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浅析影响和谐社会发展的经济制约因素

年终工作报告 时间:2022-04-05 10:14:55

摘 要: 文章旨在从系统论出发,从经济学视角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看作一个复杂系统, 分析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的经济影响因素,从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找出哪些因素是导致社会发展不和谐的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从而 使得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系统论 和谐社会 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5-042-0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从系统论观点看,任何地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中 ,必须要理顺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协调各子系统,从而实现整个社会总体效益最大化,并走上 持续发展的轨道,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现有的科技文献中,有关 和谐社会的定性分析,社会学、哲学等领域研究的内容已较多。而有关和谐社会建设的系统 分析、系统评价、系统建模等定量研究的文献较少。笔者旨在从系统论出发,从经济学视度 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看作一个复杂系统,分析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 现象的经济影响因素,从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找出哪些因素是导致社 会发展不和谐的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从而使得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能够做到 有的放矢。

一、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因素分析

系统论认为,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整体功能,如果其结构不合理,必然导致系统的整体 功能下降。社会结构是指在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社会中存在的各社会阶级或阶层之间的关系 。社会结构是社会的框架,社会结构合理是社会和谐的前提。社会结构不合理,必然会把社会 距离拉大和社会矛盾激化;反之,社会结构合理,社会距离适当,社会矛盾也会比较小。在这种 情况下进行社会管理、社会整合、社会控制的难度比较小,成本比较低,和谐社会容易构建。

对于系统而言,它都包含有许多种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了该系统的发展 态势。社会和谐发展是涉及到社会、经济、自然的复杂问题,为了研究方便,简化问题,笔者 从经济结构、贫富差距、社会财富分配、社会福利、环境等不同侧面分析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的经济因素(见表1)。

由表1可知,造成目前社会不和谐现象的经济因素主要有:

1.贫富差距扩大。我国社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出现社会 阶层中贫富差距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人数相对较少。而社会发展的相对理想模式是中等收入 阶层人数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整个社会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例如,发达国 家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一般为60% ,而我国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大约只有7%左右。虽然从7%与60% 的比较可以看出“中等收入人口比重”这个指标能够充分说明我国目前贫富差距之大的形势 很严峻,但由于从目前的统计数据很难获得该指标每年较为准确的数字,因此,利用中等收入 人 口比重来测算社会结构很难实现。而且在我国目前对于中等收入的标准没有明确的界定。这 为研究社会和谐发展增添了障碍。本文选择基尼系数作为描述我国社会结构的贫富阶层扩大 、中间阶层人数较少这一现状的定量指标。因为基尼系数是世界各国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的 , 是国际公认的描述区域内部居民贫富差距的一个较好的定量指标,它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 异程度的定量指标,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 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

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 表示“相对平均”,0.3~0.4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 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我国居 民的基尼系数在2000年超过0.4的警戒线,达到0.414,从1984年的0.24到2005年的0.47, 在20年的时间翻了一番,足以表明随着我国GDP的快速增长,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的趋势。目前 我国在解决温饱问题后,社会总产品丰富而普通百姓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满足感,幸福指数下降 。居民对义务教育、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司法公正、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品的 需求与社会公共品短缺低效的矛盾已成为当前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

2.城乡发展的不和谐。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两 个指标5年的具体数值来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0—2004年分别为2253. 4元, 2366.

4元, 2475. 6元, 2622. 2元,2936. 4元。5年内,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始终在2000~30 00元,而且还远远达不到2000 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 元的一半。由此可见,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较低,表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农业是相对滞后的。同时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影响最大。

3.产业结构的不和谐。首先,第一产业GDP、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也是影响 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和产出都不理想的状态是导 致农民不增收,从而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重要影响因素。从5年的具体数据来看,第一产业GDP 的平均年增长速度为8. 39% ,而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 37% ,这显示 地方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远远小于农业GDP的增长。实际上目前地方财政资金紧张,几乎没 有能力对农业发展给予资金支持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农民长期的低收入、高负担,使 得几乎没有资金积累以投入农业。因此,要改变农业投入不足、第一产业GDP增长缓慢、农民 不增收的现状必须从政策上给农业以支持,从而快速增长第一产业GDP,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地 方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及农民自有资金的投入能力,最终能够形成良性循环。其次, 消除一个 地区贫困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发展经济。GDP的增长应该为消除贫困做出贡献,也就是说伴 随着GDP的增长基尼系数应该呈下降的趋势。而我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随着我国GDP的快速 增长,基尼系数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且上升速度很快并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有5年的 时间。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新的增加值在向社会的分配过程中有不公平的因素, 使得财富向少数人聚集。随着时间的延长,出现了贫富差距扩大的现象,并最终导致社会结构 产生新的划分。

4.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首先,从5年的具体数据来看,能源消耗明显扩大,甚至超过了GD P的增长速度。可以预见,如果今后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继续超过经济增长速度,那么能源供 给是难以支撑的,最终将会出现不仅经济增长难以实现,而且社会也难以承受。因此,从这个 角度看该指标对社会发展具有显著影响是合理的。另一方面,我国能源消耗的主要部门在第 二产业,而第二产业产生的GDP占我国GDP的主要份额,这也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还是以过多的 能 源消耗为代价。所以,我国要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必须降低能源的消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其次,从环境 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用于科研的财政支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额、用于社会福利的财政支出指标看,这4项指标都是有关社会事业发展的指标,表明他们对 于和谐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较小。这也暗示,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消除社 会的不和谐因素。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政策体系

1.建立全方位的支农扶农政策,实现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从税收、信贷、社会保 障、医疗、教育、法律等各个方面完善支农扶农各项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大对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民进行经济、法律知识的免费授课与培 训,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严格监管农资市场、严惩坑农害农行为。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加快服务型社会建设。充分发挥 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的就业指导,加强农民职业培训;鼓励信用社、银行给予农民低息小额贷款,鼓励农民开办家 庭经营性第二三产业。

3.建立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社会分配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 和管理,适当提高低收入行业的工资水平;同时,强化国家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通过完 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就业、关注特殊群体利益,加强对贫困群体的直接救助与扶 持力度。

4.坚定不移地走资源节约型社会之路。降低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 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5.建立机会平等的环境机制。机会平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社会对人们利益 的满足能够与他们对生产的贡献成正比地增长,即贡献愈大,社会对其回报也愈高,以激发 最大多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通过税收和社会保 障体系实现社会财富再分配。用公民平等、机会平等、资源开放、公平竞争的公共政策,开 辟不同社会阶层社会流动的合理通道,尤其是向上流动的通道,使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实现良 性、公正合理的互动。与此同时,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 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邓志伟.“和谐社会”浅说. 上海大学学报, 2005(2)

2.王键刚.坚持“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一起抓的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 研究, 2005 (4)

3. 文平.建立和谐社会.南风窗, 2005 (1)

4. 朱庆芳. 从指标体系看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中国经贸导刊, 2005 (8)

5.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 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统计研究, 2006 (5)

(作者单位:厦门市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4) (责编:吕尚)

推荐访问:浅析 和谐社会 制约因素 影响 发展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