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创新公共文化投入方式:国内外的探索与实践

换届工作报告 时间:2021-06-28 10:17:23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市场经济的孕育和发展,我国公共文化投入方式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但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投入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是投入结构和比例不合理;另一方面,投资主体单一,缺乏稳定、多元、规范的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投入资金效率低等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如何在加大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的同时,优化投入结构、创新投入方式、提高投入效率,是摆在我国政府文化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课题。在创新投入方式、提高投入效率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列的地区,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方式;创新;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 G1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479(2017)05-0005-11

市场经济孕育和发展的结果,要求把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区分开来,实施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原则。在文化产业领域,就是要按照市场的效率和竞争等原则,释放文化企业主体的生产活力。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就是要打破过去的“大包大揽”模式,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围绕政府和市场各自的“优势”和“缺陷”,以全新理念和方式创新投入方式和运作机制,形成更优的公共文化服务生产和供给模式。诚然,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的最主要来源是财政税收,但单一的融资模式也容易产生弊端:一是有限的政府投资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二是政府财政投入效率和效果往往难以监控。为了弥补这些缺陷,一方面有必要优化政府投入结构,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投资重点;另一方面有必要创新投入方式,尝试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建立健全多元投入体系,以较少财政投入,引导和激励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为公共文化发展筹措更多、更充足的资金。国内外的实践表明,转变建设理念、创新投入方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创新投入方式:公共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个良好的资金保障体系,是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在内的公共服务的血脉。现代政府作为服务型政府,承担着公共服务重要职能,而政府财政投入也是公共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公共文化服务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征,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地加以生产和供给,公共财政是政府矫正市场失衡的重要手段,能够弥补市场的功能不足,解决市场不能解决或不能令人满意解决的问题。同时,满足公共需要也是公共财政“公共性”的基本要求,是公共财政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历史来看,公共财政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公共财政不断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过程。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如何在加大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的同时,创新投入方式、提高投入效率,是摆在我国政府文化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项现实和紧迫的课题。

从理论上看,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是获取资金以支付服务成本产出成本的过程。对于投入方式的选择问题,事实上就是公共文化服务由谁支付以及如何支付的问题。投入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对于投入方式如何影响公共文化服务生产和供给的成本和收益所进行的衡量与判断。投入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关于成本的决策和安排问题,而是相对于收益的成本配置。中国传统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选择政府供给的“大包大揽”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不仅导致浪费、低效,而且也呈现出城乡的“二元结构”,区域、城乡居民文化生活质量差异巨大,产生社会不公平。总的来看,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服务实施主体总量不足,公共文化产品种类单一,服务面窄,结构不合理,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缺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现象突出。而这些问题都与政府单一财政投入方式以及管理刻板、机制不活、投入效率低下等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市场经济的孕育和发展,我国包括公共文化在内的公共投入方式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然而,在我国许多地方仍然存在公共投入不合理问题:一方面是投入结构和比例不合理,用于经济建设比例明显偏高,不少财政支出被运用于政府缺乏比较优势的用途上,过多地进入到了那些本应由市场力量发挥主要作用的领域,特别是竞争性和营利性经济领域;公共投入顺序有时发生颠倒错位,公共财政增长偏向大型基本建设,一些奢华性公共投入造成铺张浪费,一般性公共消费品投入过少,用于公共服务经费比例偏低;在公共服务支出中,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经济性支出、以行政管理等支出为主的维护性支出比重过大,政府行政成本过高,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为主的社会性支出增长速度不够快;公共服务投入存在城乡、地区不平衡现象,对社会弱势群体和农村的关注度不够;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由长官意志决定等。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在内的公共服务多方社会主体投入体制,投资主体单一,缺乏稳定、多元、规范的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也缺乏激励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包括公共文化事业在内的公益性事业建设法律体系和税收体系;政府“包办”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社会公众也还没有形成包括公共文化事业在内的公共事业共建共享的观念。因此,投入资金短缺、投入资金效率等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瓶颈性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把支持包括公共文化在内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解决公共投入不合理现象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明确投入重点、把政府有限财政投入到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的公共服务发展上来。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逐年提高,但由于公共投入永远是受预算制约的,而预算永远不可能“充裕”,所以从原则上说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在内的合理公共投入同样存在某种选择性,存在如何进行特定的优先排序问题。政府及其公共文化机构不可能大包大揽一切事务,而只可能优先提供公共财政可以支持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中国县、乡、村和社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网底和基础,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不足,不少地方仍然存在设施条件差、人员水平低、服务能力弱等问题,一直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按照公平性原则,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必须惠及全体人民,既要惠及城市和中心发达地区,也要惠及农村和边远落后地区,不应存在任何种族、身份以及区域、城乡等的歧视。这就意味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投入重心必须下移,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薄弱领域,加大对重点支出项目的保障力度,向农村倾斜,向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倾斜,向困难地区、困难基层、困难群众倾斜,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文化生活条件,让他们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推荐访问:国内外 投入 探索 实践 创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