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机制研究

年终工作报告 时间:2022-02-12 10:10:31

摘要:加强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机制研究是提升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能力和水平、推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构建合作共事机制,关键是建立合作共事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完善机制,重点是建立联系交友和党外人士培养、推荐及参政保障等工作机制。

关键词:高校党委;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机制

中图分类号:S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08)05-0025-05

“搞好党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关系,是我们党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也是共产党每一个组织和党员的政治责任。”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是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心,加强这一制度建设,对于进一步拓展和丰富高校民主形式,畅通党外人士政治诉求、民主诉求、利益诉求的渠道,不断扩大党外知识分子有序的民主政治参与、民主管理参与和民主决策参与,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协调关系、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突出作用等,都有着重大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民主政治意义。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其自己的特殊性,深入把握其特点和规律,构建合作共事机制,是提升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能力和水平、推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举措和必然要求。

一、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机制研究的深层涵义

加强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机制研究,其深层涵义有三,在于探究加强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有效措施,在于探索加强高校民主政治建设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前者是其根本涵义,后两者是其延伸涵义。

(一)探究加强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有效措施。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要“不断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是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体现和落实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载体和具体形式。推进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高校贯彻中央文件精神、提高合作共事层次和水平、保障合作共事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的根本举措。制度化建设更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三化”建设的重点和核心环节,好的经验做法能否长久发挥效力,关键看是否落实到制度上和制度的落实上。规范化建设是建立在完善制度基础之上的,要求做到内容规则具体、方式方法明确、运行操作规范。“程序化建设是体现制度原则、落实制度内容、发挥制度功能的重要保证”,是参与的程度和有序性的重要标志,是规范化建设的重要过程和步骤。合作共事机制研究,从实质上说,就是将现有的制度规范进一步完善整合,并提供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手段,将工作方式、方法和措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过程。合作共事机制的构建对促进和保障合作共事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探索加强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高校是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的晴雨表,加强高校民主政治建设对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和促进作用。高校是党外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汇集了民主党派、无党派和很多界别的重要代表人物。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政治资源,为高校民主政治建设服务,是高校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变革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政治诉求、民主诉求、利益诉求的意识也明显增强,对参与各项事务管理的话语权和监督权的要求也大为提高。同时高校推进民主管理、科学决策也需要广大党外人士积极参与,建言献策。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扩大各界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不断扩大党外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有序的民主政治参与、民主管理参与和民主决策参与,是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也是对高校民主政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是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心和主要形式,加强合作共事机制研究,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拓展和丰富这一重要民主形式,搭建更为广阔的民主建言平台的有效措施,也是推动和加强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

(三)探讨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有效方法。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占到知识分子总数的一半以上,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第一线,承担着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就是要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政策,密切同党外知识分子的联系,了解他们的情况、反映他们的呼声,培养党外重点人物,掌握政策、协调关系、举荐人才,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和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工作,让他们有话敢说、有问题敢提,发挥主人翁责任意识,寻求校长治校、教授治校的最佳平衡点即民主治校,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机制研究,就是要搭建党外知识分子参与管理建言和民主决策的广阔平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扩大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释放和疏导他们的个人意见和情绪,使他们心情舒畅地参与教学和管理,发挥合作共事机制在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工作上的巨大作用。

二、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现状、问题和特点

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基础比较好,近年来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贯彻落实有关政策和要求过程中,也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有些实际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正确认识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现状,认清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实质,把握其特点和规律,是构建合作共事机制的基本前提。

(一)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现实状况。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党委认真贯彻党的统战方针政策和相关文件要求,在加强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方面有了很大进展。一是合作共事的意识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高校党委对合作共事认识和重视的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对加强合作共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形成了基本共识,把加强合作共事作为推动高校民主决策的重要渠道,作为推进高校统战工作的有力手段,作为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有效措施,作为加强党外干部培养的关键环节。二是合作共事的制度普遍建立。高校党委普遍重视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制度的建设,主要建立了重大事项向党

