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浅议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特点

换届工作报告 时间:2021-07-06 10:07:21

【摘 要】现阶段,村庄规划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村庄规划不是使农村更像城市,而是使农村成为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活宽裕、生产发展、管理民主的现代化新农村。在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努力做好村庄规划工作,坚持农宅建设和村庄建设适度超前,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更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就现阶段新农村建设规划进行分析与研究,有效的促进其快速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资金不足制约着新农村建设

全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有将近一半以上的村没有通水泥路(或油路),农业大部分靠天收,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慢,想要改变此种状况,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瓶颈。

(二)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

全区农业产业生产方式粗放,农产品大多还停留在初级生产和加工上,深加工和精包装产品很少,产业链条较短,订单农业少,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功能少。

(三)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

当前,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水平低,思想观念守旧和缺乏技能等因素影响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

全区农业科技人员总量不足、水平不高,因此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受到极大的限制,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村级一些协会,均如同虚设,没有必要的办公设施和经费,不能满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需要。

(五)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

自然的开发程度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随着农业企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各种资源没有得到优化的配置,对自然资源消耗和利用越来越多;同时又把工业生产的废品直接排放出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

(六)环保意识较为薄弱

由于乡镇一级的政府没有制定合理的发展导向,各个农村各自建设,缺乏必要的环保意识,依然沿用被动的资源利用和开发方式———重视发展建设,轻视环境保护,没有合理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

二、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庄规划的发展方向

(一)村庄规划过程中农村产业发展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没有经济的有力支持,无法实施新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更无法改善农村的物质和人文环境。因此,新农村规划应首先从经济、产业的角度提出发展思路,然后在空间规划上加以落实,实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农村发展需要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每个农村现状在经济发展、社会形态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农村产业发展不可能是一个模式。规划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准确定位产业发展方向,走特色发展的道路。

(二)发挥村庄规划中农民的主导作用

加强对农民建房的规划引导与控制,分期分批搞好现有村庄的整治,配套完善相应设施,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要研究城乡空间布局,统筹镇村布局,提高投资效率;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要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依据,因势利导,大致确定未来10~20年村庄布局、选点,以及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时序。村庄规划与老百姓特别是广大村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必须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严格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提高群众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在乡村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全面推行公示制度。要加大对农民关于规划知识和法规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培养农民良好的环境意识,充分发挥村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三)积极推进规划区范围新农村规划

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在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产业带动、农民主体、体现特色原则的基础上,在我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村庄人居环境改善及新村规划建设。因城建项目、重点项目建设需拆迁的村庄建设应按照城市建设的要求,统一规划建设住宅小区,并做到“七个统一”,即进行统一拆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配套,统一安置,统一物业管理。确保村庄建设达到功能合理,配套设施齐全、物业管理完善、因地制宜、风格别致、环境优美、安全舒适的城市新型社区要求。

(四)不断强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 为了做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当地政府要根据农村布局特点和农户居住情况进行合理规划,不能盲目地照抄照搬城市高成本、大规模和集中程度高的模式,要设计符合农村分散和小规模的特点,做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作为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要增加环保资金的投入,做好生态环境脆弱区和水源环境的保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采用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体等多种集资方式,建立长期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切实处理好农村农业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地乡镇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投资、土地以及科技等政策的优势,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积极合理的引导,做好政策方面的扶持。

(五)做好农村水资源生态保护

农户是农业水资源的直接受益者,其特征和外在表现影响灌溉水源的节约问题,在有的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农户很难承担节水灌溉工程的资金投入,因此,首先,切实提高农户的收入,保持相对稳定性,追求农业水利资源的最大化;同时要提高农化的节水意识和实际的技术操作水平,还要对农户进行培训,保持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接受新技术和新工艺。其次,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做好灌溉工程产权、水价以及推广服务工作,消除一切不良因素的影响,保证各种漫灌、喷灌、防渗、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能够落实到位;同时要控制好水价,避免出现风险厌恶的情况,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增加农户的选择范围。

再次,对于非常干旱的地区,农业生产比较脆弱,要针对这一地区的干旱严重和资金缺乏的情况,控制好投资的风险,让农户能够易于接受。当地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对农业的劳动力进行合理分配,建立起合理的经济支撑,从根本上提高农户的节水意识;同时还要加强对地下水使用的监管力度,做好粮食农作物的节水灌溉,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最后,针对农业使用农药和化肥对水资源造成污染的情况,从农户的角度来讲,减少农业化肥和农业的使用,对耕地进行细碎化经营,注意土壤肥力的保育,采用科学施肥和使用农药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减轻污染源,保护农村的水生态环境。

(六)做好农村综合生物物质资源的利用

针对农村综合生物物质利用效率低的情况,政府要及时帮助农民做好秸秆和家禽牲畜粪便等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要建立和延长农产品的加工链,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可再生能源,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同时还要做好地表水的净化和消毒工作,大力发展废弃生物物质能源的转换和提炼,实现农村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问题是中国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落实好新农村的建设工作,重点提高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关键作用。作为农业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保证农民生活富足、农业稳步发展和新农村的实施建设,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等手段,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科昌.西北地区小城镇城乡结合部新农村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2]易纯.基于城乡统筹的新农村规划的探索与实践[D].中南大学,2008.

[3]荣锦.基于城乡统筹的四川省新农村规划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4]黎扬琴.新农村规划实践与村镇规划体系的矛盾及其解决思路[D].北方工业大学,2010.

[5]张晨光.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河北省新农村规划建设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

[6]郑悦.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设计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

推荐访问:新农村 建设规划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