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中华民族优良家风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与积极影响

心得体会 时间:2022-02-26 10:09:11

摘 要:家庭教育是奠定人生底色人生第一课,中华灿若繁星的家教智慧,能否还让今日的家长感染到我们文化的自豪?还能为今天的家庭教育提供哪些借鉴和参考?能否借古人之哲思,解今人家教之困惑?如果回答和解决了这些问题,今天的家长们,就会自愿自觉地带着孩子们,坚定的坚守中国人的价值观,形成完善的中国人的道德和人格。

关键词:古代;家教家风;价值

一、古代家教家风文化,为今人家教提供了中國人的价值观、教育典范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

修身第一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修身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进德”。从司马光《家范》的“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到郑板桥给弟弟郑墨的家书中明确说:“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这些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修身、进德,明理做个好人,是齐家做好工作等一切的基础,除此无他。

几千年历史和实践证明,这就是我们中国古人无比正确和高尚的价值观---修身第一。同时奠定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基础。

齐家第二 所谓齐家,就像《颜氏家训》说的那样,就是要处理好父子、夫妻、兄弟等这三个层面的关系。“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

在父子关系上,传统强调父慈子孝,并且许多古人早已认识到,父子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尤其强调父母的表率作用,而不是我们现如今很多人还把这层关系重点放在“孝”字上,动辄就把不孝挂在嘴上。如明仁孝文皇后《内训》所言,“上慈而不懈,则下顺而益亲”,“父不慈则子不孝”(《内训》慈幼章第十八)。袁采在《袁氏世范》中的《睦亲》篇,讲得更为透彻:“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贤父喻己父,则父慈而子愈孝,子孝而父益慈”。

在兄弟关系上,强调兄友弟恭。

在夫妻关系上,强调夫义妻顺。

独生子女政策的几代人,只知有己不知有他。“兄友弟恭”纸面意义知道就已难得,没有兄弟姐妹在一起的生活实践,要想让他们与人相处而“兄友弟恭”,确实缺少实际的环节。

处世第三 古之教子,在处世上基本是以“温良恭俭让”为价值和道德标准。古代家训为我们做了很多注解和尝试,如论交友,《颜氏家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论勤俭,但明伦《诒谋随笔》就说:“骄傲是一生招祸之根,谦恭是一生受益之本。奢侈是自己取败之道,勤俭是自己受用之方。”论为官,张廷玉《澄怀园语》:“为官第一要‘廉’,养廉之道,莫如能忍。”

(2)共生相长的价值观

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中有一块著名的“留余匾”,上面有这样的话语: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留余”思想要求不可穷尽一切利益归己所有,要实现一定程度的利益均衡,凡事留有余地,忌盈忌满,过犹不及,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共生相长。

二、古代家教家风文化为今人家教提供了中国式的人格教育样本

如何培养孩子完整独立的人格,是所有家长首选的必修课,并伴随几代人。古之家教家风文化,为今日之中国、甚至人类,提供了独特的中国式的人格教育样本。

也正是中国人通过几千年家教家风的坚守和奉行,才使得四大古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

如我们熟知的:孔子教子,曾子杀猪教子,诸葛亮、范仲淹、司马光、曾国藩教子,还有钱氏家训、颜氏家训、包拯家训、朱子家训等,还有独具特色的《温氏母训》。值得一提的还有古代帝王教子,这些都是中国人教子人格成长极其宝贵的财富。如文王教子、刘邦《手敕太子》、李世民《帝范》、张居正编撰《帝鉴图说》、明仁孝文徐皇后《内训》、《康熙庭训》等,对中国人的人格塑造、道德观的形成,其作用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

(1)大人格、大人品

江南钱氏近代人才辈出:外交家、科学家、国学大师,仅中外院士就100多位。有人形容说:这些数字简直令人恐惧。原因何在?

查阅了很多资料,钱家之所以成就千年不衰之大家族,最为关键就是:奉行祖上留下的能作为中国人、甚至全世界公民可作为人生宝典的《钱氏家训》。

《钱氏家训》与其他家训不同之处,多了国家篇。“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这使其后人更多关注天下苍生,眼界更宽,心胸更广,出现如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这样的科技巨擘、功在人类人物就不足为怪了。

这也许就是钱氏后人多出“大人品、大人格”的英才,以及代代出大才的根基吧。

(2)真诚守信的人格

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生活的时间较长,对子女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的言行举止。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讲了曾子杀猪故事,说明了一个简单而至深的道理,父母在孩子面前言行必要如一,否则必自食其果。当今教育,此类问题已成共性,问题孩子也每每于此有关。

这一看似简单的道理,但做起来万般艰难。难的不是做一件,而是件件皆如此;难得不是一两天,而是形成习惯。

(3)天下己任的人格

从《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开始,家国情怀的生命自觉、天下己任的责任担当,就已经成熟。这种通过家教为主要的传承形式的中国独具特色人格特征,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特征,为中华文明的延续起到了依托作用,同时成为了中国家教最大特色之一。更是中国现在崛起最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三、古代家教家风文化为今人家教提供了具有普世价值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1)重视“早教”原则

关于早教,早在西周注重胎教就已开始。

胎教为我国首创,为世界教育史和医学史上提供了重要科学参考和借鉴价值,至今读来应会感慨中国古人的智慧。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周文王的母亲所以能生育出“形容端正,才德过人”的周文王,在于她在怀胎时注意生活起居、修身养性,还坚持晚上请音乐师来唱诗。西汉戴德在所撰《大戴礼记·保傅》中,追述了殷周时代就强调对太子的教育要从胎儿时期开始,并命名为“胎教”。西汉贾谊在《新书·胎教》中曾说:“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諠,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孔子就提出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一见解至今影响早教的实践。

我国古代早期教育思想的遗产是很丰富的,对孩子何时教、教什么、怎样教,都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实践。因此,无论胎教,还是早教,中国不仅走在世界的前面,而且理论和实践都已成熟成型,为世界做出了贡献。

(2)重视“教以义方”的原则

司马光所著《家范》开头一段——“石碏谏卫庄公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自古知爱子不如教,使至于危辱乱亡者,可胜数哉!夫爱之当教之成人”。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教子以义方”,“以教疼子”(也作“疼子以教为贵”或“人爱其子当教子成人”等)。

这里所说的教子的“义方”,其实就是如何做人,做人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修养。天下父母一定要按照“义方”去教育子女,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重视“身教”的原则

《礼记.大学》中提出:“身不修,不可以齐家”,一家之长首先要规范修养自己的身心,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后代。

唐代教育家马聪在论及教子女改过时说:“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就是告诫后人,父母的言行举止是最好的教材。

北宋著名诗人、学者林逋在《省心录》中说:“孝于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意思是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这是一个千年不变的教养规律。强调了家庭教育就是父母长辈言行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说,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养育的父母、不会教育的师长。

这些教育原则、方法,虽逾千年、几千年,至今的借鉴和遵循的意义非凡,其实,有的我们应在遵循和指导实践。对我们今天教育子女中存在的溺爱、贫家也养出富二代的怪现象,可以说仍然富有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 司马光.《家范》卷二《祖》[M].

[2] 明仁孝文皇后.《内训》慈幼章第十八.

[3] (东汉)荀悦.申鉴·政体[M].

[4] (宋)林逋.省心錄[M].岳麓书社,2003年.

作者简介:于素华(1964- ),女,汉族,辽宁盘锦人,盘锦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臧晓娟(1970- ),女,汉族,辽宁盘锦人,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推荐访问:家风 家庭教育 传承 中华民族 优良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