外人士通报和征求意见建议制度,建立了邀请党外人士参加学校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制度,建立了与党外人士联系交友制度,建立了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制度等。三是合作共事的措施稳步改进。主要有进一步调整改进了校协商共事小组、校务委员会等民主管理机构,调整改进了党外人士推荐环节,调整改进了党外人士参政保障措施,调整改进了党外人士调研方式等。四是合作共事的范围有所拓展。在高校党委和统战部门的积极推动和大力支持下,党外人士参与高校民主办学、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建言的范围不断扩大。五是合作共事的氛围较为和谐。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高校中得到切实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气氛浓厚,基本形成了党外人士敢于“言”的氛围、党委虚心“听”的氛围、党外干部能够“为”的氛围和党内党外求于“同”的氛围。

(二)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存在的实际问题。虽然高校党委在加强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上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一是合作共事的进展不够平衡、差异性比较大。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各高校党委在结合各自的实际贯彻落实上级的文件、政策时出现了很大差异性,涉及到合作共事的许多方面。集中表现在,各高校统战工作部门的设置、统战干部的配备、党外干部的配备、民主管理机构中党外人士的组成比例、党外人士参政建言的工作待遇等差异较大,发展很不平衡。其主要原因是有些高校党委对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二是合作共事的做法不够规范、随意性比较大。各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做法差别很大,没有一个统一的具体的规范。实际情况是,协商会、座谈会、通报会等程序不够规范,党外人士所提的意见建议形式不够规范,党委答复的反馈意见不够规范,党外人士阅读党的有关文件不够规范,邀请党外人士参加学校重大活动不够规范等,临时性、随意性很大。三是合作共事的层次不够深入、表面性比较大。从实质作用来看,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层次和水平还不高,摆形式、做样子、浮在表面上的成份还是比较大一些。主要表现为“四重四轻”,即重过程轻实质、重建言轻调研、重和气轻批评、重征求轻反馈。四是合作共事的力量不够聚集、分散性比较大。高校中的党外人士是高校中各层面党外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在参与学校管理建言中,反映所联系层面知识分子群体的整体意见的能力不强,即组织化行为比较弱、个体化行为比较强、具体化措施不健全,对高校建言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不强,分散性比较大,不能有效形成合力。

(三)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主要特点。高校不是政府,没有人大、政协这样的监督、协商共事组织机构,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它是以党委领导、统战部门协调、学校各方面党外代表人物共同参加为根本特征;以协商共事小组等民主管理机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召开征求意见会、座谈会和与党外人士联系交友等为具体工作方式;以校党委和行政通报情况、征求意见为主要工作内容。这一合作共事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具有明显的功能优势。一是层次高、代表性强。汇集了学校各方面最高层次的党外代表人物,有民主党派的、无党派的和党外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与学校最高决策层共商发展大计。二是议题广、民主性强。合作共事的议题广泛,涉及到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发展建设规划、人事制度改革、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等事关民主办学、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多方面内容。三是讨论深、协商性强。高校党外人士基本上都是各学科领域知名的专家、教授,不但知识层次高,而且对所在学校的情况也比较了解,所以他们在研究讨论学校重大事项时很是深入和深刻,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往往能够切中要害,讨论、协商的深度很到位。四是形式多,灵活性强。除协商共事小组、校务委员会、“民主联谊会”等主要形式外,还有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民主管理机构都可以和能够发挥合作共事的功能,高校党委征求党外人士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多、形式多,灵活性强。五是影响大,实效性强。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深化,对进一步扩大高校党外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有序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对学校科学民主决策会产生重大影响和积极推动作用。

三、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机制构建的基本路径

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有其自己的特点和形式,构建合作共事机制,就是不断完善已有的形式和措施,积极创建新的形式和措施,切实推进合作共事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一)建立合作共事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完善机制。一是建立协商共事小组完善及调整措施。确定健全协商共事小组原则,一般要由党委书记、分管统战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统战部长、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和校党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并随着高校党外重点代表人物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保证协商共事小组中党外人士的层次和代表性。二是建立协调民主管理机构组成人员措施。高校的民主管理机构有校务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统战部要建立沟通协调措施,使这些机构在人员组成上,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党外人士参加,切实体现合作共事性质和职能。三是健全议事规则。在合作共事组织机构中,议事的程序和要求要规范,切实走讨论、酝酿、综合意见、决策等步骤和环节,保证党外人士的参与权。四是建立重大事项向党外人士通报和征求意见建议制度。校党委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协商共事小组会议,每学期至少2次,就学校重大事项征求意见于决策之前。五是建立邀请党外人士参加学校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制度。通过参加重要会议和活动提高党外人士的地位和扩大知情权。六是建立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党外人士阅读有关文件的制度。校务办、统战部门要建立相关党外人士阅读有关文件的保障措施,必要时直接送达,对提出的问题要积极给予解答。

