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家庭教育中孩子个性与社会性成长及阶段性任务

心得体会 时间:2022-02-26 10:08:04

[摘要]本文通过对孩子人格的关注,引出对其个性与社会性成长的思考。在家庭环境中,针对孩子发展的内在连续性和同一性这一特点,提出对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的具体阐释,并提出几点建议:培养婴儿期的母婴拟优化互动、幼儿期的自尊培养、童年期的同伴关系,以及培养亲社会行为,防止攻击行为的形成。以引起父母和教师的重视,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个性与社会性  ;家庭氛围; 同伴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7-0073-02

人格的形成对人生是非常重要的,而人格的核心即个性,包括气质和性格。气质具有先天的特点,所以人格的核心自然就成了性格。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这是因为性格中包含了两个对人生很重要的因素,即人的态度和稳定的社会行为方式。人的态度和社会行为方式来自后天的实践活动,即人的社会性。生命的过程就是生命个体从个体自我到社会自我的成长过程,核心是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每个生命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不同的阶段和相应的发展任务,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内在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只有重视每个发展阶段,才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稳定、积极的社会行为方式,实现人格完善、心智健全。所以父母、教师要重视孩子个性与社会性的成长。

一、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个性与社会性成长的第一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家庭类型。一般来讲,家庭类型有民主型家庭、专制型家庭、惩罚性家庭和溺爱型家庭四种类型,对孩子最有良好影响力的是民主型家庭。(2)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即家庭氛围和成员之间互动的方式,和谐、关爱、宽容、真诚、担当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最为积极。(3)家庭理念。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不同的发展过程,具有独特的家族精神文化的延续性和革新之处,最终成为一个家庭的指导思想,如忠孝传家、勤劳朴实传家、诗书传家。而有的家庭指导思想模糊,一家子人各有各的指导思想,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各自为营,各行其是,一盘散沙。这些方面对孩子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二、重视母婴互动

发展心理学界定婴儿的年龄是从出生到3岁。婴儿的个性与社会性成长主要包括婴儿气质、基本情绪、社会性依恋、自我发展等几个方面,母婴互动是婴儿成长的主要途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说:“一个充分享受母爱的人一生充满自信。”母爱在孩子的成长中至关重要,尤其是婴儿阶段为其个性的形成奠定了一生之基础。在婴儿阶段,气质、兴趣已经表现出差异性。母婴的互动是重要的,母亲要根据孩子的气质差异、兴趣差异拟优化互动,给予婴儿及时的回应,营造安全、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引导婴儿对自我积极探索,其手段主要是镜像反应和母亲的回应方式。心理学家认为,“母亲是婴儿的第一面镜子。”婴儿通过母亲的情绪变化去认识外在的世界,母亲要有支持的眼神、乐观的态度、积极的行为。婴儿有了安全的成长环境,才能具有适度的社会性依恋,产生积极的情绪,形成信任的人格品质,使婴儿的自我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培养幼儿的高自尊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自尊的形成是在幼儿期,即3到6岁这个年龄段。自尊分为高自尊、中等自尊和低自尊三个等级,是在后天形成的。高自尊与一个人长大后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度相关,而低自尊则与长大后的情绪不良(如压抑、焦虑)和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以及缺少人际交往能力等社会关系的不适应有联系。自尊的培养主要是在幼儿期,也就是说,幼儿期个性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高自尊。游戏活动、角色扮演、生活自理能力、适度的劳动能力等,都是培养孩子高自尊的重要途径。有研究表明,3岁组有10%、4岁组有60%、5岁组有80%、6岁组有90%的儿童体验到自尊。到童年期,儿童的自尊开始具有稳定性。

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逆反期,孩子希望父母和亲近的人接纳“我长大了”及“很能干”的“现实”。这个阶段的孩子具有行事自由的内在需求,父母要给予支持和正确引导,发展孩子的主动性、勇气、自我抉择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积极的情绪体验。

培养孩子的高自尊,要重视两个方面:一是父母的互动方式:温暖、关爱、积极地接纳孩子的特点;热心参与孩子的游戏活动;严格要求,要求明确,但不采纳强制性的管束;民主,对有关孩子事情的决策,给孩子表达观点的自由,耐心听取他的意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典范。二是建立同伴友谊关系,被集体接纳。

四、在童年期要重视孩子的同伴交往

同伴交往是孩子社会归属感的内在需要,同伴交往能促进孩子的社会认知与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有利于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同时,童年期(6~12岁)是增进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时期。

人是群居的高级动物,在群居中一步一步地认识复杂多变的世界,这需要在群体中学会与人相处,形成稳定的性格和健全的心智。同伴交往、共同游戏等活动,要求孩子遵守规范、承担责任、服从整体、完成任务,善于协作、助人、谦让、分享、合作,这些都会促进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五、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防止攻击行为的产生

亲社会行为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而攻击行为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害处。经常受到伤害的孩子会情绪抑郁、注意力涣散、孤独、学习成绩下降、逃学、失眠,严重者会出现自杀现象。经常伤害他人者,会造成以后的行为失调和暴力倾向。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营造和谐、民主、分享、愉快、利他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家庭既要给孩子表达自己的自由,又要正确指导。从幼儿期父母对儿童的单方面控制转移到由父母与儿童共同决定,这是一种父母监督教育的过渡形式,父母与儿童的互动变为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使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发展,日久天长就会形成宽容、向上、乐意助人、推己及人的人格品质。

总而言之,孩子的个性与社会性成长首先建立在家庭这一环境之中,父母和教育者要重视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并把握好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就会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积极健康的社会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恩玲中学,兰州,7300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推荐访问:社会性 阶段性 家庭教育 成长 孩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