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浅析五四时期我国报刊事业繁荣的原因

自我介绍 时间:2022-04-16 10:13:49

摘要: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21年7月中国中产党成立,被称为五四运动时期。这一时期,各种传播新思想的报刊应时而出,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本文将五四时期报刊业繁荣的原因,置于五四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五四时期;报刊业;繁荣;原因

中图分类号:D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42-01

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21年7月中国中产党成立,被称为五四运动时期。这一时期,各种传播新思想的报刊应时而出,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一、国际大环境的变化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合约”上签字,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二、新思想对报刊的改变

五四运动是旧思想与新思想的分水岭。五四运动后,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把报刊作为思想启蒙与传播新思想的利,通过报刊传播自己的理念。

1915年,陈独秀在北京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起 “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 “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许多原来被禁的报刊重新恢复出版发行。由此,报刊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能直接表达思想观点的政论文章成为主角。还有许多的知识分子与学生组织了各种社团和学会,创办报刊,对新思想进项研究和讨论。

三、新思潮与旧思想的对弈

报刊业的繁荣,给五四时期的人们提供了充分表达思想的自由空间。也正因为如此,新思想与旧思想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以《新青年》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创办的报刊与封建顽固派的对抗。

《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报刊发表了大量批判旧思想文化的文章,把思想文化斗争与现实政治斗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代表着中国先进思想的前进方向。

1922年,在南京出现了由一小批留学生创办的反对新文学,鼓吹复古文学的《学衡》。无政府主义者通过《自由录》等杂志鼓吹绝对自由,反对一切国家政权。《新青年》对这些错误的言论进行了有力的反驳。

五四时期报刊之间的论战是不同的理念的抗衡。因此,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新思想与旧思想的论战是知识分子推动中国进步的一个历史必然,报刊事业在论战中呈现出思想活跃的局面,逐步走向繁荣。

四、政治思潮的兴起推动了五四时期报刊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上层建筑,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各种权力主体的利益密切相关,各种权力主体为获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必然发生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冲突,从而决定了政治斗争总是为某种利益而进行的基本属性。

五四时期,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争锋相对,无产阶级需要强有力的武器来捍卫和传播自己的政治理念,报刊充当了他们坚实的武器。五四运动中,新文化派转向现实政治的标志是《每周评论的诞生。

《每周评论》与《新青年》虽有分工,政治诉求上的关联却相当明显。《每周评论》不仅体例上部分地延续了《新青年》,其精神内涵也与《新青年》保持一致。与《新青年》不同的是,它的出版周期更短,对现实状况的反应也更直接和迅速。新文化派的年长一辈并没有直接参与“五四”学生的运动,他们抱有启蒙之念,更倾向于坚守思想革命、以舆论批评的方式影响社会,推动社会变革。然而,随着新文化派中的激进成员逐渐接受和认同“社会革命”,新文化派彻底走向分裂。但这些接受和认同“社会革命”的激进成员,其接受革命的初衷、方式以及思想取向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深刻地影响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接受。

其中最显著的则是陈独秀。陈独秀号召青年“从事国民运动,勿囿于党派运动”。他提出,中国应该由“党派运动进而为国民运动”。 他所期望的国民运动,是多数国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能自觉地居于主人的地位,从而实现真正的立宪政治,结束政治派别主导的专制政治。

五四学生运动爆发后,陈独秀不仅给予精神上的支持,而且直接付诸行动。上海、北京等地的罢市、罢工、罢课进入高潮,陈独秀亲手起草《北京市民宣言》,措辞中表现了显著的激进姿态,明确倡导“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

政治思潮的兴起,也有力地促进了报刊业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宪明.中国百年报人之路.远方出版社,2003.

推荐访问:浅析 报刊 繁荣 原因 事业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