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民间智慧 52号

自我介绍 时间:2023-07-05 12:10:33

太谷县鼓楼东大街52号大院:古民居保护的另类思考

“您知道太古县城有一个香港人买的院子在哪儿吗?”在山西太谷县城,你随便问一个当地人,他们都会告诉你准确地点。

惊艳:闹中取静的世外桃源

穿过一条幽长的甬道,东侧有几间平房。在平房的墙上,几架木制的老车悬挂在上面,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久远的年代。

庭院深深,那精致的飞檐走翘、暗青色的瓦檐无一不在向人们昭示着岁月的痕迹。在房屋墙体的下部,大都分青砖已经斑斑驳驳,其中所蕴含的岁月沧桑,便会让人们迷失在这时空的变换之中。院子里随处可见一些老物件,如独轮车、风车等。由于正是结果的时节,在无花果的枝头,缀满了或青或紫的果实。马槽被改成了鱼池,几尾金鱼在水里悠然的游着。真让人无法想象,在太谷县城里面,怎么还能找到如此的世外桃源!

对于这个院子,宋晓东充满了感情,也充满了自豪,因为从这个房子开始装修的时候,他就参与其中。装修完成后,房主人姜伟把他挽留了下来,请他来管理这个院子。

对于装修的风格,宋晓东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与东大街相邻的南楼里,整个一层的装饰基调以大红色为主,配有黑色和金色的装饰,玻璃金砖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雍容华贵。西面墙上挂着几幅仿古的木刻,据说是福禄寿喜之意。北侧的整个墙面,都被装饰成红红的柜子,仿佛过去财主家的钱柜。另一面墙上挂着太古地图,屋顶安装着极具现代气息的灯具。在大理石地面上,有一块不到一米见方的钢化玻璃,下边有一个瓷质的鱼缸,上边有许多篆字,据说这叫风水盆,原来里面还养着金鱼,后来因为换水太麻烦,就这样空放着了。在一楼的左首,有一个旋转的铁质楼梯,能上二楼。二楼被装修成书吧的样子,阳光从外边的几个大窗户照了进来,十分明亮,在屋的中央有一块钢化玻璃连接,透过玻璃能够看到底层。屋顶共有4根60公分直径的大梁,历尽几百年沧桑的木头在经过桐油的浸泡后,发散出金黄的微光。

东西厢房有6间房子,被分别装修成客房。每一家的风格和装饰都不一样,心思都很细腻。东北大炕的风格、戏剧的风格、二三十年代的老上海的风格、纯现代风格等等。有的透射出中国文化的韵味,有的充满欧洲风情,每间房给人的感觉都不同。

“明三暗五”的大院正房,其装饰风格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风道韵,正房内还安装了投影式的家庭影院和环绕音响,屋内摆满了房主人姜伟游历各国带回的工艺品。二楼被装修成豪华的“总统套房”,华丽的墙壁装饰、独具匠心的家具、宽大的双人床,每一处都充满了现代气息,极尽豪华之能事。而在刚上楼梯的地方,还保留着一块包金的原梁架结构,让人们沉浸在现代与古老之间的时空转换中。

新生:历时3年的修缮之路

院子里面有一个用车轮改装成的可以转动的桌子。据说,这是宋晓东的智慧结晶。当时,他们从老乡家里买了一架木制的马车,车身被挂在外面跨院的墙上,两个废弃的车轮则被他改装成了桌子。

说到古民宅的格局,宋晓东有说不完的话。过去的老房子,正房都是不住人的,用来供奉祖宗,二楼则用来放杂物。尊贵的主人一般都是住在东屋,稍差一些的住在西屋,所谓“东哥西弟”,东边的房子永远比西边的房子高一到两块砖。太古人盖房子基本都是用榆木,因为榆木结实。

这所房子建于明末清初,有400年的历史了。最初是三多堂曹家的银号,叫“聚泰亨”。从建筑格局上来讲,这座占地面积900多平米的大院,是标准的“里五外三隔牌楼”。所谓的“明三暗五”,是指从任何一个角度看正房,人的视野都只能览尽三间,而走到近前,才发现其实是五间。这是因为传统民居需要遵循严格的建筑“礼制”,唯有捐了官,才能对建筑规格有所突破。解放后,这所院子被收归国家所有,成了一个百货公司的仓库。也正因为收归国家所有了,在经过文化大革命之后,格局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害。在2004年晋中举行的一次国有资产拍卖会上,现在的房主人姜伟花了32万元买下了这个院子。因为年久失修,院子当时很破旧,房顶和院子里面都长满了荒草,窗棂廊柱的颜色几乎褪尽,屋顶的椽子有的也已经残缺损毁。

