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评选标准试析

心得体会 时间:2022-03-25 10:10:42

2000年开始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课题研究,是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发端,同时也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开展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课题主要成果之一《"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入选标准细则》,从主题内容、时间、地区、民族与人物、形式与风格、系统性、稀有性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判定档案文献价值的相对标准。之所以称之为相对标准是因为任何一件或一组档案文献价值的确定,没有绝对的评价尺度。其重要程度、影响大小,均取决于与其他档案文献的比较。下面结合首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档案文献,试从七个方面介绍《"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入选标准细则》。

一、 主题内容

档案文献所反映的主题内容,是判断其价值的重要因素。凡是反映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发生的某些重大事件的具有典型意义、标志性的档案文献,特别是反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和重大科学发现、发明以及经济制度、政治制度重大变革的档案文献,都具有重要价值。

例1:周恩来总理修改的《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方草案》。中印两国在1953年年底进行谈判时,周恩来总理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1954年4月中印两国在《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明确宣布了五项原则。中国认为这五项原则不仅适用于中印两国之间,而且应该适用于广泛的国际关系中。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中印、中缅双方总理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指导原则,并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在亚非会议周总理的发言中,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被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从主题内容上看,这份仅仅4页的文件,第一次在外交文件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为中国同外国,以及世界各国之间实现和平共处并进行友好合作确立了行为准则。因此这份文件在外交史上、在国际关系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对现实政治也有重要意义。

其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档案》、《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手稿)》、《抗战时期华侨机工支援抗战运输档案》、《汤寿潜与保路运动档案》等也都是因为主题内容方面的重要价值而成功入选的。

二、时间

档案文献形成的时间,是决定其价值的关键因素,它包含两层含义:

1.档案文献形成时间的远近。在其他标准等同的前提下,档案文献形成的时间越久远,其价值越大。

例2:《唐代开元年间档》,仅6件均已残破的唐代档案,原藏于敦煌石窟藏经洞,1900年被发现,后落入罗振玉手中,罗将其捐献给"国立奉天图书馆",几经辗转,现藏于辽宁省档案馆。其主要内容为捕盗的申状、对死亡之人进行勘察及寺院法师名单等。虽然国内外敦煌文书资料不少,比较起来,这6件并不突出,但毕竟唐代开元年间的档案在敦煌文献中并不多见,是敦煌文献中较早的。《唐代开元年间档》正是以其在时间上为目前我国档案馆中现存的最早纸质公文档案而引起档案界的重视和社会各界关注的,唐档的出现,使我国档案馆现存档案的最早年代提前了600年,这是它成功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主要原因。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保存的《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惟一经国家鉴定的西夏时期也是辽、宋、金时期的木活字版印本,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它的发现改写了中国和世界印刷史,因此该文献亦具有时间久远的特点。

2.档案文献形成时间的具体阶段性。历史呈阶段性发展,不同的历史阶段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也不相同。因此在档案文献价值判定上同时具有时间相对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产生于某一重要历史阶段的档案文献,会比时间较久远的档案文献更有价值。此次入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档案》最具有这方面的代表性。这部分档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历史见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地区

中国领土幅员辽阔,不同地域在历史上发展水平不均,在各个历史阶段所起到的作用和作出的贡献也不一样。因此档案文献所反映的地区,也成为判定其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地区具有典型性;改革开放的广州、深圳则具有新的地区典型意义;香港、台湾、钓鱼岛等地区关系主权归属等,凡是反映类似区域重大情况的档案文献,其价值更大。

例3:《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的有关文件》。尽管该组档案文献因一票之差未能入选,但它们反映出的地区性特征却十分明显。这组档案文献包括深圳特区成立的相关报告、批复、批示、会议纪要等,以及邓小平同志给深圳特区的题词,深圳特区初建时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的照片等,内容相当丰富。建立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之举,因此反映特区成立的档案文献具有很大的价值和地区典型意义。

其他如《明代徽州土地产权变动和管理文书》反映的是明代经济较发达的徽州,《清代宋氵昊所著〈剿抚澎台机宜〉》涉及到台湾、澎湖列岛地区,《云南护国首义档案》涉及首举护国讨袁义旗的边陲之地云南。这些档案都具有地区典型意义。

四、民族与人物

1.民族。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民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反映某一民族形成、发展,反映各民族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的档案文献,以及反映各民族抵抗侵略、维护统一等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档案文献,都具有典型意义。

《贵州省"水书"文献》主要记录了贵州、广西等地水族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变迁的过程,这部分文献集中了大量的水族天文、历法、气象和宗教资料,是研究水族民俗、历史的第一手材料。《纳西族东巴古籍》包括了纳西族整个发展历程的政治、哲学、经济、军事、文化、医学、天文、历法、生产、生活等诸方面的内容,是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两组文献无疑符合这一标准。

2.人物。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些著名人物的手书原稿,无疑要比普通人物的档案文献更珍贵。