(二)建立同党外人士联系交友工作机制。深化落实校级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物交朋友制度,建立起与党外人士坦诚相见的桥梁纽带,这是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重要内容和渠道,要靠相应的措施保障落实。一是建立由统战部门协助党委成员与党外代表人物结对子、交朋友制度。一名党委成员可联系2-3名党外人士。二是制定联系交友的具体要求。建立责任制,党委班子负责人要带头与党外人士交朋友,作表率;每学期党委成员至少主动约请党外人士谈话1次,沟通思想,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党外人士可随时约请交友对象谈话,反映具体问题;对谈话内容由党委成员作记录,对反映的问题的解决和落实情况由党委成员及时反馈,等等。三是统战部门对交朋友情况进行监督、提醒和反馈。统战部门通过党外代表人士了解联系交友情况,并向党委作好反馈工作,策略地提醒没有及时履行交友规定和要求的党委领导,督促交友工作落实到位,

切实使联系交友成为党委加强与党外人士沟通和联系的快捷的绿色通道。

(三)建立党外人士培养工作机制。“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是我们党与党外具有代表性人物的合作共事关系,而不是一般的党员群众与党外群众的合作共事。”充分利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集中,具有数量多、层次高、社会联系面广和影响大的特点和优势,做好党外人士的物色培养,为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夯实基础。一是制定党外人士长期培养规划。由党委协调组织部、统战部、人事处,定期研究党外人士队伍建设情况,将党外人士的物色、培养、选拔和安排使用纳入整个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并逐步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建立党外人士后备人选的物色工作措施。主要是在“三高”即学历高、职称高、职务高的教师中积极物色新的党外代表人物,另外应注意兼顾少数民族、归国留学人员、归侨、侨眷等的代表性人物,开展好学习、培训和教育工作,提供成长台阶,加强实际锻炼。三是建立并长期动态保持一支学术造诣深、社会影响大、代表性强、数量充足的党外人士队伍的措施。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充实、调整,注意年龄结构,形成梯队。四是建立优秀人才留在党外的工作措施。采取填写暂不入党登记表等方式,将要求加入中共党组织的一些特殊重要的党外人士留在党外,发挥他们在党内所起不到的作用。五是建立支持和促进党外人士做好本职工作的措施。教学科研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高校党外人士发挥作用的主战场。统战部门协助党委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加强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的业绩,不断扩大影响性和增强代表性。

(四)建立党外人士推荐工作机制。党外人士政治安排、实职安排、社会安排的层次和程度,是体现合作共事代表性、影响力的重要标志。必须建立相应机制加强推荐工作。一是建立推荐协调工作机制。以文件形式加强规范,形成党委领导,由组织部、统战部、人事处等部门参加的统一协调、密切配合的党外人士选拔推荐工作机制。二是建立统战部协助组织部做好校内党外干部的考核、推荐工作制度。组织、统战部门协助党委做好校领导班子中党外干部的推荐工作,做好中层领导班子中党外干部的推荐配备工作,保持校内党外实职干部的数量,使党外干部有职、有权,在干部任用上形成党内、党外同志公开平等竞争的良好氛围。三是向各民主党派省、市委组织推荐做领导职务。平时就要加强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中有意识地培养代表人物和接班人,有人才储备才能在换届时推荐上去。四是向各级人大、政协推荐做政治安排。按照程序和要求,向各级人大、政协的相关界别推荐代表人物,发挥高校党外人士参政议政、服务经济社会的职能。五是向政府、公安、司法、卫生等部门推荐做社会安排。推荐高校党外人士做政府参事或有关部门的特约监督员,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五)建立党外人士参政建言保障工作机制。为促进党外人士参政建言工作,高校统战部门要建立相应机制,为党外人士参政建言工作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切实的服务和保障。一是建立扩大党外人士知情范围的措施。让党外人士通过正规渠道及时准确了解重要事项的整个情况,为他们参政建言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二是保证领导班子中党外干部的参政权。切实坚持平等相待、民主协商、真诚合作的原则,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保证党外领导干部对分管工作的决定权和对其他工作的建议权。三是建立起学校相关部门为党外人士参政建言广泛征求意见和协助搜集具体材料的措施。为他们的提案、议案提供重要线索和材料佐证。四是建立支持党外人士开展广泛深入调研的具体措施。切实建立起由党委出题目、学校出经费,就学校一些重大事项进行调研、考察和论证的方式,支持党外人士在所熟悉和了解的工作领域广泛开展调研考察活动,增强调研的深入性、针对性和指向性。五是建立党外人士意见建议的落实和反馈措施。统战部协助党委把征求到的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梳理,及时送达负责领导和相关部门,对于不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给予说明,澄清相关问题。对于合理化建议,相关部门要提出落实方案,并征求提案人的意见,统战部及时把落实的阶段性成果或最终成果向党委和提案人反馈,使提案、建议有回音、有答复。六是建立党外人士参政建言的相关待遇制度。对党外人士参与建言工作的交通费、电话费和参政工作量补贴等予以制度保证。七是建立优秀提案、议案奖励制度。对优秀参政建言成果予以表彰认可,调动党外人士参政建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机制运行的保障措施

