森堡大使、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团公使、驻法国大使馆公使)等顶尖译员都是杨洁篪的“前辈”;许多活跃在当今外交舞台上的重要人物都是杨洁篪的同事。除了张幼云、周文重、施燕华、王弄笙外,还有吕凤鼎(后任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驻瑞典大使)、邹明榕(后任中国驻墨尔本总领事、外交部翻译室主任、驻爱沙尼亚大使、驻瑞典大使)、张援援(后任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处长、驻美国大使馆参赞等职)、顾子平(后任外交部新闻司新闻发布处处长、军控司副司长)等人。真可谓少长咸集,精英闪烁。这样的环境,使杨洁篪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培养。回顾这段难忘日子时,杨洁篪曾深有体会地说:“当普通科员无法接触高层领导,当翻译则不同,可以亲眼目睹高层外交活动,学到很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杨洁篪在翻译室一直工作到1983年仲夏。

1977年,老布什受中国政府邀请,携家人访华。同行的还有后来任美国驻华大使的李洁明和昂特迈耶及后来在老布什政府出任国务卿的贝克等。访问团一行与邓小平会晤后,被批准前往还没有开放的西藏参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允许美国人进入西藏。杨洁篪担任了访问团的全程翻译,此间与老布什一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他后来出使美国打下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杨洁篪多次担任邓小平的英语翻译。杨洁篪曾感触地说:“小平同志在谈话中总能驾驭谈话内容和方向,取得主动权。他讲话深入浅出,含义深刻,而且原则性和灵活性高度结合。有幽默感,但是该坚决时非常坚决。”“我常常用心观察领导人怎样处理一些棘手问题,自己反复琢磨,受益很深……”

对杨洁篪而言,随资深外交官章文晋走马华盛顿,对其未来的外交旅程极具意义。在群英荟萃的中国驻美大使馆里,杨洁篪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章文晋早年参加过“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后经程之平先生(前外交部情报(新闻)司副司长)介绍,在长沙再次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前夕,章文晋辗转自西南来到陪都重庆。建国后,因外交奇才乔冠华力荐,章文晋成为周恩来总理的第四任英语译员。

在担任总理译员期间,章文晋参加了周恩来与马歇尔元帅谈判的全过程。60年代末,在主管亚洲事务10年后,章文晋开始主管欧美事务,他是中美关系开始解冻以后最早与美国人打交道的中国外交官。

1979年,章文晋作为中国代表团秘书长,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美国1982年底,耄耋之年的邓小平力排众议,亲自点将,由章文晋担任驻美大使。章文晋遂以70高龄,继柴泽民之后,出使美利坚。对杨洁篪而言,随老一辈外交官走马华盛顿,的确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后来事实证明,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对杨洁篪未来的外交旅程特别是主管美国事务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与五、六十年代的驻前苏联大使馆一样,华盛顿的中国大使馆,无疑是80年代以来中国150多个驻外使馆中最重要的大使馆。当时华盛顿中国使馆的阵容极为强大,仅公使和公使衔参赞先后就有林兆南(曾任驻美国大使馆公使)、胡定一(曾任驻美国大使馆公使、驻英国大使)、冀朝铸(曾任英国大使,联合国副秘书长)、张再(曾任外交部美洲大洋洲司副司长,驻澳大利亚大使)等。另外,旧金山的总领事唐树备,纽约的大使衔总领事曹桂生,休斯敦的总领事汤兴伯也都是外交界的佼佼者。外交场上各路“英雄豪杰”云集美利坚,杨洁篪从这些外交前辈的言传身教中学到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自杨洁篪抵达美国那一天起,中美关系就经历了从低谷、停滞转而逐步发展的过程。他由此获得了许多美国事务的感性知识和实际才干。知人善任的章文晋大使数十年久经外交沙场,圈内颇具资望,他一向重视年轻一代外交官的培养使用。杨洁篪与章大使夫妇同居一楼,朝夕相处,耳提面命,潜移默化,受到很深的影响。

章文晋大使不幸病故后,杨洁篪曾深情地说:“章大使外交经验非常丰富,我起草讲话稿,他修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令我获益匪浅……”章文晋的夫人张颖女士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大使馆作为国家在驻在国的窗口和前沿,需要经常了解并提供驻在国的情况,加以分析并提出看法,供国内参考。章大使到驻美使馆后,非常重视研究美国情况,每天清晨上班以前,他都首先阅读大量报纸,以后他实在忙不过来,特别是一些重要评论文章,他无法细看,只好请当时的二等秘书杨洁篪先看。在吃早饭的时候,杨秘书向他汇报当天的重要评论文章内容,并提出哪篇文章可看或必需看。杨洁篪夫妇是和我们同住在大使馆官邸的唯一外交官。那时他还不满30岁,英文很好,工作勤奋、能干,头脑清晰。他们夫妇二人对大使很尊重,也给章大使很多具体帮助。从年龄上看,他们像父子两代人,却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1985年暮春,章文晋离任回国,杨洁篪在时任驻美大使韩叙(曾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代司长、司长,美洲大洋洲司长,外交部副部長,驻美国联络处副主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等职)的领导下继续工作了两年后,也卸任回国。在华盛顿中国大使馆的日子里,杨洁篪从二等秘书升为一等秘书,直至政务参赞,在工作实践中逐渐由稚嫩走向成熟。

当9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来临的时候,杨洁篪从翻译室调至美洲大洋洲司,担任司参赞兼美国处处长。同年秋,他升任副司长。两年后,杨洁篪再次踏上美利坚的大地,来到熟悉的华盛顿中国大使馆。先是任公使衔参赞,后升任公使。

1995年夏,杨洁篪奉调回京,出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兼北美大洋洲司司长。他是继前驻日本大使馆公使唐家璇之后,第二位破格从公使升任部长助理的高级外交官。

1998年2月,杨洁篪就任主管美洲、大洋洲事务的副部长,从此他成了该地区最活跃的中国外交人物。1999年夏,美国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坚决反对和严正交涉,宣布将向台湾出售价值5.5亿美元、包括E—2T预警飞机以及F—16战斗机的零件和装备等在内的大量先进武器装备。8月2日,杨洁篪召见美国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莫健,奉命向美方提出强烈抗议。他义正词严地指出:这一错误做法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严重侵犯,将进一步加剧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对中美关系造成严重损害。

中美关系1999年经历了较大波折后,终于在2000年2月的奥克兰中美峰会后得以恢复和发展。2001年2月16日,杨洁篪接替李肇星出任第7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他也是中美建交以来最年轻的驻美大使。四年后,杨洁篪再度出任外交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等职。

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为人谦和,处事稳健——这是外交部工作人员对杨洁篪共同的感受。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费胜潮说,杨部长给人的感觉是“严谨”、“细致”,但“不失幽默感”。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曾将李肇星和杨洁篪作以比较:“从个人风格上看,李肇星更活跃,个人魅力很强;杨洁篪则要显得内敛、严谨、低调,更有职业外交官的感觉。……新一代外交官的个人经历,可能会为中国外交向社会化、平民化、大众化方向发展提供契机。”

2007年5月19日上午,是外交部2007年的第一次“公众开放日”。杨洁篪部长首度在公众活动中亮相,他借此活动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阐述了他对当前外交工作的理念:“当前中国国力增强,更多中国公民走出国门,我们更要强调‘外交为民’,强调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我们的道路会越走越宽!”□

推荐访问:黄浦 外交部长 江畔 走出 杨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