为了让这所院子重现往日的风采,姜伟专门请来了修缮古建筑的扬州工程队,打掉了木门、窗棱上的油漆,露出了建筑原有的古朴木纹。他还请北京的专业公司仿照旧貌重做了屋檐上的兽头和瓦当等,对屋顶缺失的部分进行修补。同时,用从村民家里收来的旧椽子来替换房顶上已经烂了的。一切看上去都是古旧的痕迹。“他喜欢老的东西,说过去的砖都是用果木烧的,闻得出味道。”宋晓东说。

“所有外面能看到的东西都是老的,所有里面的东西都是新的。”宋晓东坦言,在装修时,所有的外墙连一块砖都没有动。院子里面铺的都是老砖,是装修的时候后铺上去的。为了凑齐这些砖,他们大村小镇的转,东家几十块,西家几十块,愣是足足凑了7000块。铺上去之后,大小、高低不一,最后用磨水泥石的机器磨,才成了现在这个效果。

由于要在老房子上面用新工艺,施工难度可想而知。比如以前的墙都是用那种麦秸的土坯建成的,粘不住现在的墙纸等装修材料,就算钉个钉子都是松的,怎么办?打木桩,做十五六公分的木架,然后贴水泥板,再在水泥板上做文章,贴壁纸或是其它材料。

在做仓库时,院子中间的门被拆除了。姜伟买了这所房子后,为了重现过去里院外院、里五外三的格局,专门从北京订制了新的木门。这个木门用的是老的门板,新的工艺。整个装修历时3年,主体装修2年。2004年开始装修,2007年基本完成。设计都是房主自己的主意,没有请任何设计院的人。为了达到满意的效果,拆了弄,弄了拆不下五六次的地方有很多处。

道光年间的石桌、明代的瓦墩、清代的柱底石、宋代的石狮子……宋晓东对这院里摆设的老物件如数家珍,因为这些东西都是他们一点点收集来的。“这些东西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专门去找根本就找不到。现在,这个工作还在继续,看到好的东西随时收购回来。”

对于古宅的保护,宋晓东认为,如果能够形成旅游规模,建成博物馆性质的房子最好,但是,对于一些不是很有价值的自建的老房子而言,拆不能拆,修如果国家不出钱的话,个人又没有力量。而52号大院修缮的这种模式的出现,就正好填补了空白。

感叹:一个生长在太原的香港人

姜伟,1950年出生于太原,1986年下海经商,通过进口卷烟辅料的外贸生意赚得“第一桶金”。1997年,他放弃玻利维亚国籍,定居香港。他在山西创下了几个纪录:第一个下海做生意,第一个做外资企业,第一个买名车等等。在山西晋中,买来老宅院进行改造的,他也算是第一人。

当地人对姜伟并不陌生,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香港人在太谷买了一所老宅院。但是,人们很难相信,眼前这个戴着宽边眼镜、衣着简单、待人和气而慈祥的长者,就是那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生长于太原的香港人。

据姜伟介绍,由于当时买这个房子是为了自己住的,所以要装修得漂亮一些,舒适一些。他认为,世界上70%的能源都被用来调节温度,即夏天的空调和冬天的供暖。这种老房子1米厚的墙,一楼层高有4.8米,二楼层高6米,通风又好,冬天只要一点点温度就够了,夏天则基本不用空调,因为1米厚的墙,中间是土坯,保温性能特别好,是真正的“冬暖夏凉”。现代人盖房子,不考虑那么多,就想着多盖房子多卖钱。现在环境的破坏,和建筑结构的不合理有很大的关系。买了这个房子以后,在装修的过程中很注意这些问题,不去破坏它的结构,现在住起来非常的舒服。

他笑言,在装修的过程中,有很大的玩儿的成分。到目前为止,60岁的姜伟一共走了83个国家,全国除了西藏,其它的省份都去过。山西108个县,他走了103个。为什么敢自己弄?主要就是看得比较多了。看得多,想法自然也就多些,丰富的阅历成为他的宝贵财富。在装修的过程中,每个房间的风格都不一样,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就拿卫生间来说,每间的风格和格局都不一样,按照画好的图纸施工完成后,一试发现不合适,拆了重新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这样的时候很多。