好的工作机制只有落实好,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取得好的实际效果。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机制也要靠相应的措施来监督保障落实。

(一)保障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机制有效运行的根本在于增强高校党委的责任意识。高校党委是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主导和主要方面,合作共事关系处理的如何关键在于党委和党员领导干部。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凡是党员与非党员合作不好,首先是党员负责,不管你有理无理。”因此,高校党委承担着与党外人士搞好合作共事的首要政治责任,这既是党所处于的领导地位所决定的,也是党的事业所要求的。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是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心,是高校党委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高校党委要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不断增强做好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自觉性、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学习党的多党合作理论政策,带头落实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各项制度和要求,带头与党外代表人物深交友、交诤友,沟通思想,征求意见,诚恳接受批评,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民主作风,凝聚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力量,和衷共济,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保障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建立长效监管措施。高校统战部门协助党委切实加大对合作共事机制执行的督导力度,提高执行能力,彻底根治执行不利、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切实把好的机制执行好,收到好的成效。要建立责任人制度,由党委一把手书记负总责,分管书记亲自抓,各位党委委员积极配合。统战部门协调沟通各位党外人士,提前送达商讨内容,操作落实具体事项。统战部门要强化监督抓落实,完善监督措施,协助党委监督合作共事机制的落实情况,畅通党外人士对合作共事意见的反映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党外人士参与合作共事的情况和要求。建立严格反馈机制,统战部门要及时向党委负责同志汇报合作共事的有关情况,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措施,避免合作共事走形式、走过场,达不到实际要求。

(三)保障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机制有效运行的重点在于营造合作共事的民主氛围。要以扩大基层和党内民主来促进和带动整个高校民主环境的建设,积极营造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生动活泼的高校民主建言氛围,使高校党外人士敢讲话、讲真话,使高校党委和党员领导干部养成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广纳群言的作风,这对于广泛调动高校党外人士参与管理建言的热情和主动性,对于促进合作共事机制的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民主政治氛围紧张,人们的思想就会紧闭,会不断地积累情绪和矛盾;民主政治氛围宽松和谐,人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并能激发出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党外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才敢建言、才能建言、才愿建言、才能建真言,这是推进合作共事机制深化落实的第一要义。高校合作共事民主氛围的营造关键在党委和党员领导干部,要按照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集思广益,广纳群言,实现科学民主决策。

(四)保障高校党委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机制有效运行的紧要在于不断创新工作的实施方法。工作实施方法的创新更多地体现在以怎样的手段、采取什么措施、借助何种载体,如何选好切入点、抓住着力点,来推进各项工作机制的贯彻落实上。创新工作实施方法对推动合作共事机制的落实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许多高校在推进合作共事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型的经验和做法,如有些高校视召开党委中心组会议的内容适时邀请党外人士参加,以此扩大党外人士的知情范围等做法,方便易行又十分见效。要主动学习借鉴,不断改进已有的工作方式方法。合作共事的理论和实践在不断发展,这就要求合作共事的机制要不断完善,工作方式方法也要不断创新和改进。要认真领会党的多党合作理论方针政策的实质和内涵,并结合实际勇于自主创新,敢于尝试,不囿于固有的模式,以创建一些有特色、有影响、有实效的实施方法为手段,推进和保障合作共事机制的有效运行和落实。

编辑 壬古

推荐访问:党外人士 共事 党委 机制 高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