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荣以此世,誉传千秋

年终工作报告 时间:2021-07-27 10:12:27

摘要:《贝奥武甫》是欧洲中世纪早期著名长篇叙事诗,反映了氏族社会末期北方日耳曼民族部落的社会景况,是日耳曼英雄史诗优秀的代表作之一。“灵魂”之观虽充满着宗教与神秘主义之色彩,但在氏族社会尚未被完全颠覆、宗教观念深入人心的时代,恰是人们在世言行的“指向标”:人拥有怎样的灵魂观,则会呈现出其在世时所做出的符合此观念的言行与抉择。本文以灵魂之概念为观镜,分析《贝奥武甫》当中体现出的灵魂观与其在当时所表现出的特殊性,尝试以灵魂观这一视角分析在中世纪早期北欧民族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在文学作品当中对立统一的特殊境况,不仅为认识中世纪史诗文学探索多元视野,同时也促使现代社会对灵魂观念进行再认识。

关键词:《贝奥武甫》 灵魂 北欧史诗 基督教

关于欧洲中世纪时间范围的界定,一般认为是介于公元500年至1500年之间。①在文学史上,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在这一时期处于一家独大状态的基督教,自崛起后便在欧洲范围内迅速蔓延,极大地干涉、侵入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在此期间诞生的文学作品无一不被刻上了“上帝”的烙印。中世纪文学基于这种宗教的“单纯性”,在一段时间内少有受到关注。但在中世纪早期,欧洲大陆与岛屿的文学环境尚未完全被基督教的宗教观念所融汇,我们依然能从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看到欧洲各地所呈现出的不同的民族文化生活风貌,其“显而易见的是直接反映英雄时代的生活与文明”。

灵魂可以说是“生命的本原”,如何看待灵魂的存在,也就是如何看待人之生命以何种观念与姿态行于此生。在任何宗教里,教徒们不仅避不过对于灵魂的观点,而且将之作为重要的基点来阐释,基督教的灵魂观时至今日依旧影响着西方人的为人处世;而北欧多神教在基督教成熟之前,作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人民的精神支柱,是当地人灵魂观来源的核心,引导着6世纪之前北欧人生于此世的言行。本文尝试通过“灵魂”概念之发展,观测在《贝奥武甫》( Beowulf)这一早期中世纪文学中,本土民族文化与外来宗教文化对立统一于一体,即对氏族社会(英雄时代)的描述融于基督教视点的文学形式,进而在人物形象及情节发展当中阐释“灵魂”概念在两种不同文化的矛盾冲突之下的体现,以此对中世纪文学提供新的审视角度。

一、欧洲“灵魂”概念之源流

首先,我们需要对历史上“灵魂观”的发展进行大致梳理,以此对文本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知。

灵魂( Soul)源于希腊语psyche,“在哲学上一般指精神活动”,人对于灵魂之观相更多是作为一种主导人的存在,与肉体相对而言。中世纪及之前,在哲学与宗教当中,一般认为灵魂不朽( Immortality of soul),肉体死后,灵魂永生。由于在中世纪不仅有基督教的蔓延,同时日耳曼人在全境的扩张成为东罗马帝国毁灭之发端,欧洲的文化环境被改变,呈现出“在英雄时代的社会基础上,希腊罗马文化与基督教信仰水乳交融的欧洲史特征”。为此,本文将结合古希腊罗马哲学、基督教神学中对于“灵魂”概念的分析,梳理、阐释“灵魂”之源流。

(一)古希腊哲学当中的“灵魂”嚆矢

在古希腊人眼中,“灵魂”传自他们所信奉的希腊神话,为“与肉体相对的生命的起源”,他们对人的灵魂中“美德”与“理性”的重视,在带有宗教性质的原初哲学出现时便已融入了其对灵魂的观照。作為代表的俄耳甫斯教派认为“人的灵魂会因在世的表现受到祝福或遭受痛苦,人应该依靠自己和宗教礼仪净化自己”,并强调若想得到解救,“最关键的是不能忘记自己在世上的所作所为”。对“美德”的崇尚可以说是古希腊人骨子里的精神,与后来的基督教神学不同的是,前者看重的是人生在世的个人品行,而后者更看重的仅是信仰的唯一归属性。随后,毕达哥拉斯教义和德谟克利特对于灵魂的救赎与构成的观点融入了“数学与物理等科学性阐释”,催生出了明显的理性色彩。

人生在世时,人为一体而存,如何看待死亡,抑或说如何认识死后灵魂的存在,是灵魂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一致认为人在死后,灵魂与肉体分开,二者是形同于美丑、善恶之间的对立关系。在《裴多篇》里,苏格拉底提出灵魂不灭,死亡即是新生,它“独立于我们的身体,也拥有理智”。同时,他也持有“理性灵魂”的纯洁和肉身的污秽这一二分法观点。柏拉图承其师言,认为灵魂具有“不朽”(Immofiality)与“轮回”( Transmission)两种性状,且不会被外在事物所毁灭。而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关于“灵魂不朽”的观念出现动摇,亚氏认为“‘理性’部分的灵魂”不朽,但“其余部分则是可朽的”;而到了伊壁鸠鲁的时期,人们为了解除痛苦,将灵魂与生命直接融为一体,即生命离逝,灵魂也就跟着消失了。②

尽管对于“灵魂”是否不朽这一问题起过争执,且在古希腊时期并未形成统一的死后灵魂之归宿观念,但古希腊哲学家们无一例外,并不质疑个人品质中的“美德”与“理性”构成灵魂最美丽的部分,而这一部分,成为每个生在此世的灵魂所应追求的生命的真谛。

(二)基督教神学当中的“灵魂”观照

谈到基督教,自然不能绕过且必须重视基督教之正典——《圣经》。可以说,《圣经》中所体现的灵魂观,不仅最为集中鲜明,而且也是基督教各个时期神学发展中的根基所在。

1.《圣经》当中的灵魂观

在《圣经》里,我们能发现在基督教中,“灵”与“魂”是被分开阐释的,“灵”( Pneuma)主要是指人所特有的智慧、理性等美好品质,而“魂”( Psyche)则是物质性的生命力,是所有生物皆有的实在。对于这两种概念,《旧约》与《新约》中均有释义。

(1)《旧约》中的“灵”“魂”观

人既有善恶之分,那么人的灵魂也会有美好品质与败坏品质的共存。对于“灵”的阐述,《旧约》着重强调了其中美好的那一部分——认为人的美好品质直接来自上帝,是上帝的神性在人当中的体现。《创世记》明确说,“灵”本就属于上帝③,上帝创造人类,而人类的聪明、才智与技巧皆来自上帝的“灵”④。而从《弥迦书》中弥迦与以色列领袖的对话中可以看到,作为具有“灵”的人也是能认识并承认这一点的。⑤

推荐访问:千秋 以此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