说到太谷的古民宅,他有自己的理解。与北京的古建筑相比较,他把平遥的老民居比作北京的大杂院,把祁县的老民居比作北京的四合院,而把太谷的老民居比作北京的王府,并提出了“逛平遥的城、游祁县的院、住太谷的房”的发展思路。

为了寻找维修老房子的设计灵感,姜伟买了大量的建筑和艺术书籍。他自言:“这里的学问特别多,我原来对这些一点儿都不懂,就是从修这房子的时候开始感兴趣,买了不少书。如果在网上查资料,看到台湾出版的有关建筑的书非常好,我会为了买这一本书,就飞一趟台北。”

在南面的屋子中间,摆放着一个长桌,有一本很大的手工装订的书和许多散落的照片。为了更好地保护太谷的古民宅,姜伟组织了几个人,正在收集图片和资料,准备出一本书,主要内容是太谷的100个老宅院。现在工作仍在继续当中,计划明年出版。

思索:古民居该如何保护

和现在流行的“修旧如旧”,弄成博物馆让人们来参观的方式不同,姜伟的观点是外部要体现出老房子的老来,而内部则要体现出豪华与现代人居住的舒适和享受来。至少,要让这些旧时格局更长久地保留。

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曹家“三多堂”……在山西,这些老宅院或因电视电影的取景地而闻名,或因成为文化名城的象征景点而闻名。姜伟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古宅院都要做成这种方式。如果这种老房子都做成博物馆的性质,仅仅用来参观的话,反而毁得更快。为了形成规模,不断地私搭乱建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没有怎么办?那就从附近村落里面拆过来补。大约10年以前,太谷的好东西太多了,但是现在,好多民间的老物件都被拆到几个大院里面了。可以说,太谷供给了几个大院的建设。

命运总是讲究因缘际会的,这所老房子也不例外。如果不是遇到姜伟,这所老宅院也许就会像山西众多的老院子一样,在岁月的长河中,慢慢破败下去,也许在几年之后,就会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但是,这所院子是幸运的。它因被收归国有而得以保留,又因保存完整而遇到现在的新主人。而在姜伟的手上,这所老宅院焕发了更强的新的生命力,在恢复和保留其原有古老风貌的同时,被注入了更多的现代的工艺和功能。

姜伟现在还记得曾经和太谷县副县长的一番对话。在一次聚会时,太谷县副县长对姜伟说,好多人都骂他,说这个院子卖便宜了。同样的院落如今买的话,要数倍于当时的价格。但副县长回复这些人说,只有卖给姜伟才能做出现在这个样子。“这等于给太谷县的老房子开了一条路,告诉大家,老房子应该怎么用。”

开创一条古民宅保护的新路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付出心血,更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撑。在3年的修建当中,为了能让这个32万元买来的老宅院恢复往日的风采,光装修就花掉了200多万。同时,日常开支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多则每个月就有一两万元。在整个院子里,所有的设备都用电,为此,姜伟专门从电力局申请了一条电缆,夏天还好说,冬天的耗电量会多一些。

姜伟坦言,这种古民居的修复原则,不是自己创造的。在欧洲,早就已经有了一套很科学的方法,主要有2个原则:第一是外观不能动。在欧洲,很多古城堡、老房子,从外面看上去,基本是残垣断壁,人家并不修,就是要保留这种风貌,保留这份历史感和沧桑感。如果全部抹上水泥墙,那也就没有历史了。第二是结构不能动。就拿中国的房子来说,现在依然是几千年前老祖宗的东西,这是摆脱不了的。山西有很多老房子是唐代的建筑,结构非常好,一般都是5开间的房子。四梁八柱,演变成现在的成语:四平八稳。四根梁一定要是平的,八根柱子一定要是稳的。欧洲的建筑玩儿的是石头,中国的建筑玩儿的是木头,四个字“榫卯斗拱”,而再漂亮的斗拱做出来也是四个字“勾心斗角”。家里房子需要大修的时候请工匠,现在都是问几级工,过去没有,是问“你的把式怎么样?”如果工匠说:“我可以偷梁换柱。”这是最好的把式。有很多现在生活中的用语,都是从建筑中来的,如财大气粗。只不过,原来是木材的材,现在变成了财富的财。

从开始接触古民居,到现在喜欢这些东西,姜伟发现,这里面的文化太多了。民俗的、艺术的,如砖雕、木雕、石雕,那些图案里面都蕴含着一些寓意和故事。可以这样说,古民宅就是一个罐子,里面装满了中国的文化。

推荐访问:民间 智慧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