例4:《明代谏臣杨继盛遗书及后人题词》涉及到的杨继盛是明代著名谏臣,后被杀害。在他临终留下的两封三千多字的遗书里,论述了做人、治家、处世道理,表现了一个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和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这组档案包括杨继盛给妻子的遗书1件、给孩子的遗书1件、书法条幅2件、后人题词124件、杨继盛画像1件,共129件,涉及一百多个历史人物,如翁同龢、刘墉、纪晓岚、袁世凯等,仅这些名人手迹已属珍品。

在入选的档案文献中《孙中山题词手迹---"博爱"》、《孙中山手稿---致日本友人犬养毅函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档案》中的毛泽东手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手稿)》、《老舍著〈四世同堂〉手稿》等都体现出了名人手稿、手迹的价值。另外,还有一些档案文献,虽未涉及名人手书原稿,但与一些名人有关,如:《汤寿潜与保路运动档案》、《大生纱厂创办初期的档案》与张謇、《京张路工撮影》与詹天佑、《钱塘江桥工程档案》与茅以升等,也具有人物方面的典型意义。

五、形式与风格

中国的档案文献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不同时期的档案文献无论是载体还是书写技术都有各自独特的形式和风格。那些形式和风格独特的档案文献,更具有典型意义。

例5:《尹湾汉墓简牍中的西汉郡级档案文书》,尹湾汉墓简牍,是在江苏省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发现的两汉墓葬中出土的。简牍是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尹湾汉墓简牍中的西汉郡级档案文书是我国历史上简牍中较早的行政文书档案。简牍是我国古代档案的重要载体形式,该档案文献正是以其载体上的特殊性入选的,而且成为入选的48件(组)档案文献中时间最早的。

这次入选的档案文献的载体形式丰富多彩。有地图:《清代〈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总图〉》、《清代吉林打牲乌拉捕贡山界与江界全图》;有家谱:《清代玉牒》、《清代〈清漾毛氏族谱〉》;有图纸:《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设计图纸》、《钱塘江桥工程档案》;有照片:《江南机器制造局档案》、《京张路工撮影》、《中山陵档案》;有铁券:《明代"金书铁券"》等。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代获鹿县永壁村保甲册》,反映的保甲制是明清两代普遍实行的基层组织形式,档案内容价值一般,但保甲册中绘有精美的彩色街道地形图,图文并茂,互为印证,充分体现了形式的魅力。

六、系统性

如果一组档案文献显示出高度的系统性,它的价值也会加倍提高。

例6:《大生纱厂创办初期的档案》,该组档案是江苏省南通市档案馆馆藏9007卷(册)张謇与大生企业档案的一部分,真实、全面地记录了张謇1894年考中状元后,弃官还乡办实业、办教育的艰辛历程。档案文献中有创办大生纱厂的招股章程、购机合同、试车公告、照会、护照、来往信函、账本、股票存根、赢利分配留底等文件,系统、完整地反映了大生纱厂从1895年筹办、集股到1899年生产、赢利,直到1907年召开第一次股东会议成立大生纺织公司的全过程。正如历史学家章开沅、茅家琦在对比分析了中国近代几位著名民族资本家现存资料状况后所得出的结论:"在中国资产阶级给我们留下的十分贫乏的资料中,张謇和南通的资料则是最为丰富的一份。"

其他一些入选档案文献,《清代玉牒》共计2600余册、《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档案》共有6656卷、《中国北方地区早期商会档案》共有2791卷、《苏州商会档案(晚清部分)》共有3448卷。这些档案文献,毋庸作任何解释,仅从卷帙浩繁的数量,其系统性、完整性可见一斑。

七、稀有性

如果一件(组)档案文献其形制和功能都是独一无二的,特别稀有,则具有较高的价值。

例7:《清代秘密立储档案》,这是清代道光皇帝临终前形成的秘密立储档案。立储即选定皇位继承人。清康熙末年,诸皇子争夺储位,各树朋党,相互攻讦。雍正即位后,考虑到储位不确定,极易酿成国家纷乱。如果明立太子,又容易使本人娇纵,恣情妄为。于是创立秘密立储制,又称储位密建法。由皇帝亲笔书写储位人选,密封后储藏在锦匣内,然后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又写出副本藏于内府,以作日后对照之用。此后,秘密立储遂成清室定制。这部分档案是我国现存惟一关于清代皇帝秘密立储制度的原始文件,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皇位继承制度和清代政治制度史的重要史料,由于世间仅此一份,因而充分体现了其稀有性的特点。

由于行文需要,本文在标准的每个方面选取了一些实例,以期让读者更好地加深对标准的理解和领会,但这并不是说实例中的档案文献仅符合其中一项标准。虽然《"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入选标准细则》中说,档案文献符合七项标准之一,即有可能入选,但从首批入选的48件(组)档案文献来看,仅符合一个标准的寥寥无几。我们只有用唯物史观联系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来看待、理解、把握标准,才能防止片面性的偏差。□

推荐访问:中国 遗产 文献 评选 档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