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高考化学考前应试策略

换届工作报告 时间:2021-07-19 10:37:19

高考前的两个来月,对高三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因为这个时候各学科都已经进入了二轮复习阶段,尤其是理科,在一轮按照章节复习之后,学生虽然已经有了相对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但在连贯性上还有段距离。所以第二轮复习,主要是分块复习,打破教材顺序,按照知识的相关性分成块或者是专题的形式复习。对于化学学科来讲,由于知识点相对比较零碎,覆盖面又广,所以学生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复习某一个专题又怕忘掉其他部分。所以在后期复习阶段,在扎实做好二轮复习的同时,必须还要讲究一些方式方法。要考好化学,要注意平时应考能力的培养。在这里对化学高考前的一些应试技巧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主要从下面几点出发。

一、紧跟复习节奏,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

把高考化学试题进行分解知识点、分析考点。不难看出,其实就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及化学计算的综合。高考题就是以这些知识点为骨架,添加血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以必须夯实好基础知识。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紧跟老师复习的进度,对琐碎的知识点反复积累,反复强化,并且仍要回归教材,强化理解。

二、分析高考题型,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专练

高考理科综合化学部分题型主要为选择题、综合填空题、无机推断题、实验题、有机推断题型。所以对固定的题型模式进行专项有针对性的训练是非常有效果的。每天能够训练一套当然好,但如果时间不够充沛也可分开来练习。原则就是高考考什么,我们就练什么。

1.选择题型:①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往往会在第一个选择题出现和社会热点相关联的信息迁移到化学知识上来,达到学以致用的考查目的。在二卷无机推断和有机推断题型中也可能会涉及。如近几年常出现南方遭遇冰雪灾害时所用融雪剂,抗震救灾中使用的物资、医护人员的防护等方面作为问题的引入点。所以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并和我们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是很有用的。②离子共存问题,是必考题。一般以选择题或溶液中离子推断填空的形式出。形式以无条件的离子共存、限制条件的离子共存、离子鉴别等出现较多。③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以及书写。以选择或填空的形式出现。尤其书写一定要注意检查,往往以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出现错误较多。应该注意审题,注意哪些物质该拆,哪些该保持化学式等。④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题,结合图像分析往往在选择题里出,当然也可能出现在二卷的填空题。这类题目一定要精心,仔细,但平时必须多练才能有效果。⑤电化学的题。这几年以燃料电池、蓄电池、新型电池出的题目较多。但这几方面又恰恰是我们平时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所以一定要分析好两级以及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不要被冗长的文字叙述吓倒,认真分析。结合选项效果会更好。⑥会出一个有机选择题,要抓住官能团分析性质,这道题一般不会太难,因为后面会在有机推断题中综合考察。⑦电解质溶液的考查。考查点主要有: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强弱电解质的比较;溶液酸碱性的判断及溶液的PH;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等。⑧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考查。另外做选择题的一些技巧一定要应用适时,会节省出不少时间去做后面的题,比如淘汰法、代入法等等。

2.综合填空题。以氧化还原、电化学、电解质溶液、中学常见的化学工业、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点考得较多。这就需要我们知道我们平时做题时的易错点在哪里。比如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往往没顾及到电解质溶液,离子浓度大小比较不对,对中学常见的化学工业不熟悉等。这就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了。

3.无机推断题。无机推断题既能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综合应用,又能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分析推理、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加以考查,因此此类题型应是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最佳题型之一。要重点掌握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H、O、S、N、P、C、Si、Cl)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准突破口:从特殊的物理性质突破、从特征反应突破、从特殊的实验现象突破、从特殊的转换关系突破等等。

往往好不容易推出来了却拿不到分,主要是这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①不注意审题,粗心。审题是应试技巧的灵魂,是应试中最重要的环节。审题正确,条分缕析,所向披靡;审题失误,南辕北辙,满盘皆输。审题要做到:仔细阅读答题说明;要看清题目要求;要找准“题眼”,认真剖析,反复推敲,切中肯綮。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审题上多花时间,正是为节省时间,少走弯路,提高准确率。以免出现把离子方程式写成化学方程式、把名称写成化学式、把结构简式写成分子式等等不该出的错误。②文字作答要切中要点,少说废话,完整作答。避免答不到点子上。一般平时练习到位,注意总结的话,都是有套路的。

4.有机推断题。解有机推断题,主要是确定官能团的种类和数目,从而得出是什么物质。抓住特征条件通过正推法、逆推法、正逆综合法、假设法、知识迁移法等得出结论。最后做全面的检查,验证结论是否符合题意。

(作者单位 河北省石家庄二中)

推荐访问:高考 考前 应试 策略 化学

热门文章